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全球体育版权及媒体市场勘误
萧深 :国内对国际赛事媒体版权,普遍存在四大误解:
第一,误认为全球顶级的赛事版权,能够支撑本土的版权市场。
第二,误认为新媒体已经成为国际体育版权市场的核心。
第三,误认为付费观赛模式是当之无愧的「扛把子」。
第四,误认为体育观众越来越少了,甚至许多体育行业内部人员都持有这样的观点。
葛思文 :我们先从本土赛事对版权市场的意义开始讲起,探究一下,本土赛事究竟能支撑起多大的版权市场分量。
陈点点 :这个误解的根本原因,是观众倾向于把赛事的精彩程度和赛事本身的价值画一个等号,但其实并不是。这就是为什么在英国,英超绝对是最头部的IP;在美国一定是NFL;在澳洲是澳式橄榄球;在印度是板球。所以,以此类推,中超对于中国的市场来说,就是最头部的IP。
萧深 :大家不妨关注一下,除了英超以外,最受重视的两个联赛。其中一个是英冠和英甲的版权:英国的天空体育独播英冠和英甲,版权价格将近5年6亿英镑;另一个是苏格兰足球超级联赛,5年1.6亿英镑,远超西甲、意甲、德甲与法甲四大联赛。它体现了一个本质:即体育赛事与本地的文化生活必须有超强关联,才能真支撑真正的体育产业。
葛思文 :我们继续解读第二个误解。目前在国内,新媒体平台占据了体育赛事转播的主流。但实际上在欧美,传统媒体仍然占据着核心位置。
陈点点 :我认为是国内市场的特殊环境,催生了这种情况,在某种程度上,国内市场确实高估了新媒体版权的力量。实际上,在发达的体育产业国家中,从广播再到电视,是一种非常稳定的体育内容传播方式。这种方式,已经深入到了观赛者的心中,成为了他们的一种生活习惯。
葛思文 :的确,互联网新媒体平台还是扮演了一个辅助作用,并没有成为体育版权运营的真正核心。那么,我们聚焦第三个误解。在国内电视付费,尤其是付费的赛事,将近20年了,这条路为什么还是没有走通?
萧深 :因为付费模式,并非「唯一」的发展模式。例如,美国最主要的4个体育直播的平台,是常年免费频道,而他们的整个的收视情况,广告,垄断力是非常强的。英国付费频道的比重更高一些,天空体育和英国电信在英超直播都是收费的,但是,他们依然保留了诸如BBC《MATCH OF THE DAY》这样的精品免费节目及免费的赛事直播。即便是在英国这样成熟的付费市场,免费的比重也是相当大的。
陈点点 :换句话说,如果该赛事获得了极大的关注度,那么广告主去投入的时候就可以毫无保留。双轨并行,并不影响,不管是付费还是免费,对于版权运营方与赛事方而言,都可以组成非常合理的收入模式。
萧深 :美国和英国,作为全球体育产业最发达的两个地方,上层建筑非常强大,底层的基础其实也很扎实。特别这个底层的部分,不是别的,而是电台、广播——收音机文化的普及程度之广泛,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尽管在咱们看来这是一个非常传统的介质,但这实际上保障了体育免费市场受众的「底盘」。
葛思文 :我们再来聊聊第四个误解,为什么包括很多体育圈的人士都认为,现在体育观众越来越少了,年轻人都在看电竞, 没有人看体育了?
萧深 :体育直播观众数量减少,即「体育比赛没人看」在国内纯属以讹传讹。其实这与第三个误解有直接关系,当人们用全球所谓顶级IP去撬动本土市场,由于运营不佳,看的人少了,没有「撬」起来,却还花了不少钱,变现焦虑的刺激与规模预期的偏差,加深了这一错误印象。而新媒体端的体育观众也远没有那么多,外加上付费的观赛产品也不那么「香」,观众自然就流失了。
陈点点 :「拿局部去推演整体」,总是有失偏颇的。以英超为例,整体来说,英超整个赛季的全球收视累积人数基本稳定在32亿人次左右。如果以这个数据来推断,还会有人得出「年轻人不看足球」的言论了吗?
