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2019年,体育培训行业在“寒冬”之中继续着自己的脚步。从事足球或篮球培训的机构虽仍面临一些问题,但整体也逐步走向了稳定的发展。
在这种大环境下,网易体育联合清华大学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调研了全国27个省份篮球和足球两个项目的体育培训现状,并推出了新一期全国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调研报告《星火指南》。出于行业发展考虑,懒熊体育从消费者、教练员、机构以及赛事等几个角度,对调研数据进行解读。
消费者:短期培养为主,年龄断层严重
在一个健康的青训体系下,不同年龄段接受训练的人数大致应保持着金字塔形的分布。但目前在中国,青少年培训却出现了明显的年龄断层。接受足球和篮球培训的学生年龄主要集中在7-12岁。
12岁之后,继续接受体育培训的青少年人数出现了断崖式的下滑。很多孩子在五年级或者六年级的时候就不得不“退役”,中断了体育培训。
原因显而易见,进入初中阶段的学生课业压力陡增,体育自然就要为文化课让步了。
体育在中国人的成长中总是扮演着边缘的角色。在学校体育课需要为语文、数学这样的“主课”挪窝,在家长心中,体育也只是学习之余锻炼身体的工具,是少年时代的短期计划。根据统计,真正能坚持足球训练5年以上的孩子仅占4.75%,坚持5年以上篮球训练的比例则更小——2.45%。
本月,云南省教育厅颁布文件,规定体育在中考中将占100分。体育一跃而升成为“主课”。但在应试教育指挥棒下,将体育教育功利化成简单的分数,真的能摆正体育在人们心中的价值么?又有多少人愿意将体育作为自己未来职业的目标?
从调研数据中我们得知,在参加足球篮球培训的人中,分别只有18.8%和13.7%的学生将体育算进了自己的职业规划中。读书、考试依然是走向社会的“正途”,体育更多是文化课这条路无法走通的替代品。这背后有认知偏见的原因,也有人们对体育行业前景的担忧。
不过这样的担忧随着体育产业的发展,或许可以逐步减轻。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2018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达26579亿,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1%。其中体育服务业增加值为6530亿元,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体育教育与培训行业的增加值达到了1425亿元。
蛋糕变大,意味着分蛋糕的人可以越来越多。对从小接受体育培训的孩子来说,即便未能进入到职业体育序列中,在掌握一技之长后还可以选择从事体育培训相关的职业。近些年,全职教练在培训机构中的比重正在逐年上升,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行业的稳定。对于那些想要从事体育培训的人来说,也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教练员:持证上岗应成为共识
教育行业中,师资力量往往是一家机构的核心竞争力,这点在体育培训行业中也不例外。
相比学费、硬件条件、通勤等因素,家长考虑更多的还是该机构的师资水平如何。
如何衡量足球、篮球教练的水平呢?中国足协和篮协都给出了明确的标准——教练资格证。
根据中国足协对教练员资格证的规定,通过D级教练员培训的人员可担任8岁以下青少年教练,想要获得资格证需要经过包含考核在内56个小时的培训;经过C级培训的教练员可成为9-12岁青少年的教练员,需接受包含考核在内96小时的培训。中国足协以及各地方足协都会定期开设教练员培训班。
中国篮协也有着相似的规定,从事青少年教育和训练工作的教练员,需通过D、E级别教练员培训。
调查中,2019年足球培训机构中有93.5%的教练拥有教练资格证。足球培训领域教练员质量基本有所保障,但在篮球培训领域还有不小的缺口,目前持证人数还不足50%。
青少年培训是打基础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打下扎实的基础才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在亚洲杯、40强赛这样强度很高的比赛中,国足屡屡出现传接球不到位、停球“三米远”的失误,正是基本功不到家导致。
目前不少培训机构对于教练员资格证并没有强制性的要求,很多基层教练也是以行业无硬性要求为借口,解释自己未获取证书的原因。是否考取证书大多靠个人自觉。
制度往往比个人自觉更有效力,足协、篮协也有着相关的规定,目前需要做的只是行业达成共识,更严格地落实。
家长对教练员有高要求,教练员自身对生活也有所要求。
根据统计,55.2%的全职足球教练月收入在5001-10000元之间。全职篮球教练月收入在这一区间内的比例是62.7%。
2019年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0733元,体育培训教练的收入水平基本处在了平均线之上。
只有当从业者获得不错的待遇,未来才会有跟多人进入到这个行业中,才能产生良性的循环。
机构:运营成本大,机构盈利难
培训机构想要生存,除了自身的培训质量外,经营模式也十分重要。
在2019年,能够盈利的足球训练机构仅占37.5%,还有17.5%的机构处于亏损的状态中。而篮球培训机构的营收状况要好于足球机构,有63.4%的机构在2019年实现了盈利。
培训机构的收入都从何而来呢?
