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行业新闻 >

让体育场馆告别非理性繁荣

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时间:2021-08-18点击:
        国内的体育场馆通常因大赛而新建。
 
        1987年因举办广东全运会而新建的广州天河体育中心,更是拉开了国内体育中心打造“一场两馆”模式的历史序幕。随后,体育场馆伴随着中国积极举办各项国际国内的大型赛事而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期。
 
        但随着大型赛事的落幕,各大场馆的赛后利用问题也逐渐暴露,如何有效的利用好体育场馆留下来的特殊空间,一直是各方关注的焦点。
 
        功能错配,造成空间浪费
 
        体育场馆首先以满足赛事功能为主。
 
        由于每个体育单项都有一套非常明确的竞赛场地要求,比如有些项目规定了不同级别比赛的场地坐席数量,以及关于场地照明、场地尺寸等内容。所以为了保证赛事能成功落户,体育场馆不得不高质量地响应这些标准,但按照标准设计的很多功能区,在比赛结束后可能利用率非常低。
 
        比如看台空间的闲置,是大部分场馆面临的共同问题,体育场馆的看台面积一般占到整个比赛厅面积(内场面积+看台面积)的70%左右,比赛厅在不举办大型赛事时,大多数场馆会采取对外开放的经营策略,作为全民健身的场地使用,表面上看这样的措施提高了场地利用率,但真正得到利用的面积其实占比很少,对空间和能耗造成了严重浪费。
 
 
        精准定位,让场馆更充分使用
 
        由于观看体育赛事也属于观演行为的一种,因此在很多经济发达、演出市场繁荣的城市和地区,赛后无法得到充分利用的比赛厅往往会承接很多演出活动,用来提高场馆比赛厅的利用率,由于空间匹配度较高,满足演出活动的举办也逐渐成为体育场馆的主要功能。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场馆为了将演出功能的经济效益最大化,在建筑功能布局上将开始考虑场地对于举办演出活动的适用性。因为越接近内场的座位售价越高,所以下层看台座位数被尽可能多地布置,按照一般经验,考虑以演出功能为主的场馆下层看台(含活动看台)座椅数将占到总数的50%—55%;而为减少演艺舞台对看台可销售数量的影响,体育场馆通常会选择将短边看台的一边作为搭台区域,在空间布局上将考虑在该区域增加活动看台数,并在背后设置演艺人员的化妆间、休息室等配套用房。
 
        很多经济效益发挥到最大的体育场馆,比如香港红磡体育馆、台北小巨蛋、北京五棵松、上海梅奔中心等,无一例外都是靠承接大量的文化演出活动来丰富自己的活动日历,这些场馆的文化演出活动数量占其总活动数量的比重通常能在八成左右。由于考虑演出功能和赛事功能在看台空间的使用上兼容性极高,因此越来越多的新建项目都把演出功能作为重要的业务去对待。像广州宝能国际体育演艺中心、佛山国际体育文化演艺中心等,直接在名称上鲜明地表现了自己对于演出功能的重视和强调。
 
        除了演出功能外,由于体育场馆也属于大跨度室内空间,承接大型会展活动理论上同样具备客观条件。在实践中,有些城市会将体育场馆和会展中心组合形成体育会展中心,从而实现体育功能和会展功能的并置。如南通体育会展中心、常州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和江门滨江体育中心。这种组合方案,一方面利用了体育馆和会展中心大空间的共性特点,为后期运营过程中的体育活动和会展活动相互借用空间使用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各大单体建筑功能用房集约布置,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也有利于节约空间和形成整体运营条件。
 
 
        以上提到的对体育场馆功能进行组合定位的方式,在客观上缓解了低利用率空间的后期运营问题,但这没有解决问题的根源,即如何在土地资源紧张、提倡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避免体育场馆成为空间低效利用的代名词。
 
