长久以来,我国体育场馆运营一直被看作是“老大难”的问题,成为国家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亟待补足的一块“短板”。
此前,媒体也曾针对我国体育场馆“数量严重不足”与“长期闲置并存”的现状进行了深入报道和分析。认为兴建大型体育场馆时未考虑大众健身需求、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维护成本高、职业体育赛事体系和体育产业不发达无法支撑体育场馆运营等是造成我国大型体育场馆利用率不高的主要原因。
无独有偶,在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姚明带来的一份关注体育场馆运营的提案再次将体育场馆运营的话题带入公众视野,成为舆论热议的焦点。
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国体育场馆的运营现状、面临困境、发展趋势,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思路,近日,记者对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陈晓民女士进行了专访。
我国体育场馆建设模式单一,缺乏科学规划
陈晓民认为,从目前我国体育场馆的运营现状来看,大型体育场馆的建设运营确实成为我国体育产业向前发展的一个难题。场馆的大量建设、长期闲置与老百姓健身场地缺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究其原因,主要是源于各城市的体育中心大多都是按照一个模式建设,而没有针对当地需求来予以整体设计、规划,这使得场馆与真正的使用需求脱节,与城市生活、产业发展脱节。
同时,许多大型体育场馆的建设往往被看作是政府的政绩工程,盲目追求标志性的问题突出,过度的将外观凌驾于功能之上,投资巨大。而一些城市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活动的机会并不是很多,这也使得已经建成的体育场馆无法重复利用,继而造成了场馆的长期闲置。
此外,由于大多数体育场馆的投资者并非运营者,建设方和使用方相互脱节,所以体育场馆建成之日就变成了亏损之时。再加上目前我国城市规划中的体育用地被占用、挪用的情况时有发生,使得我国人均体育用地严重不足。
体育场馆建设需明确目标,找准定位
谈到如何解决我国体育场馆建设运营过程中遇到的难题,陈晓民认为最为关键的还是要抓住问题的实质,认真分析总结,明确建设目标。
因为目前我国大型体育场馆的建设目的主要还是为了举办比赛和体育活动,而不是为了方便大众健身,所以要求体育场馆既向公众免费开放或者维持较低收费,同时场馆运营还要实现收支平衡,这显然是不科学的。
场馆运营如何才能“建的好、用得上、使得起”,陈晓民认为项目建设的定位是根本,要按照它的最大用途来确定建设目标,而不是一窝蜂地照抄、照搬一个标准。
大型体育场馆应找到自己的出路,通过多种方式提升运营效率
对于我国大型体育场馆面临的运营困境,陈晓民认为大型场馆应该找到自己的出路,不能光靠全民健身。
陈晓民指出,目前,美国大型体育场馆的经营收入主要来源于场馆冠名权、赛事门票和电视转播收入等,这一模式值得借鉴。
虽然目前我国大型体育场馆的建设运营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可喜的是很多场馆已经迈出了变革的关键一步,其中,原五棵松体育中心的运营模式就是很好的例子。五棵松体育中心现在又叫乐视体育生态中心,其目前的冠名费每年就高达上千万,各种赛事、比赛、文艺演出一年有两百多场。
“由此可见,用全民健身的模式来解决大型场馆运营问题并不是最好的方式,老百姓健身场地不足如果光靠开放大型体育场馆来解决,只能是治标不治本。”陈晓民说。
“因此,我认为随着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比赛观赏性将得到更好的保障,体育场馆的使用价值也将因此获得更大的提升,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来提升大型体育场馆的运营效率将成为必由之路。”陈晓民补充道。
引入社会资本参与体育场馆建设运营正当其时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姚明带来的一份关注体育场馆运营,建议突破公共体育场馆现有运营机制,引入社会资本,成立股份制经营实体甚至产业集团的提案曾引发广泛讨论。对此,陈晓民表示目前我国体育场馆的建设运营确实需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进一步转变思路。
由于过去我国体育场馆运营实行的是计划经济的模式,政府投资建设后往往按照自己的需要来使用场馆,而没有考虑社会需求,这就造成了场馆与真正的使用需求脱节。
所以,当务之急就是要转变思路,要从计划经济思维转变为市场经济思维,而市场经济又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这就意味着需要企业去创新、去冒险。这时,纳入社会资本进入到原有的计划经济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思路的转变如果不纳入社会资本,那还是政府投资,还是过去的老路。
“因此,我认为引入社会资本参与体育场馆建设运营正当其时。虽然其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这就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实际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陈晓民笑着说。
善用“互联网+”理念,用完善的服务实现完美的运营
“完善的服务才能达到完美的运营,没有服务就谈不上运营!”这是在本次采访过程中,陈晓民向记者多次提及的内容。
陈晓民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互联网+场馆”的运营模式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由于互联网可以提供从数据整理、客户管理、信息推广、产品推介、资源整合等全方位的服务,所以利用“互联网+”可以将内容与需求对接,实现时间、地点、人物的匹配。
未来,在对现有体育场馆进行改造的过程中,就可以借助社会的投资和专项技术,引入智慧场馆的建设内容,充分利用无线网络设施,从售票、取票、停车、引导、直播、互动、商品售卖、旅游讲解、信息推送、设施管理等方面为观众提供多样化服务,以达到完美的体验。
未来:场馆建设要更接地气,重点建设中小型体育场馆
今年3月,新华社、中新网等多家主流媒体曾发布文章,对国家体育总局在“十三五”期间将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中小型体育场馆的内容进行了重点关注。这也意味着,建设更接地气,发展小规模的专业体育场馆将成为我国体育场馆新的建设思路。
对此,陈晓民建议,未来我国体育场馆的建设应该更加灵活、开放,要基于社会消费能力和大众健身的习惯来确定建设内容和标准。要敢于对体育场馆做小、做真、做实,并在前期邀请民众参与项目论证和功能定位,一事一议,防止千篇一律,千馆一面。
同时,要进一步增强体育场馆的适用性和功能的多样化,规划设计要动态考虑社会的发展和人民需求的变化趋势,让我国体育场馆具备可拓展的空间、可变化的功能和灵活使用的可能性。
此外,在运营模式的革新上,可以采用PPP建设模式(公私合营模式),使场馆能够长期良性运营、投资合理、运营经济、社会欢迎,从而达到物有所值,实现全生命周期的可持续运营。
“总之,我国体育场馆未来的发展之道就是要抓住机遇、有序发展。由于目前国家正在大力推进体育产业的发展,尤其注重推进足球市场化,发展冰雪运动,并通过举办奥运会、亚运会等大型体育赛事使民众参与体育的热情逐渐高涨,体育产业也成为朝阳产业。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我们更需要头脑清晰,总结经验教训,有条不紊地发展,而不是一窝蜂式的一拥而上。”陈晓民语重心长地说。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本行业信息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会观点,内容仅供参。
Copyright © 2013-2024 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 版权所有 ( 京ICP备050835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