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或许是一个对2022年的中国体育有着特殊意味的日子。”奥林匹克研究专家易剑东教授在朋友圈为这不平凡的一天写下来这样一句评语。
在这一天,中国体育迎来了“一键三连”的时刻:杭州亚运会被延期举行;汕头亚青会被取消;成都大运会同样被延期。2022这个“超级体育大年”秒变“小年”。
杭州亚运会和成都大运会被延期,并不令人意外,此前流言已经满天飞。“靴子终于落地……”很多从业者都用类似的句式点评两大盛会的延期。坊间传言,亚奥理事会希望杭州亚运会能够向公众全面开放,但在防疫仍然严苛的大陆境内显然是无法完成的任务,延期成为了双方都能接受的结果。
成都大运会已经被延期过一年,本来没有再次延期的可能性。但是,2023年的大运会原计划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堡举行。因为俄乌战争的原因,俄罗斯体育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全面抵制,叶卡捷琳堡的举办权悬而未决,这为成都大运会再度延期创造了先决条件。
总而言之,延期肯定是比取消更好的解决方案,否则前期在场馆建设等方面的投入都打了水漂。即便如此,杭州亚运会和成都大运会(主要是前者,本文的分析也主要围绕杭州亚运会展开)的延期还是会为中国体育带来不可承受之重。疫情下举步维艰的中国体育产业只能继续在寒冬中瑟瑟发抖。
【竞技账】
老将们的“梦魇”
与做出亚运会延期这个决定相比,确立延期举办的时间可能难度更大。作为奇数年,2023年有一系列世锦赛要在夏天举行。
其实,因为受到疫情的影响诸多原本应该去年举行的世锦赛顺延至今年举行,与亚运会形成了一定程度的赛程撞车。但今年距离巴黎奥运会尚有两年的时间,选手们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灵活地进行调整。明年是奥运备战最重要的年份,选手们马不停蹄参加两项大赛显然勉为其难。
考虑到2023亚洲杯将于明年6月16日-7月16日在中国举行。再加上世锦赛的因素,杭州在明年同期(9月10-25日)举行亚运会可能性较低。此前就有消息称,杭州亚运会将被推迟至2023年12月份举行。
如果选择这个时间周期,同样将面临一系列难题。冬季办赛的难度远大于夏季,2006年多哈亚运会曾经在冬季举行过,当时就面临了很多棘手的问题,有外部环境的因素,也有选手备战周期的因素。杭州如果在这个周期办赛,将面临比多哈更多困难:其一,12月份的杭州,在气候环境方面不及多哈;其二,马上进入奥运年,选手们急于开始冬训,很可能对亚运会意兴阑珊。
除非杭州亚运会选择在今年年内举行,否则一旦延期至明年,都必然对奥运选手的备战、参赛带来直接影响。相比较来说,非奥项目选手受影响程度要小一些。
更为重要的是,杭州亚运会的延期对诸多老将们来说并不友好。此前,苏炳添已经表态今年将出战世锦赛和亚运会。33岁的“苏神”将有望继续为黄种人创造惊喜。现在,我们只能将所有焦点集中在7月中旬在尤金举行的田径世锦赛上。到了明年,苏炳添又老了一岁,他在亚运会上能有什么样的表现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而丘索维金娜很可能与她运动生涯最后一场比赛擦肩而过了。即将年满47岁的她原本计划在杭州亚运会之后正式结束运动生涯。如果杭州亚运会被延期至2023年年底,她届时将年满48周岁,出战的可能性已经变得微乎其微。
苏炳添和丘索维金娜绝对不是个别现象,一大票功勋卓著的名将要么选择再坚持一年,要么选择放弃,这多少令人觉得惋惜。这里面可能就包括吕小军、孙一文、石智勇这些奥运冠军,以及易建联等名将。
电竞选手更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他们的竞技巅峰转瞬而逝,今年正处于黄金期的电竞明星们到了明年可能只会成为看客。尤其是像“大魔王”Faker这种传奇选手,他已经入选了韩国亚运代表队的大名单,但到了明年能否延续现在的状态,也是一个未知数。
【经济账】
必然付出惨痛代价
算完竞技账,就要算一笔经济账了。对于杭州亚组委,还是成都大组委,延期举行都将带来巨大的成本压力。
