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行业新闻 >

别让“最低价中标”阻碍塑胶跑道行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时间:2021-03-21点击: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政协委员对工程建设中的“最低价中标”提出异议,认为其有悖工程建设高质量发展。
 
        “最低价中标初衷是最大限度地节约建设资金。现在市场竟争激烈,投标单位为了生存,往往以接近成本价投标。中标单位在正常施工中只能保本或微利,一旦市场状况发生变动或因征地拆迁拖延就面临亏损甚至巨额亏损,施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生存发展、工程质量及施工安全保证堪忧。”全国政协委员苏权科表示。
 
 
        塑胶跑道行业也是如此。学校运动场地是塑胶跑道行业占比很大的建设领域,而学校采购隶属政府采购,政府采购又往往存在“最低价中标”导向。因此,塑胶跑道行业深受“最低价中标”的影响。从这些年的实际案例来看,最低价中标容易引发偷工减料,导致产品和工程质量下降,比如出现毒跑道和烂跑道。此外,还影响了企业创新研发的积极性。
 
        某位行业人士直言:“没有哪个企业愿意参与‘最低价中标’,但是现在市场环境被扰乱了,不压价,中不了标;中了标,产品质量往往下降。”
 
        那么,为何在实际竞标过程中,价格往往成为评标的唯一要素?
 
        ——招标单位存在思想误区,认为最低价是市场经济下的公平竞争,对由此造成的负面影响缺乏认识;
 
        ——招标单位担心“说不清”、“犯错误”,规避“履职风险”,是一些地方和业主倾向于“最低价中标”的重要原因;
 
        ——市场质量监管缺位、不到位,也是“最低价中标”大行其道的助力。
 
 
        “最低价中标”将被彻底取消
 
        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财政部对人大代表提出的《关于在政府采购中建立最优品质中标制度的建议》给予了明确答复:将调整最低价优先的交易规则,研究取消最低价中标的规定,取消综合评分法中价格权重的规定,按照高质量发展的工作要求着力推进优质优价采购。
 
        2019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修订草案公开征求意见稿)》,其中明确指出:投标人不得以低于成本的报价可能影响合同履行的异常低价竞标。
 
        ——评标委员会发现投标人的报价为异常低价,有可能影响合同履行的,应当要求投标人在合理期限内作澄清或者说明,并提供必要的证明材料。投标人不能说明其报价合理性,导致合同履行风险过高的,评标委员会应当否决其投标。
 
        ——国家鼓励招标人将全生命周期成本纳入价格评审因素,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择全生命周期内能源资源消耗最低、环境影响最小的投标。
 
        此前,人民日报曾发文指出,“最低价中标”原则一天不变,行业就很难有工匠精神,更不要说中国品牌!
 
        招投标法的改革,势必对最低价中标的现象带来彻底打击,“饿死同行、累死自己、坑死业主”现象有望得到改善。
 
 
 
        “第三只眼”监管不能缺位
 
        完善招投标制度是解决最低价中标的根本一环。此外,还要有相对规范、严格的评估和验收机制。
 
        塑胶跑道工程是助力全民健身工程和校园体育有力开展的基础保障,跑道到底合不合格、好不好用,“第三只眼”监管不能缺位。严格执行项目验收制度,在履约验收方面提出更多的刚性约束,并强化事后终身追责制度尤为重要。
 
        在前几年的校园“毒跑道”事件中,除了媒体持续曝光的个别事件,有相关责任人被撤职和监察立案,大部分情况因为利益方众多,往往不了了之。毒跑道自然是要拆了重建,这不但是对财政资金的巨大浪费,对学生而言,又要很长一段时间没办法体锻了,国家倡导的“每天锻炼一小时”如何落地?
 
        自2018年11月塑胶跑道新国标实施以来,行业环境优化改善了很多,企业也不断提升产品质量以满足标准要求。不过,在刺鼻跑道逐渐消失的同时,越来越多的烂跑道又浮出水面。这是因为很多企业重化学性能、轻物理性能,不少项目工程的监管验收还存在走过场的现象。喜欢运动的人也不难发现,身边的跑道和步道建好没多久,就出现开裂、脱层、鼓包等现象,让人尴尬。
 
        最低采购价往往伴随着采购人履约验收不到位等现象。然而,有时低质与低价并无必然关联,即便是摒除最低价中标,只要不把好验收端、不明确责任主体,即便不是最低价中标,以次充好、滥竽充数等还是会出现在建设过程中。
 
        没有高质量的跑道,全民健康无从谈起。别让“最低价中标”阻碍塑胶跑道行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当众体育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本行业信息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会观点,内容仅供参。

Copyright © 2013-2024 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 版权所有 ( 京ICP备050835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