目前足球和篮球机构收入的主要来源包括社会培训、球员经纪、办赛及游学、场地租赁、政府采购、商业赞助等。
招生、教学、收学费,这是培训机构基础的业务,也是现在大部分足球、篮球培训机构主要的收入来源。
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进校园是培训机构收入的又一主要来源。尽管部分机构的培训服务为免费,但置换到场地资源,也减免了很大一部分投入。
毕竟场地是各家机构成本的主要来源之一。篮球培训机构场地支出占到了总成本的43.7%,足球机构也达到了20.9%。足球机构场地成本占比较小,原因在于他们的场地大部分是从政府、学校置换的场地资源,而篮球场地更多是商业租赁。
体育场地少,一直是老大难的问题。从地产开发的角度,体育场馆所带来的利润远不如商场、餐厅等其他用地,建造体育场馆往往是地产商最后的选择,这其中可能还要算上政策和相关政府部门的推动。
当然也有可以借鉴的办法解决场馆问题。懒熊体育此前有过报道,牛牛成长就通过用户众包的方式来解决场地问题。在这种模式下,场地由发起拼团的家长选定,通常是小区内的体育场地,如需付费则由家长平摊费用。
还有一些机构通过球员经纪能获取部分收入,北京国安俱乐部就与10余家青训机构达成合作关系,让其为自己输送人才。但这部分收入并不能支撑机构运营。
对于体育培训机构来说,扩展更多的营收渠道,是他们长期生存的关键。
进行体育训练,参加一定数量的比赛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尤其是篮球、足球这样的集体项目,更需要在对抗中提升自我,培养与团队的默契。
在中国男足40强赛输给叙利亚后,前上海申花主帅吴金贵就表示:“为什么中国足球会在比赛中成绩不好?该打的时候没有打出自己的东西?我们从小学层面到俱乐部梯队,甚至到成为职业球员之前,经历的比赛非常少。”
比赛少这一现象,在全国的培训机构中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根据调研数据,目前国内参加足球或者篮球培训超过两年的学生中,仍有23.8%的足球学员和29.5%的篮球学员从未参与过任何赛事。
不少培训机构都会举办内部赛事,但由于办赛成本、培训机构规模等原因,赛事对于学员的覆盖率却并不乐观。有29.1%的足球学员从未参加过内部比赛,而这一数据在篮球培训中更高,达到了40%。
内部赛事覆盖度不高,外部赛事则更难把控。不论足球还是篮球,培训机构参加外部赛事大多没有固定的安排,不定期参加。
参加外部比赛,对于培训机构来说是展现教学成果,进行宣传的好时机。一旦有了这样的想法,他们便一改内部比赛相对轻松的氛围,开始对成绩有更高的要求。
“唯成绩论”意味着压力和高强度竞争,这一切违背了青少年体育的初衷——兴趣培养。让孩子们在运动中寻找乐趣,爱上体育是青少年体育教育的关键。
我们总说男足、男篮人才匮乏,基础薄弱,要知道基础正是来源于广泛的兴趣。社会培训、校园体育意味着群众基础,让更多孩子爱上体育并走上球场,未来才有可能从他们中间产生更多的武磊或者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