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地区凭借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旺盛的市场需求、优质的服务供给,近两年来,健身休闲产业取得飞速发展。本报告通过系统梳理长三角地区健身休闲产业认为:长三角健身休闲业具有产业规模增长快速、产业贡献日益突出、健身休闲服务体系日臻完善等特征,并且还呈现出区域合作不断深化、户外运动产业初具体系等诸多亮点与新模式。并从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推动运动项目一体化先行先试等方面提出发展建议。
01
长三角健身休闲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是产业规模快速增长。2019年长三角三省一市健身休闲产业总规模达593.8亿元,较2017年涨幅达到115.1%,三年间平均增速达46.7%,占全国健身休闲产业总规模的比重为33.1%。产业增加值从2017年的148.1亿元上升至2019年的309.2亿元,涨幅达108.7%,三年平均增速达到44.5%,2019年占全国健身休闲产业增加值比重达37.2%。由此可见,长三角地区健身休闲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其总体规模占全国的比例超1/3,是我国健身休闲产业蓬勃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二是产业贡献日益突出。伴随着居民健身休闲意识和水平的不断提高,健身休闲产品和服务的快速提升,长三角健身休闲产业已逐渐成为长三角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2019年长三角健身休闲产业增加值占长三角体育产业增加值比重为9.06%,相较于2017年涨幅达55.4%,平均增长率为24.7%。另外与其他业态相比,如体育场馆服务业、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销售、贸易代理和出租等,健身休闲业占比上升态势明显,产业贡献能力持续增强。
三是健身休闲服务体系日臻完善。一方面是大众健身项目品质化升级加速。马拉松、跑步、自行车、足球、篮球等项目作为群众基础好、居民参与度高的健身休闲项目,是整个健身休闲服务体系的基本构成,长三角地区相关项目的服务和赛事走在全国前列。其中,长三角上海国际马拉松、杭州马拉松、无锡马拉松、合肥国际马拉松等30个马拉松赛事入选金牌赛事。另一方面是户外运动项目体系化发展。例如2019年,浙江省体育局出台《浙江省户外运动发展纲要(2019-2025年)》(浙体经〔2019〕133号),提出将浙江省打造成“国际知名的‘运动休闲目的地’的目标,这也是全国省级层面首部针对户外运动的发展纲要。
四是市场环境持续向好。长三角各省市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指向,出台一系列相关行业监管措施。2021年1月1日,《上海市体育健身行业会员服务合同示范文本(2021版)》正式在全市推广使用,首批15个上海市主要健身品牌400余家门店率先承诺履行和使用,“健身会员卡办卡七天冷静期”正式落地。通过坚持行政执法和信用治理相结合,不断推动健身休闲业规范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更好激发广大市民群众的健身动力和参与热情,让体育运动成为更多长三角市民的生活方式。另外,户外运动休闲产业的市场环境也在持续优化。目前有关户外运动产业的市场规范体系还处于初步构建阶段,自然资源的开放、户外运动项目的监管、户外运动社会组织的准入等依然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长三角各省市已经在诸多层面予以尝试和突破。例如,浙江省出台《浙江省户外运动发展纲要(2019-2025年)》,其中多项措施力图让户外运动的发展环境变得更加明朗。