        不破不立,功能及时更新才能实现革新
 
        2012年伦敦奥运会被称为最绿色、最节俭的奥运会,因为14个新建场馆中有8个都是临时建筑,临时场馆在奥运会后被拆除,所用建材和其他设备将在奥运会结束后在英国其他地区重新使用,因此伦敦奥运会也被称为“临时奥运”。2018年平昌冬奥会也延续了伦敦奥运会“场馆临时化”的理念,主体育场在举办完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开闭幕式等五场规定活动后即实施了拆除,理由是体育场的维护费过于昂贵,而在原址上将规划新建一座奥林匹克博物馆。
 
        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也将迎来世界杯历史上第一座可拆除球场——拉斯阿布阿布德球场。与其他几座均为永久建筑的卡塔尔世界杯球场不同,拉斯阿布阿布德球场由色彩缤纷的集装箱、钢模块和可拆卸座椅组装而成,可容纳四万名观众。世界杯后,建造场馆的材料将被拆除并用于卡塔尔和海外其他项目的建造。该设计在降低建筑材料使用的同时,也缩短了工期。
 
 
        关于场馆可持续发展问题,日本的一家建筑事务所更是突发奇想,杜撰出一条他们“中标”2020年东京奥运会主体育场的恶作剧。而他们“中标”的方案是一个漂浮体育场。在这个故事里,东京最终建成了漂浮体育场,它可以通过移动来满足不同项目的需求。体育场建筑物的大部分都在水下。并且,它也为奥运会建设成本过高、入不敷出的问题找到了解答——东京可以把这个体育场出售或租用给下一个要举办奥运会的城市,体育场由此变成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极大地避免了资源浪费。虽然这只是一个杜撰的创意设想,但也反映出如今体育场馆的生存环境,已经引发了社会各界更为广泛的探讨和思考。
 
        产业内容乃是重中之重
 
        除了果断直接拆除,避免体育场馆存在过多消极空间,另一核心是在场馆建造之初就提前做好产业内容的策划和定位,也就是先确定内容再打造空间。没有健康发展的产业内容很难让体育场馆焕发活力。
 
        成熟的职业体育俱乐部是经典的产业内容运营主体,很多体育发达国家的职业俱乐部早已发展出完整的产业闭环。由于体育本身具有较强的地域属性,拥有自己的物理主场是每一个职业体育俱乐部进行产业运营的重要选项。当体育场馆一旦形成一种“主场感”,将给场馆带去更多的关注和商业价值。
 
        以欧洲顶级足球俱乐部和美国以NBA为代表的职业体育联盟已经形成了很多具有“主场感”的体育场馆,这些俱乐部在漫长的历史中积累了大量的拥趸,体育场馆为了营造出更好的“主场感”,通常都会规划用于展示俱乐部文化的博物馆、提高高净值客户观赛体验的贵宾包厢以及相应的球迷主题商店等等。俱乐部为场馆吸引更多人流,场馆为俱乐部带去更多收入,两者相辅相成,良性发展。
 
 
        青少年体育培训是体育产业中具有较大想象空间的产业运营内容之一。依托体育培训产业来发展适合其运营的体育场馆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模式。万国体育在这方面做了较好的尝试,位于上海世博园的万国体育中心被看作是以体育培训产业成功激活城市闲置空间的代表。万国体育中心围绕击剑主业,发展出篮球、游泳、自行车等多种培训内容。体育中心经过重新规划设计,颜色明亮、布局流畅、气氛活跃,并考虑到很多针对到访学员和家长的人性化需求,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体育培训综合体。可惜的是,因让位城市规划,该项目已于去年实施拆除。
 
        由于工作关系,笔者接触了大量体育场馆的建设项目。缺乏理性研判、盲目贪大求全的场馆建设基本每天都在各地发生,地方政府通过投资实现短期经济增长之后,面对非理性发展出的体育场馆,无法实现产业导入,进而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希望体育产业逐渐实现高质量发展,体育场馆能走向精明营造。
 
        来源:懒熊体育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本行业信息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会观点,内容仅供参。

Copyright © 2013-2024 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 版权所有 ( 京ICP备050835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