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行业新闻 >

体育+医学:让竞技体育科技成果服务于每一个人

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时间:2021-08-20点击:
        8月8日,东京奥运会落下帷幕。我国健儿发挥稳定,金牌频出。近些年,我国竞技体育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从悉尼奥运会(2000年)开始,到刚刚闭幕的东京奥运会,连续6届奥运会,中国队在奥运会上的金牌总数一直居于前三名。
 
        人们在为奥运健儿欢呼的同时,竞技体育也再次受到了广泛关注。
 
        其实,每块奥运金牌都是高科技成果的体现,金牌的背后,是我国完善的奥运金牌科技服务保障体系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8月3日,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点击可查看全文)。《计划》指出,“十四五”时期,要加快体育强国建设,并明确,到2025年,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群众体育健身更加便利,健身热情进一步提高,各运动项目参与人数持续提升。
 
        体育和健康有着怎样的关系?体医融合这个近些年在健康领域涌现出的新概念又有着什么样的内涵和意义?本文与您一探究竟。
 
 
        什么是“体医融合”? 
 
        体育和医学融合(简称“体医融合”)的核心理论主要包括两点:
 
        1.为了健康该如何运动。
        2.为了降低疾病风险该如何运动。
 
        这两点主要来自奥运高科技理念体系与医学理念技术体系的融合。也就是说,我们期望用服务国际级运动员的健康理论体系,通过体医融合转化来服务于全民。
 
        当前,体医融合是推动和实现全民健康的迫切需要,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体医融合也已从规划阶段进入实质发展阶段。
 
        体育科技应服务于大众健康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健身和体育锻炼,健康离不开运动已经是全民共识。
 
        然而,你真的会运动吗?
 
        参加体育锻炼并不一定会带来健康。由于锻炼不当,一些人坚持锻炼却没有效果;一些人不懂运动与血糖、血压的关系,锻炼反而加重了病情;一些人出现运动急性或慢性损伤,不得不放弃锻炼……
 
        笔者曾于几年前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竞技体育科技成果是全国人民的财富,如能将这些成果服务于全民健身领域,实现“体转民”,必能极大地提高大众体育锻炼的科学化水平。
 
        哪些竞技体育科技成果可用于指导全民健身?
 
        目前,竞技体育科技成果中可用于指导全民健身的成果比比皆是。
 
例如,运动员防伤训练方法、运动员减控体重方法、运动员疲劳恢复手段、运动员心理调适方法等,均能用来指导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
 
        从青少年角度来讲,竞技体育有一整套培养后备人才的方法。这些方法同样也可以应用于提高我国儿童青少年的体质。
 
 
        新概念:运动健康要素、健康储备……
 
        基于人们对体育与健康疾病、体育与医学关系的多视角、多层次认识,运动健康要素、健康储备等新概念被陆续提出。
 
        什么是运动健康要素?
 
        在食物的健康要素中,牛羊肉只是食物的形式,人的健康离不开其中的蛋白质。蛋白质是食物的健康要素之一。
 
        同样,跑步、游泳是运动的形式,人的健康离不开其中的心肺耐力运动。心肺耐力运动就是运动的健康要素。
 
        运动的健康要素种类较多,包括心肺耐力运动、抗阻力运动、骨质增强型运动、神经运动等。实现健康就需要合理搭配运动的健康要素,这也成了运动处方的基本原理。
 
        什么是健康储备?
 
        近年来,体医融合成果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实现了“全人群健康指导”、“疾病全过程管理指导”、“生命全过程管理指导”。
 
        我们强调,运动应是有“目的”的。所谓目的,即经过专业评测找出的健康储备短板。
 
        体育医学认为,健康由多种健康储备组成,如骨密度储备、肌肉力量、心脏功能等。
 
        每种储备的影响因素有运动、营养、睡眠、遗传等。
 
        健康储备的最短板决定了总的健康水平。
 
        比如,一名高血压患者需要先明确出现高血压的原因,是营养、运动、睡眠、心理哪个方面的原因为主。
 
        此外,高血压患者需要心肺耐力运动,但评测却发现某患者腿部力量太差,很容易关节受伤,因此,这位患者就需要先练腿部肌肉力量,再练心肺耐力。
 
 
        新模式:体医融合“三融合+四合作”
 
        笔者认为,实现体医深度融合需要走“三融合﹢四合作”模式。
 
        三融合,即技术融合、资源融合、话语权融合。
 
        技术融合是指从医疗看体育,从体育看医疗,避免对运动、疾病、健康的片面认识。
 
        比如,一些优秀运动员也可能有严重的慢性病,而有严重疾病的人经过科学合理训练也可能获得世界冠军。
 
        体医之间互相启发、引导,将体育系统培养奥运冠军的专业技术与卫生系统医疗技术融合。
 
        资源融合是指体育系统人力资源(尤其退役运动员、社会体育指导员等)、场地资源与医疗资源融合。
 
        话语权融合方面,医生的话语权对患者运动有很大影响,而体育明星对青少年运动有很大的带动作用,要相互融合。
 
        话语权融合强调所有医生,尤其是三甲医院的医生,要大力宣传体育与健康、疾病的关系,并推荐患者接受科学的锻炼指导。
 
        四合作,即国家级的体医融合中心、三甲医院、社区医院、地方体育局合作模式。
 
        该模式能为“体不懂医,医不懂体”问题、医疗运动场地不足问题、体育与临床合作困难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目前,北京市朝阳区来广营乡和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按照此模式搭建了“依托医联体的社区体医融合健康服务联合体”,并取得了各方支持。
 
        体医融合新理论和新模式,也让越来越多的医生认可和接受体医融合。
 
        当前,不管是体育界还是医学界人士,均应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顺应人民群众对健康的迫切需求,努力推进体医融合新的构建与发展,助力促进健康中国战略各项目标的早日实现。
 
        为助力卫生健康行业高质量发展,“医视野”栏目将聚焦医学各领域的先进理念和优秀实践,打造高端医者智库,撷取创新亮点,凝练发展思路,提升治理能力。
 
        作者:中华预防医学会体育运动与健康分会主任委员、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体医融合中心原主任、首都体育学院体医融合创新中心主任 郭建军
 
        来源:健康中国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本行业信息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会观点,内容仅供参。

Copyright © 2013-2024 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 版权所有 ( 京ICP备050835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