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行业新闻 >

意义、形式、互动——战“疫”引发的学校体育发展思考

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时间:2020-05-22点击:
  来源:中国体育报 作者:钟秉枢
 
  2020年,一场疫情将新学期按下了“暂停键”。全国两亿多大中小学生居家学习,一场“停课不停学”的攻坚战在全国打响。
 
  疫情,提升了学校体育的意义
 
  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延期开学期间“停课不停学”有关工作安排的通知》和《关于深入做好中小学“停课不停学”工作的通知》对“停课不停学”提出明确要求:“要重视学校整体环境创设,帮助师生尽快调整好状态,以健康乐观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投入教学工作和学习生活”“稳妥开展校内文体活动,保护学生身心健康”“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
 
  疫情期间,各大网站、网络平台、微信公众号纷纷刊发居家体育锻炼、居家运动健身、居家健康调控的信息、视频和课程。在“停课不停学”挑战面前,在如何统筹好疫情防控和复学难题面前,政府、社会、学校、家长、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对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价值的认识达到了高度统一。
 
  我国政府历来重视学校体育和学生体质健康。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就提出了不断提高青少年乃至全民族健康素质的措施和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既是国家强盛应有之义,也是人民健康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生幸福快乐,强身健体十分重要”。
 
  然而,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影响,“健康第一”的理念、增强体质的要求,以及让孩子多玩一玩的呼吁,停留在口头上,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在政府、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中的重要性并未得到充分认识。突如其来的疫情,无疑给人们上了生动的一课,而免疫力、体质健康、心理健康、健康生活方式这些词汇无不与体育锻炼相关,与学校体育和健康教育相连,同时,居家、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复学统筹的特殊环境,提升着政府、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对学校体育意义的认识。
 
  防疫,丰富了体育与健康课程形式
 
  2月17日正式开通的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首页展示的有防疫教育、品德教育、课程学习、生命与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经典阅读、研学教育、影视教育、电子教材。然而遗憾的是,却没有看到与防疫、生命、安全、心理、家庭、研学密切关联的体育与健康教育。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培养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和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标的课程。
 
  疫情非常态下,学生居家学习,活动空间小了,参与体育运动的伙伴变了。如果说“停课不停学”让全国学生可以用互联网直接学到最好的课程,让教师有机会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的话,那么,“停课不停学”则呼唤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必须结合疫情防控和学科特点,融入适合网络教学的内容和方式,逼迫体育教师从教书匠变为新知识、新技术的持续学习运用者,从面对面的教学指导、手把手的经验教授转向线上教学,成为学生动作练习、健康状况的点评者、分析者,引导他们在主动探究、自主体验、自我玩耍、与家人互动中激发学习兴趣、提升锻炼效果、增进家庭和睦、增强意志品质。
 
  疫情防控期间,各地体育教师开展了多样化的线上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尝试,不仅在防疫期间为学生和家长居家健身、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作出了贡献,也为疫情防控和复学统筹提供了经验。随着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高新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智慧场馆、可穿戴装备在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必将丰富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教与学的形式,推动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在广度、深度上实现新跨越。
 
  战“疫”,促进了政府、社会、学校、家庭互动
 
  学校体育的发展,学生体质的增强不仅仅是教育部门一家的事情。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就要求“全面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鼓励家长和孩子共同参加体育锻炼”。然而,长期以来,师生家校社五位一体促进学校体育发展,增强学生体质的局面并未形成。
 
  疫情发生后,居家锻炼带动了亲子运动;“停课不停学”推动了企业、社会组织与学校联手打造网络课程;“网课”促使体育教师把“教”减到最少,把“学”放到最大。
 
  可以期待,疫情过后,战“疫”精神将化为教育的力量和形式,充分发挥线上教学对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重要作用,并使之常态化;依托社会力量,提供更好的公共体育服务,为学生和家长提供公益性家庭体育与健康教育指导服务;学校将研究建立便于线上线下结合的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结构和内容体系,密切家校联系,推动学校建立与家庭、社区之间的伙伴关系,履行家庭体育与健康教育职责,营造良好的家庭体育氛围。(转自5月21日《中国体育报》06版)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本行业信息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会观点,内容仅供参。

Copyright © 2013-2024 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 版权所有 ( 京ICP备050835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