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行业新闻 >

“十四五” 体育产业如何赢在开局?

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时间:2022-01-25点击:
        杨雪鸫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经济司副司长
 

 
        2021 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一个“特殊”的体育大年,东京奥运会、陕西全运会等综合性赛事相继举办。而未来五年,是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开局时期,是推动体育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关键阶段,体育产业如何抓住难得的机遇,“赢在开局”?
 
        “让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体育行业有着巨大发展潜力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文化体育娱乐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 29.5%,远高于 GDP 同比 18.3%的增速,表明体育行业有着巨大发展潜力。与此同时,2020 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超过 3.2 万元人民币。如果以家庭年收入 10 万元至 50 万元为标准,中等收入群体已超 4 亿人。“十四五”时期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将进一步扩大。根据国际经验,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中上等阶段,将开始形成对体育消费的大规模有效需求。而人均可支配收入进入高收入阶段后,体育产业将成为支柱性产业。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让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这一目标将在“十四五”时期加快实现。一方面,“90 后”、“00 后”已经或正在进入社会,他们有更完整、更时尚的体育习惯,在专业健身、户外活动、赛事观看等方面,花费时间更多、支付意愿更强。另一方面,重点人群的体育需求正在持续释放,包括老龄化社会的“银发经济”、女性群体的“她经济”、少年儿童的体育培训等热点领域,老人、女性和儿童青少年群体正在逐步成为体育消费的主力军。
 

 
        当前 5G、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了体育领域的数字化、智能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体育产业发展的内在逻辑,全方位革新了体育产品的形态、服务方式、消费形态和营销模式等。例如,数字感应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健身休闲产业,基于大数据,家庭型健身器材能够提供健身效果分析及运动辅导建议。此外,数据挖掘及虚拟现实技术在赛事直播中的创新应用,也提升了赛事的互动参与度与内容丰富度,增加了赛事版权的价值。
 
        “体育 +”的发展模式逐步成熟,既有体育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内部融合日益加深,又有体育与相关产业的相互融合和促进,催生出体育旅游、体育文创、体育健康等多种新兴业态。“十四五”时期,现代体育服务业的综合性和关联性特征将更加明显,为其自身及其他行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体教融合、体卫融合在广度、深度和创新实践等领域将实现更多突破,必将拓宽体育产业的发展空间。
 
        健康中国、体育强国战略持续落实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明确“十四五”时期,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转变,健康中国、体育强国战略的持续落实,居民将更加注重品质化的体育生活,体育需求和消费日趋多元,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加速,产业体系现代化、业态融合化、区域一体化趋势将更加明显。我们将紧紧抓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奠定坚实基础。
 
        加强政策促动,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完善体育产业发展政策,破除在赛事安保、自然资源开放、体育器材便利化运输等方面的瓶颈。加强与公安部门的沟通协调,推动体育赛事活动审批程序简化、便捷化,规范安保服务、降低安保成本。推动自然资源开放试点,在此基础上制定允许开展的体育赛事活动目录,明确申请条件和程序,推动户外运动普及推广。争取相关部门支持,研制针对性措施,推动自行车、运动船艇、滑雪板等体育器材装备的公路、铁路便利化运输。
 
        加强创新驱动,进一步推进转型升级。在体育产业领域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政策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等紧密结合,鼓励和支持市场主体拓展创新空间,持续推动产品、服务、技术、管理、商业模式等创新。加快 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在体育领域的应用,培育一批具有增长潜力的体育产业新方向。加快推进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鼓励体育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推动数据赋能全产业链发展,实现体育用品业转型升级和体育服务业提质扩容。
 
        加强需求拉动,进一步扩大体育消费。以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需求为导向,从创新消费政策、培育消费习惯、丰富消费场景等方面入手,深挖体育消费潜力。充分发挥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作用,推动体育消费政策创新、机制创新、产品创新和模式创新 , 鼓励采取发放体育消费券等方式促进体育消费。完善业余运动等级标准,持续提高居民运动技能水平,发挥体育明星的榜样作用,培育优质体育消费群体。丰富体育消费场景,大力发展节假日和夜间赛事经济,拓展体育健身、体育培训、体育旅游等消费新空间。
 
        加强市场推动,进一步丰富产品供给。加强场地设施建设,配合发展改革委组织实施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推动建设一批山地户外营地、航空飞行营地、汽车自驾运动营地、运动船艇码头、滑雪场、健身步道等重点项目。做大做强运动项目产业,加快发展普及性广、市场空间大、具有消费引领性的运动项目,丰富竞赛表演、健身指导、技能培训等各类产品和服务。积极实施“体育 +”工程,加快体教、体卫、体旅融合发展,不断探索体育与文化、科技、金融等相关领域的复合经营,培育体育服务新模式、新业态。
 
        加强区域联动,进一步促进协调发展。深入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区域重大战略,促进体育产业区域间融合互动、相互补充,完善体育产业协同合作机制,加速区域间体育产业资源流动。
 
        充分挖掘各地资源禀赋优势,引导足球、冰雪、山地户外、水上、航空等运动项目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特色体育产业,形成不同区域差异化发展、协调推进的体育产业发展格局。
 
        加强示范带动,进一步打造发展载体。加强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建设,实施动态管理,继续遴选一批规模效益显著、辐射带动作用强的示范基地、示范单位和示范项目,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加强产业基地间经验交流和资源共享,推动产业基地高质量发展。在打造体育旅游精品示范工程方面,体育总局将会同文化和旅游部认定一批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同时持续发布“黄金周体育旅游精品线路”,不断丰富体育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继续鼓励和引导各地建设一批体育特色鲜明、服务功能完善、经济效益良好的体育服务综合体。
 
        数说体育产业
 

 
        2019 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 2.95 万亿元,实现增加值 1.12 万亿元,占同期 GDP 的比重达到 1.14%。2015 年 至 2019 年, 体 育 产 业 总 规 模 年 均 增 长14.6%,增加值年均增长 19.6%,远高于同期 GDP 6.62%的平均增速,也高于文化产业增加值 13% 的平均增速和旅游产业增加值 10.6% 的平均增速。全国体育产业法人单位由 2015 年的 11.6 万个,增加到 2019 年的 28.9 万个。
 
        体育用品领域 2020 年营收超过百亿的企业有 5 个,超 50 亿元、10 亿元的企业也分别达到了 8 个和 15 个。体育产业从业人员从 2015 年的 363.3 万人增加至2019 年的 505.1 万人。
 
        2020 年,全国共有体育场地 371.3 万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预计达到 2.2 平方米。
 
        五年来,国家层面共出台涉及体育产业政策 72 份。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本行业信息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会观点,内容仅供参。

Copyright © 2013-2024 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 版权所有 ( 京ICP备050835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