五是载体建设取得良好进展。长三角地区精品体育旅游项目的持续推进,形成了种类丰富的项目载体。面对“体育+旅游”的产业新风口,长三角区域积极促进体育与旅游产业相融合,推动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2020年,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协作会秉承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市场化、时尚化、品牌化的方向进行筛选,正式发布了长三角地区最佳体育旅游项目。其中包含14个精品体育旅游目的地、13个精品体育旅游线路,14个精品体育旅游赛事以及6个汽车自驾运动营地。
六是基础设施不断优化。2019年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分别达到2.38m2、2.79m2、2.34m2、2.00m2,长三角地区整体体育场地供给位于国家平均水平之上(2.08m2)。除此之外,部分省市还依托自身资源条件提升体育基础设施供给质量。同时是运动项目场地供给日趋丰富。目前随着人民日益丰富的健身需求,足球、冰雪、户外等运动项目也逐渐成为群众休闲健身的重要内容。如上海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将运动体验与生态自然相结合,以闵行体育公园、上海市民体育公园等体育公园为载体提供足球、篮球、自行车、垂钓丰富多样的运动项目场地。
七是健身休闲消费潜力巨大。2020年长三角主要消费试点城市的消费报告数据显示,长三角消费试点城市健身休闲消费金额普遍在400-600元之间,占人均体育消费金额的比重基本在10-20%之间,体现出健身休闲消费在体育消费中,尤其是体育服务型消费中的重要地位。其中,绍兴市人均健身休闲消费占总消费比重最高,达到23.6%。
八是投融资市场呈现新特征。2020年项目所在城市为长三角地区的体育行业投融资事件共发生15起,其中和健身休闲行业密切相关的项目共有5起,占据1/3,分别是DigPotency、人马线、Justin&JulieFitnes、爱动健身、薄荷健康,除此之外如苏州贝塔科技、每步科技两家企业虽和健身休闲无直接联系,但都涉及可穿戴设备、健身服务技术研发等领域,体现在资本市场对于健身休闲行业依然存有较大的投资热情。
02
长三角健身休闲产业发展新亮点
一是区域合作带来新体验。长三角体育产业一体化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三省一市彼此间的交流合作、项目共建、资源共享日益频繁。户外运动休闲作为健身休闲产业的重要构成和潜力业态,对于自然资源禀赋和项目服务供给具有较高要求。长三角自然资源丰富、体育企业集聚,为跨区域的项目合作提供了坚实基础。例如长三角运动休闲体验季已经举办八年,是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体育主管部门为加强长三角体育产业协作、展现长三角不同地区的运动休闲风貌、共同培育运动休闲市场而携手主办的大型体育产业宣传推广活动,同时也是对运动化、时尚化、年轻化的长三角运动休闲项目的创新探索,给三省一市居民带来了健身休闲新体验。另外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建设也给健身休闲业的合作发展带来机遇,长三角一体化全民健身示范区、水上国际运动中心建设等一系列创新项目正有序开展。
二是户外运动产业初具体系。长三角地区已初步形成水陆空全覆盖的户外运动业态体系,包括由登山、徒步等为核心的山地户外运动,由帆船、皮艇等为核心的水上户外运动,由滑翔伞、热气球等为核心的航空户外运动和冰雪、时尚户外运动共同构成的户外运动体系,项目多元,赛事多样,户外运动产业化、品牌化发展趋势显著。《中国体育旅游消费大数据报告(2021)》的统计显示,2021年长三角地区进入全国前十位最受欢迎的户外运动游玩地总数达到7个,相较于2019年增加了4个。其中山地运动游玩地新增3个,航空运动游玩地增加1个,主要分布在浙江、江苏两地,体现出长三角地区户外运动产业正向多样化、品牌化发展。
三是室内健身经营新模式、新产品迭出。长三角区域体育健身场馆密集,拥有广阔市场前景但竞争尤为激烈,加之新冠疫情的强烈冲击,使得长三角地区室内健身经营企业不断创新新的经营模式以适应或创造市场新需求。一方面,行业经营模式迭新。目前传统健身房模式正受到如精品团课、新型工作室、共享健身房、“月付卡”等新兴模式的冲击。如上海、杭州、宁波、湖州等多地的社区附近陆续开设了主打24小时营业、共享、智能化的小型“健身便利店”。另一方面,智能居家健身兴起。随着新冠疫情的影响和智能科技的进步,线上直播、视频课程、智能APP和线上健身平台的兴起,以家庭场景化的运动消费、线上线下的双向互动为特征的居家健身逐渐成为室内健身的新趋势。