萧深 :的确。欧美的收视数据,并没有能证明「吸引力下降」,至于个人兴趣下降肯定会有,因为年龄增长工作繁忙家庭压力,这些都会导致看体育时间和精力缩水。但个人兴趣下降和整体兴趣下降并不是划等号的,因为还有不断出现的新观众,这也是主流市场的特点之一。
葛思文 :说完四个误解,我们再继续聊聊大家更关心的国内市场。为什么体育版权在国内,进入了这么艰难的困局?
萧深 :比如用价格虚高的所谓国际顶级赛事IP,试图撬动远未成熟的中国市场;将各行各业各式各样的互联网方法与概念,强行植入体育;视付费直播为圭臬,只考虑模式不打造产品;在以上三种办法收效甚微之后,要么一味「跨界破圈」,要么彻底躺平放弃。中国的体育市场还远未成熟,这四个误解,又给国内市场带来了持续性伤害。
陈点点 :体育版权在中国,对比其他内容行业,目前放在互联网产业里,还是一个特别「小」的市场领域。但本质上,体育的内容还是在悄然发展的。当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去看体育的时候,它一定能够形成自己的圈层。
02国内体育市场的「三无」尴尬
萧深 :现在国内的体育版权市场,很多最基础的内容建设都是不健全的。我自己总结了所谓的「三无」。
首先,缺乏黄金时间的王牌观赛档。NBA、英超、欧冠等海外赛事有天然的时差问题,中超和CBA等国内赛事的运营又有待提高,没有形成观众规模。
其次,缺乏标准化的配套内容产品。付费买观赛包可以,但平台要明确行业的「标准」,为什么收这个钱?为什么定这个价?提供了什么样的服务?这些都要回答清楚。不然既不可能吸引客户,也不能发掘用户。
最后,从B端来说,始终没有找到一个长期且行之有效的版权运营手段。独家与分销各有优势,各有弊病。但只有把这「三无」弥补上,未来的运营成果才会逐渐展现出来。
陈点点 :拿英超和欧冠来举例子,比如说Sunday Night Football这个节目。其实这个事在国内已经有人在做了,这个东西其实就是「造节」——造足球节,造体育节。这与咱们弄「双十一」的逻辑很相似。我们在这方面一直是有些缺乏的,但体育偏偏得有一些仪式感。
葛思文 :确实。对于我们的本土赛事转播,每场比赛前后的包装与运营,能不能持续给大家带来新鲜感与归属感,还是挺重要的影响因素。
03返璞归真,回归内容
萧深 :我觉得,这是我们讨论里面一个重要的关于体育运营的结论:没有捷径。目前,大的市场还没有被激活,但是已经有了完整的内在逻辑,只有先把自己的理念搞懂,打造出能够持久运转的行业标准,而不是把它当作另一个娱乐市场或者流量买卖,才有可能实现从「没人看」到「有观众」的质变。
陈点点 :虽然相比较于欧美甚至日韩,国内喜欢体育的人群比例还比较低。但是由于庞大的人口基数,我们受到体育教育熏陶的人群已经越来越多了,这个事实是存在的。我们当然需要承认不足,但也必须肯定自己的东西,而不是一味地说自己不行。
葛思文 :版权市场运营,和球队运营一样,必须得尊重规律,一步一步来,没有说一个猛子,就能游到对岸。而且光靠「土发明」是不行的,我们还是得多向先进案例学习,尊重客观规律。
萧深 :国内市场真的是有希望的,特别是现在到了一个相对冷静的时期,正好可以静下心来做一些内容,从基础一点一点干起,并坚持下去。
比如我节目一开始讲的苏超版权,苏格兰全国600万人(约520万)都不到,除了流浪者和凯尔特人,没有哪支球队还能有超出苏格兰范围的巨大影响力。但就是这样的苏超联赛,通过长期的运营,版权依旧能卖出「天价」。而我们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14亿人的泱泱大国,咱们体育人,真不应该总把「体育人口少」挂在嘴边。
陈点点 :其实很多行业的朋友,过去很多年都在一线从事体育版权的运营工作,他们也同样在不断地探索,寻找前进的方向。这些人的经验也将帮助我们,在遇到新机遇时,如何去正确地找到一种方式,一种发现新体育人群的方式。
葛思文 :这期跟二位一起聊了聊体育版权的话题,下期节目,我们还要跟大家聊另一个长期被业界误解的领域:体育博彩。博彩文化对体育而言,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且听我们下回分解。
来源:体育产业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