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相关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李宁(4.75,-0.14,-2.86%,实时行情)、安踏、361度(2.07,-0.01,-0.48%,实时行情)、特步、匹克和动向这6家国内知名运动品牌库存总量达到37.21亿元,比去年年末增长了0.22亿元,再创新高。
李宁从7月开始,在工厂店、折扣店以特价方式吸引消费者。之后,国内的其他多家运动品牌也陆续加入到“去库存大军”的行列中,纷纷打出2至5折的低折扣,一场价格战隐约可见。
其实,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国内运动品牌就开始集体“过冬”。查阅各公司年报:李宁的去年底库存已达到11.3亿元,约是2008年的两倍;361度库存达到4.5亿元,比2009年上涨近5倍。另外4家大体育品牌压力同样巨大。
库存的节节攀高意味着生产的商品不能按原先设想销售,企业会面临资金紧缺的压力。低价抛售或许在短期内可以帮助企业回笼资金,但远期来看可能会对企业品牌建立、渠道管理造成负面影响,并非长久之计。
从源头上审视我国运动品牌面临的困境,除了经济不景气,消费乏力的宏观大环境以外,各企业在产品设计、生产运营等方面存在的一些自身问题,加剧了供需的失衡。
从需求来看,国内运动品牌产品创新、品牌建设能力较弱,导致部分客户流失。俗话说卖东西得靠吆喝,现代企业发展到一定时期,就需要通过树立品牌来刺激和拢住消费者,赢得市场。但研究机构对国内运动品牌主要客户群(13岁至30岁)的调查结果反映出,国内运动品牌的品牌形象比较模糊,款式、设计、名人效应等方面与阿迪达斯、耐克等国际知名品牌有相当的差距,各品牌间同质化、抄袭严重。年轻人对其品牌认同度低。
供给方面,国内运动品牌前期的野蛮扩张为后期管理埋下“病灶”。一般说来,运动品牌采用的是“轻资产”的运营模式,即分销商先根据门店需求向品牌总公司下订单、付款,品牌总公司接到订单后再按要求生产,不负责销售。在这种模式下,产品生产出来有一段滞后期,市场需求可能已经发生变化,不容易调整。截至2011年12月31日,李宁品牌由分销商管理的特许经营店铺数量已经由2004年在香港联交主板上市时的2272家增加到7495家。门店数的激增引发生产扩张,市场收缩的时候不能及时调整就容易导致库存的积压。
针对劳动力、原材料等传统要素成本上升的现实国情,业内有关专家提出,改革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最大“红利”。
在当下,我国运动服装企业应该珍惜政策福利,以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实施生产管理创新,树立品牌形象,从根本上提高竞争能力,转危为机。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本行业信息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会观点,内容仅供参。
Copyright © 2013-2024 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 版权所有 ( 京ICP备050835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