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行业中,上市公司往往是各个领域的龙头所在。因此,考量一个产业的晴雨表,看这个行业上市公司的财报表现,无疑就是最简便、最直观的方式。
进入2022年5月份,2021年度体育产业相关上市公司业绩年报悉数公布(港股非凡中国、中国动向、波司登除外),他们的表现很大程度上反映了2021年体育产业发展的真实态势,可以给2022乃至今后的产业发展,指明前进的航向。
此前,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以下简称“联合会”)曾对国内体育上市公司进行盘点(拓展链接:《多家体育企业筹备上市!一文盘点资本追逐的体育赛道热点》),目前在A股和港股上市的体育产业相关上市公司共有42家,涵盖了体育器材、体育服装、赛事运营、场馆运营等各领域。
根据体育产业统计分类,体育产业被分为了体育服务业、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三大类别。基于我国体育产业相关上市公司以体育用品及装备为主,且多涵盖生产、销售等多领域,本期,联合会将对2021年体育产业上市公司整体数据表现进行概览,并围绕健身及运动器材、运动鞋服、户外、场馆体育服务+场馆运营+综合IP运营及其他,这样4个维度进行全面分析。此外,由于上市公司普遍业务庞杂,很多公司同时具备两类或多类业务,不再另作分类与解释。
总市值首次破万亿,净增加2600亿:
体育产业逆流而上!
2021年,对体育产业而言无疑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一年。受疫情影响,原本的体育小年齐聚了东京奥运会、欧洲杯等超级大赛,变成实至名归的体育大年,北京冬奥会也进入最后冲刺期。此外,白银马拉松事件再次敲醒了体育安全警钟,给体育赛事按下了暂停键,而“双减”政策落地,又给体育培训迎来历史性机遇。与此同时,全球通胀愈演愈烈,供应链“瓶颈”进一步加剧经济上下行风险。这一系列的机遇和挑战,对体育产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也在上市公司财报中有所体现。
总市值首次破万亿,净增加2600亿
2021年,体育产业上市公司总市值首次突破万亿大关,达到11209.94亿元(港股按照2021年12月31日汇率折算),相比于2020年,总市值增加了2682.63亿元。安踏体育以2581.24亿元人民币(3160.19亿港元)稳坐头把交椅,申洲国际和李宁分列二、三位,华利集团成为首支超千亿市值的A股上市体育产业公司,于2021年4月26日正式登陆创业板,主营运动鞋履的开发设计、生产与销售。
此外,主营运动功能饮料的东鹏饮料于2021年5月27日登陆A股之后,股价和市值迅速飙升,46.27元的发行价不到两个月涨到282.7元,市值也一度达到1140亿元,2021年底以727.38亿元的市值位列体育产业上市公司市值第五名,也是前五名中唯一一家非体育服装制造相关企业,同时还占据了国内饮料上市公司市值榜首位置。
相较于2020年,2021年有浙江自然、久祺股份、华生科技、东鹏饮料、华利集团5家公司新登陆A股,前三者均是与户外运动相关,可见非聚集性的、城市周边的户外运动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火爆程度。
图片来源:新华网体育
超6成企业收入和利润双增长,部分企业面临经营挑战
整体来看,2021年度体育产业上市公司业绩表现亮眼,共有25家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双增长。从营业收入来看,安踏体育以493.28亿元收入位居榜首,申洲国际、李宁、华利集团、特步国际紧随其后,也是仅有的5家营业收入超过100亿的体育产业上市公司,全部来自于体育用品制造行业。
不过,也需要看到的是,在净利润方面,超三分之一企业净利润出现下滑,共有8家企业净利润为负。受疫情等多种因素影响,多家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受到了一定的挑战,根据证监会上市公司相关规则,部分ST“带帽”企业若不能在2022年度扭转业绩,将面临退市的风险。
扩招超5万人,疫情之下体育产业上市公司激流勇进
自2019年底新冠肺炎疫情在国内爆发以来,旅游、餐饮等多个行业受到了巨大冲击,裁员潮纷至沓来,根据新旅界统计,旅游类上市公司2021年底人员规模较2019年末共减员36593人,相比2019年员工数量整体减少了14%。作为同样受到巨大冲击的体育产业,这些行业龙头公司是否在疫情之下也通过裁员来节流以度过寒冬呢?
