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行业新闻 >

体育场馆营造业生存情况调查广州行系列(一) 隐形冠军“暗飞”广州?

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时间:2015-11-01点击:

  在如此变幻莫测的商业世界里,有两种人的心思最难猜:其一是未来消费的主力军,80、90后的消费习惯,其二就是民营企业家们的心思。

  之于后者,5年前,从广州市中心到郊区的工厂厂房里采访时,记得当时场馆营造行业的企业家们都会自豪地告诉我,他们的工厂是国内同行最大的厂房,或者说,某条生产线的产能在中国不是第一,就是第二。

  不过,从我和我的同事场馆营造行业专家郭超这几天所走访广州这个行业的景象看,今后这种现象恐怕会少之又少。

  在我们走访的几家以制造地面材料为主营业务的企业会客厅里,一如既往地,像是一个个“北伐司令部”——他们热衷和你谈论在临近的福建市场里感受到的商业文化,愿意分享体博会在九省通衢之地武汉的举办,如何帮助了他们迅速打开北方市场,甚至会聊到西北市场布局的重要性……在传统通路的思维下,他们就像一个个挥斥方遒、大杀四方的将军,这样的气质,当然又与广州的地域系谱有关。

  但是在谈到未来3-5年如何顺应世界制造业剧变的趋势时,他们有的人会变得谨慎,有的人则对于既往的传统制造业盈利模式充满了怀疑的态度。不过,即便他们是先做后想,还是先想后做,和以往相比,这次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们希望集中竞争力优势,舍弃“长尾”部分,在他们能够成功驾驭的、擅长的核心业务里,聚焦定位,做精做专,都不约而同提到了“隐形冠军”这个词汇。

  年销售额在1-10亿元的实体企业,全国某一个不起眼的细分品类市场占有率第一,但不为大众所知——“隐形冠军”的标配基因,过去在江浙之地遍地开花,似乎只是他们的专利。粤商们的这个商业理想,未来也能如愿吗?

  纵观清末以降上百年的广州商业史,做好外贸后树立品牌发力内需市场,做精做深后就进行多元化改造,这似乎是粤商核心商业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多元化的成功者,往往抓住历史际遇打造成为行业巨头;经营逊色者,则小富即安。而对于利基型蓝海市场的专注,对于成为“隐形冠军”的迷恋,粤商们似乎志不在此。

  经过产业转型升级、优胜劣汰后,企业沉下心来,专心做隐形冠军,这样的现象,会对这个行业暗含着的生态逻辑,未来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是否是因为目前场馆营造业市场自由主义发展阶段,行业资源配置后的必然选择?

  笔者认为,于制造业的发展规律而言,我们只是处在一个周期性的成长逻辑之中,由于四面出击的多元化模式的试错代价越来越大,加之营造行业的以下三大内在商业逻辑的改变,从而在根本上影响了当前粤商们未来给企业做精做专决策的顶层设计:

  第一,对于“三军易得,一将难求”的高级营销人才难以聚合的困境。广州同欣康体设备有限公司的蔡陈敏在他位于广州西塔、新落成的办公室里接受我们的访问时“吐槽”,企业因为资金短缺而渴望得到贷款,在营造这个行业里,还不是最让人担忧的景象,“最头疼的是,还是没有人才。”

  同欣是业内公认的高学历企业,蔡求贤若渴之心,依然如此强烈,“长期来看,倒未必是如以往那般,对于5-10年以上的工厂熟练工人的急迫需求,因为这本身就是中国制造在世界上站住脚跟的重要理由。而是对于高级营销人才不愿意大量聚合在这个行业的焦虑,有时也不仅仅是民营企业家愿意拿出股权和期权那么简单。”

  第二,纷纷主动地愿意尝试企业自内而外的信息化改造,对于互联网生态的极度认同和探究之心。“我经常有如履薄冰的感觉,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将处在怎样的一个经济环境中?在这样一个快鱼吃慢鱼的扁平化年代,我该如何对企业进行自内而外的信息化再造?”这是专业从事LED体育场馆照明的广东七大洲公司的总经理张飞虎在和我们交流时提出的问题。

  这个问题,是很多中小企业当下的集体困惑。而这样的困惑,正是由于之前论述的第一点引申出来的新的难题:制造业会由原来依靠原材料和人力成本的优势,进行上下游分工、大规模制造的模型,究竟变成怎样的一个模型?

  在国外,长尾理论的奠基者克里斯.安德森在互联网经济泛滥的2004-2007年期间,就曾经提出过“专业公司+小制造”的原理。如今,再借助中国电子商务这几年的迅猛兴起,传统制造业模型下诞生的新技术,只有和移动互联产生很好的化学反应,才能提高生产效益到终端输出的转化率。

  在我们这次的走访过程中,看到了很多企业在做智力上的准备和人才上的储备,他们积极招聘有互联网行业从业经验者,以互联网的思维,在积极改造企业需要具备的当前现代企业所具备的管理流程。或许,2015年将是他们对企业内部进行信息化改造的“元年”。只是信息化改造思想萌芽的下一步,是企业如何用信息化手段厘清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未来的营销模式,和BAT帝国(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微信)会产生什么关联。如果没有想清楚,任何企业都有性命之虞。

  第三点,是从前两点的基础上拓展出来的,企业家商业理想与实用主义之间徘徊取舍。对于技术的迷恋,对于化工知识的痴迷,已经不再能够构成是营造类企业唯一的核心竞争力。而未来的场馆营造业的企业家,也不仅仅是只是具备高分子合成及化工领域的高精尖知识结构,就可以应付行业未来的竞争格局。

  毫无疑问,这样的话题,有时多少触及到企业家灵魂深处的一些理念和信仰,商业理想与现实关系的逆转和重新梳理,工厂思维模式变成互联网思维模式的实用主义,我们可以称其为这个行业适应当前的、特有的“马基雅维利主义”思想,未来在这个行业将逐渐占据思潮的上风。

  “仅仅把商业视作一种赚钱方式,其实这样的认知是浅薄的,它所能带来的边际效应和成就感也是递减的。而如果把互联网精神运用进我们的营运中去,再创立一个新的模式、新的玩法,或许这样的二次创业的过程和结果,就会完全不同。”作为这个行业最年轻的80后创业者、广州绿城的副总徐靓,对笔者的观点,产生了一定的共鸣。

  当产品和营销产生冲突时,企业往往都会选择营销。不过,当笔者来到江门,在地面材料行业的龙头企业长河集团,见到长河的老板、硅PU的“鼻祖”赵文海先生时,这样的逻辑似乎又踢到了“铁板”。赵文海和笔者持不同的观点:“企业的营销是必须的,但企业在发展到一定时期时,必须回归到关注产品本身。真正成功、长寿的企业,最终是因为产品技高一筹,根本上还是那些在技术上具有真正核心竞争力的专业性公司。”

  赵文海说的这一点很重要。在逻辑复杂、学派纷呈的制造业里,企业家的商业理想却往往决定商业模式,哪怕他们的理想是悖论的现实。这一点上,场馆营造业的很多老板们表现得尤为明显——他们大多具备化工专业的文化背景,对于“德国制造”都有一种天然的兴趣,甚至是骨子里的崇敬。

  “企业家们一旦具备了做隐形冠军的取舍精神,有所为、有所不为,哪怕这些企业未必是其行业中利润率最高的企业,但却是最有尊严的,也更有生命力的。”广州柏奥董事长梁意昌对赵文海的观点,极为认同。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Copyright © 2013-2023 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 版权所有 ( 京ICP备050835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