四是运动休闲消费呈现新亮点。一方面是青年对户外运动项目的消费热情逐步提升。上海团市委和美团联合发布的《长三角青年消费大数据报告》显示,2021年“五五购物节”5月期间,在长三角青年新消费业态品类方面,极限运动体验(滑雪、冲浪、潜水等)增长129%,仅次于剧本杀293%,成为增幅速度第二快的品类,体现出户外运动对于青年群体的吸引力在不断上升。另一方面是女性健身休闲消费具有较大潜力。随着“她”经济的迅猛发展,女性在健身、跑步和瑜伽等健身项目的消费快速增长,另外伴随着更加多元化的需求,登山、露营、潜水等户外活动,以及游泳、舞蹈、滑雪、自行车等多种运动也逐渐成为女性体育消费的新宠。
03
长三角健身休闲产业发展推进策略
一是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加快建设多样化健身休闲服务体系。围绕长三角重点自然资源,加大资源开放力度,结合各省市各自禀赋特征优化休闲产业布局。首先是打造特色体育产业带。围绕区域体育产业发展优势和特色运动项目,打造海洋特色运动产业带、浙皖山地特色运动产业带和南北翼运动装备产业带等具有项目基础和资源优势的特色产业带。如依托浙江“雁荡山-仙霞岭-千里岗-天目山”、安徽“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等特色自然资源,开发登山、徒步、骑行、露营、汽车自驾、素质拓展、户外穿越等山地户外运动项目,联合打造一批跨区域山地徒步旅游路线,率先上线区域户外运动电子地图,研究推行“山地户外一卡通”可行性,打造浙皖山地特色运动产业带。
二是推动运动项目一体化先行先试,强化示范引领作用。推动“三大球”等集体球类、自行车、房车露营、马术、虚拟运动等具有区域发展基础、一体化发展潜力、丰富先行经验的运动项目,开展一体化发展先行先试工作。特别是吸引社会力量跨区域、多平台参与运动项目生态链建设,丰富竞赛表演、健身指导等各类产品和服务,推动有条件的运动项目打造多层次长三角体育赛事体系。另一方面是借鉴全球区域运动项目发展经验,通过赛事联办、产业协同等共推,形成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区域运动项目合作发展新模式。如针对长三角汽车运动这一具有一体化基础的休闲项目,可发挥长三角独特优势,积极整合国内外汽车赛事资源,培育形成以汽车(房车)及露营装备展览、星级营地展示、产业发展论坛、场地越野、河道越野及其他特色活动于一体的长三角汽车运动一体化发展体系。
三是培育龙头企业,支持企业做大做强。首先是支持企业跨区域、跨领域发展。鼓励健身休闲企业开展跨区域协作,建设长三角区域分销中心、技术研发中心,加快行业智慧化、平台化转型升级。支持头部企业跨行业融合、链式发展,不断扩大产业链条。如室内健身企业可向上游健身设备研发制造开展合作与整合,户外休闲服务企业则可探寻与户外装备制造企业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的上下联动,以及与竞赛表演企业的横向合作。其次是鼓励创新经营模式。鼓励行业头部企业开展跨区域兼并与收购,加快健身企业连锁化、标准化运营,不断提高市场集中度,培育一批市场竞争力强、市场份额大、区域影响力强的区域龙头企业。
四是完善制度设计,优化健身休闲产业营商环境。首先是健全工作机制。建立体育、发展改革、旅游等多部门合作的健身休闲产业发展工作协调机制,依托长三角体育产业联盟建设,鼓励各级政府、体育协会等开展健身休闲多领域跨区域合作,形成协同推进长三角健身休闲产业发展合力。其次是优化评优评选制度。推进长三角汽车自驾线路、长三角体育旅游目的地建设,定期发布“长三角精品体育旅游目的地”“长三角精品体育旅游线路”等。最后是建构线上体育健身行业的监管体系。联合相关部门制定针对网络体育健身产业运行的规范,优化经营的监管机制,利用法律武器优势,对于虚假盈利的不实网络体育健身产业进行严厉打击,杜绝非法直播平台盗用客户信息的盈利行为。
来源:长三角体育一体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