东京奥运会就是一个样本。它虽然成功举办了,但最终以闭环、基本空场的模式完赛,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对于杭州亚运会和成都大运会来说,“取消”都不会成为选项之一。在2020年疫情尚不明朗的阶段,东京奥运会有被取消的风险,但取消的成本是无法承受的。前期的成本,比如新建场馆的成本,都已经支付了。取消还涉及门票收入的损失,以及给予国际奥委会和赞助商的赔偿。即便不考虑向国际奥委会的赔偿事宜,东京奥运会取消的直接损失就将接近300亿美元。
东京奥运会尚能以疫情这一不可抗力作为取消的理由,向保险公司索赔,以及不进行相应的高额赔偿。而在全球防疫走向常态化的当下,杭州亚运会和成都大运会很难以此为借口取消,何况还有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的先例存在。
延期同样需要付出高额的成本。所有场馆的运营和维护就是一笔高昂的支出。法新社的报道中提及,杭州已经完成了56个亚运会和亚残运会比赛场馆的建设。这些场馆原本在亚运会之后便可投入日常使用,现在仍需为亚运会的到来耐心等待。此外,人力成本同样是一笔不菲的支出。
对于成都大组委来说,承受的经济压力尤甚,他们已经为此额外支付了一年的运营成本和人力成本。
当然,延期所带来的并非都是坏消息。如果明年中国的抗疫已经走向常态化,杭州亚运会和成都大运会都能向公众全面开放,门票会是一笔额外的收入。在当前的防疫大局下,今年举行的话选择空场模式几乎没有悬念。全面开放能够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对城市经济也会有直接带动。
如果延期到明年仍采取空场模式,那经济上的损失将更惨痛。无论是对于举办城市,还是亚奥理事会、大体联,这恐怕都是无法接受的方案。这两大盛会给当地经济带来的拖累尤甚。
【政治账】
隐形政治成本不容忽略
除了竞技账和经济账,还有一个隐形的账本——政治账。世界体坛早已恢复了常态,而中国的多项大赛接连取消,将会伤害到中国体育机构在国际上树立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在5月6日的“一键三连”之前,已经有赛事被迫离开中国了。我指的就是东亚四强赛。按照轮流坐庄的原则,今年的东亚四强赛将在中国举行。在疫情形势不明朗的情况下,中国足协最初的计划是在杭州举行女足四强赛,而放弃男足四强赛。但随着上海疫情吃紧,中国足协最终连女足四强赛的举办权也一并放弃。再加上连续两个赛季,中超豪门都派出青年队参加亚冠联赛,中国足协在亚足联的地位下降可以预见。明年的亚洲杯已经不能再出任何幺蛾子,否则中国足协在亚足联多年的运营和布局有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
过去这些年,中国奥委会在国际奥委会里面的地位不言而喻。年初,因为各类政治因素,北京冬奥会没少受质疑,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始终力挺中国。中国的各单项协会,除了中国滑冰协会等个别协会,在过去这些年给予了国际组织莫大的支持,举办的单项赛事也不胜枚举。可以说,无论是在奥委会、亚奥理事会,还是在大多数单项协会,中国的地位都举足轻重。
现在一系列取消或者推迟国际大赛的举办,人为给国际机构和组织制造了困难,将它们推到了一个尴尬的位置。它们需要协调里面的各种关系,其中就包括安抚运动员的情绪。这有可能导致它们未来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中国体育。
这对中国体育在世界体坛的形象也有直接的影响。在疫情全球肆虐的时候,各国体育机构和运动员都能保有同理心。但现在,世界体坛基本上恢复到了疫情之前的状况,他们将如何理解中国体坛这一系列操作呢?他们又将如何看待“体育应该与政治无关”这一论调呢?
可以想象,让亚运会和大运会延期一定是十足困难的决定,牵扯到杭州、成都当地政府,也关乎中国奥委会、大体联。在防疫的大方针之下,这也是无奈的选择,属于各方妥协的结果。这些决定影响深远,不仅需要运动员、主办方来承担相应的代价,恐怕需要中国体坛在很长的一个周期内为此埋单。
来源:体育产业独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