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行业新闻 >

健身经济迎发展机遇

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时间:2022-04-08点击:
        导语
 
        《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的发布,既明确了“十四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总体指导方针,也为以健身经济为代表的体育领域一系列产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开辟了广阔的增长空间。当前健身经济在供给方面的短板与痛点在哪里?各地在推动健身经济发展上可以依托意见中的哪些政策集中发力,具体应当怎样来做?近日,《经济日报》刊发了清华大学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雪莉、研究总监白宫鼎的时评文章《健身经济迎发展机遇》,对于上述内容进行了深入评析。
 
         转载自:经济日报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为新时期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明确了方向,也为健身经济和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带来了机遇。
 
        在需求端,我国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增长显著。2021年底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已达37.2%,预计到2025年和2035年,这一比例将分别达到38.5%和45%以上。健身经济有着庞大的群众基础,具备满足加速发展要求的市场容量与消费潜力。
 
        同旺盛的需求相比,健身经济在供给上尚未实现高效匹配,有一些短板与痛点问题亟待解决。比如,城市体育场地设施不足、特色体育公园较少、内部体育场地不对外开放、群众体育赛事不够丰富、公共体育场地管理效率低、新的智慧体育设备不方便老年人使用等,都是人民群众对体育健身服务反映较多的问题,也是未来在建设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过程中必须搬走的“大山”。对于这些问题,意见中提出了有关解决方案。
 
        对于城市体育场地设施不足、特色体育公园较少、内部体育场地不对外开放等问题,各地应当以“机制创新”为核心,将“人”作为关注焦点,破除资源分配障碍。在设施建设上,将人口作为资源配置的“定位器”,优先在人口密度大、辐射人口多、体育设施供需矛盾突出的位置进行布局建设。在体育公园建设上,积极从未来五年国家2000个体育公园建设规划中申请资金。在内部体育场地开放上,强调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场地率先面向社会开放,同时激活学校场地资源,鼓励推广“一场两门、早晚两开”和免费或低收费方式服务群众健身需求。这些都有利于缓解城市群众健身锻炼“人多、地少、环境差”的矛盾与问题。
 
        对于群众体育赛事不够丰富、公共体育场地管理效率低等问题,各地应当注重“多方参与”,抓好服务方面公益性与经济性的平衡。办赛上,公开重要赛事目录及承接标准,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赛事,同时优化行政审批流程,推动赛事安保服务社会化、市场化和专业化发展;场地管理上,邀请社会机构参与区域内学校体育设施的开放与运营。通过多源“活水”,带动赛事与场馆服务水平提升,向其他薄弱领域释放更多资源。
 
        对于新的智慧体育设备不方便老年人使用等问题,各地应用好“科技赋能”这一抓手,“软硬兼施”解决问题。“软服务”方面,针对老年群体提供专属服务,解决体育智能技术“不会用”的问题。比如,有的省份通过对服务平台和手机APP进行“适老化”和“信息无障碍”改造,显著降低了老年人操作健身智能设备的难度,为老龄群体参与健身活动扫清了障碍。“硬设施”方面,要加强对于场馆管理与赛事服务的信息化改造,降低使用门槛、提升服务效率。
        
        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就是一步一步扎实解决有关困难和问题,满足人民群众健身需求的过程。体系建设越完善,群众参与体育健身锻炼的人数就越多,对健身经济的发展带动作用就越强。各地相关单位、企业和社会组织,应借力政策东风推动健身经济发展,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本行业信息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会观点,内容仅供参。

Copyright © 2013-2024 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 版权所有 ( 京ICP备050835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