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顺势而为,会使中国经济飞起来”,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上的这句话,被人们热议。“互联网+”也从一个网络热词,首次进入国家经济顶层设计。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不仅特别提出,将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同时还强调,要全面推进“三网”融合,加快建设光纤网络,大幅提升宽带网络速率,发展物流快递,把以互联网为载体、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兴消费搞得红红火火。
对于“互联网+”概念,国家发改委的一份报告对其做了明确阐释:“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高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其实,“互联网+”理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2013年。当时,腾讯首席执行官马化腾提出:“互联网加一个传统行业,意味着什么?其实是代表了一种能力,或者是一种外在资源和环境,对这个行业的一种提升。”马化腾指出,“+”是指传统行业的各行各业。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重视互联网已经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共识。如今,互联网已如同水电煤等基础设施一样,成为提升实体经济生产力的重要工具。在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互联网与传统产业、居民生活消费的“连接”融合越来越受到关注,其对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过去一两年互联网和很多产业一旦结合,‘Duang’就变成了一个化腐朽为神奇的东西。”全国政协委员、百度公司首席执行官李彦宏借用“Duang”来形容“互联网+”带来的改变。
的确,正如李彦宏所讲,“互联网+”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红利已逐步显现。例如,在政府治理方面,“互联网+公共服务”的模式已经初步探索,并取得成效。比如广州的“城市服务”微信号,已经开通了17项公共服务入口。普通民众在手机上就可以办理医院挂号、违章办理、出入境签注、纳税申报等公共业务。
在体育领域,“互联网+体育场馆”的模式,为民众的健身娱乐活动提供更便捷、更高效的解决方案。去年,湖北省体育局在全国率先利用互联网思维打造融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于一体的公共体育服务平台——“去运动”,一网打尽湖北国有和民营体育资源,老百姓只要在“去运动”的移动客户端上轻轻一点,便可以免费或低收费享受政府购买的公共体育服务。
事实上,“互联网+”不仅正在全面应用到第三产业,形成了诸如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交通、互联网医疗等新业态,而且正在向第一和第二产业渗透。马化腾表示:“工业互联网正在从消费品工业向装备制造和能源、新材料等工业领域渗透,将全面推动传统工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在传统的体育用品行业中,互联网思维也正在融入并给整个行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思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体育用品企业开始与互联网领域的公司进行合作,寻求为运动爱好者打造更加智能化的产品。
不久前,小米和李宁官方表示将进行战略合作,打造智能跑鞋,探索大数据健康领域。具体内容为“将李宁运动实验室积累的中国跑者数据和测试数据转化为一系列算法,由小米手环研发团队实现在鞋底智能芯片中;智能芯片通过采集跑者运动数据和对跑姿和步态进行分析,为跑者提供专业的指导。产品还将与小米运动移动端APP相连,对跑者的运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运动记录、步态分析、专业指导和里程换购。”
过去一年,国家出台多项扶持政策,鼓励国内体育行业的整体发展,建设积极健康的大众体育文化,为国内体育用品行业的长远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此同时,健康追踪应用和各种智能穿戴设备近年来逐渐流行,运动爱好者除了对产品的功能性具有更高的要求外,也越来越看重产品的智能化。这些都为李宁公司和小米手环的合作积累了庞大的潜在消费群体,并创造了市场机遇。
然而,对于李宁和小米的合作,也有一种观点认为是营销噱头更大一些。在记者采访过程中,某业内人士也对此表示出了疑虑,认为国内企业把精力做在营销上太大,做在产品上太少,国内企业现阶段产品还没做好,投入很多,但是生产出来的产品卖不出去,单纯的去追求与互联网的融合,缺乏实际的意义。
对此,该业内人士也表示:“互联网创造了一种生活方式,互联网的产品要用互联网的思维来做,而不是在原有的产品上简单去加一个‘+’的概念。传统体育用品行业要做互联网的话,需要用互联网思维来看待互联网市场。互联网思维提供了不同的消费模式,和不同的使用习惯,需要用不同的方式来处理,实习上是和产品开发一样。”
不论李宁与小米的合作,最终能否获得消费者的认可,这种创新的尝试,都值得去点赞。在“互联网+”的风口下,国内体育用品行业能否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也需要更多的企业给出答案。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本行业信息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会观点,内容仅供参。
Copyright © 2013-2024 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 版权所有 ( 京ICP备050835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