通过对比2019年底和2021年底体育产业上市公司员工数量,我们发现,相比于疫情前的2019年,2021年底体育产业上市公司员工数量达到394137人,比2019年多出56060人,增员幅度达到16.6%。
具体来看,华利集团是唯一一家超10万员工的企业,申洲国际以95820人位列第二,超过1万名员工的还有安踏体育、浙江永强和健盛集团,而员工数不足百人的也有两家企业。
相比于2019年,2021年有25家企业持续扩大员工规模,有14家企业则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裁员。
在增员方面,非凡中国员工人数从2019年的659人,到2021年的2900人,增员幅度达340%,成为增员幅度最大的体育产业上市公司。此外,上海凤凰、春风动力、中体产业、元隆雅图、共创草坪、安踏体育增员幅度均超过50%。
整体成绩耀眼,体育用品市场爆发强大潜力
健身器材:收入稳步增长,线上健身发展加速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以居家健身为主要内容的线上健身发展迅速。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近年来,中国健身器材市场规模保持增长趋势,从2016年的366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526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9.49%。
进入2021年,以健身器材为主营业务的三家上市公司舒华体育、金陵体育、英派斯收入为15.62亿、5.47亿、8.64亿,均取得了较为令人满意的成绩。
尽管营业收入有了不错的增长,但面临行业竞争的加剧,中小企业加入其中的影响,也受上游原材料涨价,导致成本不断上升的原因,对于成本的有效控制仍是实现净利润上升的重要因素。
体育服装装备:占据体育产业7成市值,营收利润双增长
作为我国体育产业的半壁江山,在东京奥运会、欧洲杯等大赛的带动下,以安踏体育、李宁为龙头的体育鞋服类在2021年业绩表现依然亮眼。市值方面,相关上市公司依然高歌猛进,总市值达到7746.77亿元,占整个体育产业市值75%。安踏体育市值首次突破3000亿港元,华利集团上市即突破千亿市值,占据A股体育产业上市公司榜首。
在业绩方面,除嘉麟杰外,所有相关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实现不同程度增长,李宁更是大涨56%,从盈利来看,所有企业均实现盈利,除申洲国际外,所有企业净利润都实现较大幅度增长,李宁、健盛集团、ST贵人更是实现了净利润翻倍;在吸纳就业方面,9家相关企业共吸纳了331259人,占整个体育产业上市公司吸纳就业人数的84%。
户外运动:市值逼近千亿,业绩亮眼
2021年体育产业上市公司中,与户外运动相关的上市公司有12家,2021年底总市值达到953.29亿元,相较于2020年增幅达34.68%。2021年以露营、城市周边游为主题的户外运动异常火爆,根据 Satista数据,2020年之后在疫情反复、居家时间延长背景下,人们对于户外需求攀升,其中 20/21 年全球运动用品市场规模同比分别增长 25%/17%、增速有明显提升,21 年全球运动用品市场规模已经达到687 亿美元。
中国户外运动相关上市公司2021年业绩表现极为亮眼,在营业收入方面,除*ST中潜之外,余下11家公司同比均实现大幅增长,平均增长率达到47.9%,是5个板块中收入增速最快的一个板块。以户外家具及遮阳家具为主营业务的浙江永强实现营业收入81.51亿元,增长64.51%,位列相关上市公司收入第一;另外一支露营明星股牧高笛营业收入达到9.23亿元,相较于2020年增长43.64%。在净利润方面,除浙江永强之外,净利润均实现正增长,三夫户外、*ST中潜净利润亏损,但相比于2020年,亏损大幅收窄。
场馆运营、体育服务与综合IP运营:疫情冲击明显,行业负重前行
以体育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场馆运营、赛事运营、体育IP运营相关上市公司在整个体育产业上市公司中表现相对艰难,由于多地散发的疫情,以及甘肃白银山地马拉松事件的影响,国内众多赛事被迫取消或延期举办,线下聚集性培训活动也受到严格限制,对相关公司的业绩产生了不小的冲击。
在收入方面,中体产业与星辉娱乐处于负增长状态,其余相关上市公司均实现了收入正增长;在利润方面,近一半的上市公司处于亏损或者负增长状态,以版权运营为主要内容的ST明诚虽然收入大增122.03%、净利润增长49.24%,仍然亏损9.78亿元;以游戏和体育俱乐部运营为主营业务的另一家明星公司星辉娱乐更是应收和净利润双降,因未能按照计划获得游戏版权号以及俱乐部降级等因素影响,亏损6.63亿元,净利润降幅达-2647.11%。为压缩成本,该板块超三分之一企业选择裁员来度过当前的艰难时刻,也是几个板块中裁员比例最大的一个板块。
逐步克服疫情冲击,
体育产业上市公司良性发展
总体来看,2021年体育产业上市公司已经逐步克服疫情带来的冲击,整体表现稳中向前。作为体育产业中的佼佼者,通过不断完善供应链管理、加大库存运转效率、创新营销方式,不断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但从整体体育行业来看,可以通过上市走向资本市场融资的企业屈指可数。
根据企洞察数据,我国现有29.5万家存续在业的体育业企业,体育业企业的企业类型中57%是个体工商户,40%为有限责任公司,个人独资企业仅占企业总数的2%,其他企业类型仅占企业总数的1%。在注册资本方面,体育业企业中注册资本少于100万元的小微企业占行业总数的81%,超过1000万的只占据了3%。面对疫情的不确定、大赛的接连停办或延期、培训场所的关闭,这些围绕在体育产业核心业务周围的中小企业承受着不小的打击。
不过,随着我国各省市纷纷出台应对疫情影响,促进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各项措施。财政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大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力度,调整对小微企业的价格评审优惠幅度,以帮助广大中小型企业坚定决心,度过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