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 5 日,全国人大会议上完整版的《政府工作报告》,自然是各行各业热点中的热点。
按照往年的惯例,笔者在一边一字不落地细读报告时,也找寻着有关体育产业的字眼。
仔细通读2021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在展望2021年的工作目标和任务时,发现了三处与“大健康产业”相关的地方:
一是“发展健康、文化、旅游、体育等服务消费”;
二是“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三是“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与“大健康产业”相关的高频词汇——回顾往届《政府工作报告》,当属首次。
十三五期间,全民健身、健康中国、体教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三大战略的背后,离不开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更离不开基本的诉求点:“健康”二字。
2019年,国办43号文件提出要积极实施全民健身行动,让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政策的发布进一步鼓励和激发了群众参与健身的热情;2020年,国办36号文件则出台更加切实可行的政策,解决群众身边的体育场地有效供给问题。此举将有效解决群众健身“去哪儿”的掣肘问题。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为何如此重视“大健康产业”?提到的这几处,用意是什么?作为读者,我们应如何“划重点”?
下面,我们通过注释这三处关键词句,来理解一下报告的用意:
壹丨关于“发展健康、文化、旅游、体育等服务消费”
注释:国家政策先行下,给市场和从业者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尽管有些健身企业依旧还没有跑出自己的商业模式,有些企业还在继续探索新健康、健身市场的更多机会,但资本和市场的发展已经折射出一些新机会和新可能。
健康、健身消费市场未来之新机,可能存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疫情防控形势常态化背景下,“线上”新业态的持续发力,带动家庭健身新场景的持续发展,线上健身与线下产品、场景的配套协同发展。
二,健身类产品的消费“天花板”将不断被拉高,互联网模式下,围绕“科技”展开的智能健身、智能器材、可穿戴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青睐。
三,健身产品和健身品牌将从无序、规模化扩张,向品牌打造转变,俱乐部在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的前提下,更加重视精细服务和持久运营。
是的,这三点,一如没有人会对健康、健身消费市场的未来空间产生怀疑。
贰丨关于“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注释: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世界,同时也对人们的健康理念带来了变化。随着疫情的变化,一方面,由于防控需求,聚集型的体育活动相应减少,成体系的全民竞技性活动鲜少能够举办;另一方面,人们对于健康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增加,全民健身需求逐渐呈现放量态势。
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公共设施,加强健身步道、骑行道、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社区多功能运动场等场地设施建设。到2030年,基本建成县乡村三级公共体育设施网络,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不低于2.3平方米,在城镇社区实现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推行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确保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和符合开放条件的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全部向社会开放。加强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建设,扶持和引导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发展。
叁丨关于“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注释:《“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是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根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战略部署制定。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6年10月25日印发并实施。
目前实施了五年,距离2030年的目标,在时间周期上,正好推进了1/3。那么战绩如何?
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显示,截至2020年末,全国共有体育场地371.3万个,体育场地面积31.0亿平方米,预计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20平方米——这个核心数据,比2019年增长0.12平方米。
自2019年始,完成了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破2的壮举,也意味着全民健身和场地设施领域登上新台阶。
党中央、国务院,各级政府以及各级各类体育管理部门,近些年一直将全民健身作为一项事关人民群众幸福的大事来抓。2020年第四季度,随着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即“36号文”),着眼于进一步破解群众“健身去哪儿”的牛鼻子问题,明确了解决健身用地问题的具体路径,为健身群众营造举步可就的健身条件和健身环境。
全民健身的广泛开展——直至普及到乡、镇、村这一级别的体育人口、健身人群基数有多大?你懂的。
肆丨呼应36号文的附录与表述
《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以上三处关键词句,若视其“从启动到完成”的时间逻辑——某种意义上,就像是“36号文”涵义的某种呼应和延伸。
当初,通读完36号文,给笔者最直观的核心词就是——“摸清底数短板”:
“各地区要抓紧启动本地区健身设施现状调查,评估健身设施布局和开放使用情况,对照相关标准规范和群众需求,摸清健身设施建设短板。”
“与此同时,要系统梳理可用于建设健身设施的城市空闲地、边角地、公园绿地、城市路桥附属用地、厂房、建筑屋顶等空间资源,以及可复合利用的城市文化娱乐、养老、教育、商业等其他设施资源,制定并向社会公布可用于建设健身设施的非体育用地、非体育建筑目录或指引。”
可以说,没有36号文的出台,以及36号文中在显学层面提及的如何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增加和完善全民健身设施的实施步骤的话——当全民健康、全民健身代表的幸福指数与国家“新基建”战略“暗通款曲”之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也就不足为奇了。
毋庸置疑,当今年的两会结束之后,下一步,国家体育总局就将继续统筹推进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和使用。
届时,不仅将继续贯彻落实36号文对健身设施规划建设的有关要求,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出台《“十四五”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补短板工程实施方案》,还会充分发挥中央资金的引导、推动、示范作用,突出建设完善足球、篮球、排球和冰雪运动场地设施,支持指导地方积极探索推进社区和智慧化健身设施建设。
(图片全部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