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促开班资质不齐、教练速成上岗、应试导向严重……近期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乱象丛生,不但侵害刚需消费者权益,也危及市场秩序和营商环境。针对一系列青少年体培乱象,10月9日,体育总局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课外体育培训行业服务监管工作的通知》。这份"双减"后首个体育培训市场监管文件强调,各地体育行政部门将开展课外体育培训主体规范化建设行动,对群众投诉集中的课外体育培训主体及时曝光并依法依规予以处理。
央媒曝光青少年体培市场三大乱象
近日,央媒《半月谈》一篇名为《体育培训市场火热,“草台班子”浑水摸鱼》的文章迅速引爆舆论。文章指出,自七月下旬“双减”文件印发后,全国体育教培市场火爆背后存在诸多问题,具体集中在以下三点:
1.无良机构趁虚而入,资质、师资、课程配置三不足。部分青少年课外体育培训机构尚无完备从业资质和课程体系就仓促开班,严重干扰了家长对正规体育培训机构的选择。加之无良培训机构以“零从业基础”“一个月速成”为噱头招揽教练团队,宣称篮球、羽毛球等也能通过短期培训上岗,导致师资良莠不齐的现象多有发生。
2.高额预收费、跑路事件频发。与学科类机构不同,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尚未严格落实“不得一次性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费用”的规定。
3.上课场所占用公共健身空间。部分小型青少年体育培训业务量暴增,上课场地仍在占用公园等户外公共场所,遭到居民驱逐,青少年培训有如“打游击”。
“双减”以来,全国艺术及体育类培训机构新增超3万家
从网络反馈不难看出,除《半月谈》曝光的这三点问题,家长体育教育观念落后、学校不重视体育等同样制约着青少年体育培训业健康发展。
有家长反对中考体育分值提高,认为体育课及体育考试的设置增加了孩子的负担,称“越减负,孩子负担越重”。也有家长抱持“考前突击论”,表示“体育好要天分,没有天分要练才能拿到点分”“体育拼命练是会提高猝死率的”“接下来可以查违禁药物了”。
《半月谈》文章前排留言
据教育部2020年末发布的数据,“十三五”期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师由50.2万增加到59.5万,每年新增约2万人,年均增速4.3%,体育教师不断“配齐”“配强”。
有家长反映,面对中考体育分值增加的趋势,孩子所在学校只会阳奉阴违,在平日违规占用体育课时,临近考试才突击组织体育课。同样不可忽视的是,不少准教育从业者为考取编制占用体育教师名额,正以体育老师的身份教其他学科,不断稀释体育课程在学校的占比。
体育教师资格成考编捷径
家长和学校看待体育的态度会对学生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如将重应试、轻体育的观念传递给下一代,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的发展很难进入良性循环。
抵制“应试体育”思维
根治滋生乱象“温床”
《关于做好课外体育培训行业服务监管工作的通知》指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体育培训机构、体校、学校体育社团等均属于课外体育培训主体规范行动范畴。各地体育部门将配合市场监管等部门加强监管预付费和招生行为,加快出台规范促进体育培训行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组织开展课外体育培训行业安全督导与检查,堵塞安全管理漏洞,对被投诉的课外体育培训主体及时曝光并依法依规予以处理。
在增加高水平课程及人才供给方面,体育行政部门将与教育行政部门将共同遴选符合条件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为中小学校提供课外体育培训服务;同时支持体校教练等在青少年培训机构兼职,落实兼职取薪;加快建立健全体育赛事活动、教练员及本运动项目培训服务等方面标准,加大教练员培训力度,畅通参加培训渠道,将职业道德教育、反兴奋剂教育等纳入培训内容。
为应对教培机构将畸形竞争风气带入体育的趋势,《通知》特别提出树立“健康第一”的舆论导向,倡导循序渐进的运动观念,坚决抵制“应试体育”思维,对应试教育宣传方式予以纠正。
以下为《通知》原文:
为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课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关于促进和规范社会体育俱乐部发展的意见》等文件要求,深化体教融合,促进课外体育培训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现就做好课外体育培训行业服务监管工作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提高站位,增强做好课外体育培训行业服务监管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各地、各单位要深刻领会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校外培训重大决策部署精神,充分认识当前做好课外体育培训服务监管工作的重大意义,科学谋划,快速行动,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课外体育培训行业健康有序发展,让体育更好地在青少年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中发挥作用。
二、强化行业监管,促进行业规范有序发展。各地体育行政部门要组织本地区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体育培训机构、体校、学校体育社团等课外体育培训主体开展规范化建设行动;与教育行政部门共同遴选符合条件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为中小学校提供课外体育培训服务;要配合市场监管等部门加强对课外体育培训预付费和招生行为的监管,坚决纠正虚假宣传、虚假折扣、“焦虑营销”等行为,依法依规查处行业垄断行为;要加快出台规范促进体育培训行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三、加强行业服务,支持引导行业主体健康发展。各地体育行政部门要结合体教融合工作,支持体校教练员参与提供课外体育培训服务,积极推动兼职取薪政策落实。体育总局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和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要加快建立健全体育赛事活动、教练员及本运动项目培训服务等方面标准;根据体育培训行业发展需要,加大教练员培训力度,畅通参加培训渠道,将职业道德教育、反兴奋剂教育等纳入培训内容。
四、加强安全管理,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要求,各地体育行政部门要联合有关部门组织开展课外体育培训行业安全督导与检查,堵塞安全管理漏洞,严格落实高危体育项目安全要求,对疫情防控要求不落实、安全生产有重大隐患不整改、群众投诉集中的课外体育培训主体要及时曝光并依法依规予以处理。
五、加强宣传引导,树立正确行业理念。各地、各单位要利用各类媒体平台,广泛宣传体育对青少年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综合价值,树立“健康第一”的舆论导向,坚决抵制“应试体育”思维,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和家长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念。纠正体育培训机构围绕“应试体育”开展的广告宣传行为。挖掘宣传体育培训机构案例,引导行业理念。
六、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监管服务工作机制。各地体育行政部门要加强领导、明确分工,尽快建立服务监管工作机制。积极协调市场监管、民政等部门摸清底数,了解本地区课外体育培训主体数量、注册类型等基本情况并建立台账。杜绝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代替行动,防止“一阵风”“一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