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2日下午,上海体育学院经济管理学院MBA/MTA招生宣讲会在云端顺利举办。本次会议由上海体育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上海MBA教育指导委员会、上海MBA课程案例库开发共享平台和上海体育国家大学科技园联合主办,分别在微赞、B站、爱奇艺和MBAedu视频号等四个直播平台同步直播,观看总量近1万人次。
在宣讲会特设的名师公开课环节,上海体育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名师黄海燕教授带来了题为《疫情下体育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展望》的主题演讲,从疫情对体育产业的影响、体育产业在疫情下的创新探索、未来体育产业发展的新趋势等三个方面分享了他的思考,可谓干货满满。
赛事受重创,场馆举步维艰
现金流成中小微企业复苏最大障碍
“未来3到5年,全球体育市场的增长率将从2019年的8%要放缓到3.3%。” 公开课伊始,黄海燕教授就以普华永道在疫情之初的一组预测数据道出了形势的严峻。的确如此,过去一年,体育产业再次受到了疫情的巨大冲击,并且这个影响是深远的。黄海燕直言,现在是体育产业最困难的时刻。
而三年来,受疫情之困最严重的莫过于体育产业的两大核心。一是赛事,即竞赛表演业。以久事体育为例,无论是F1还是网球大师赛,都已停摆了三年之久。马拉松方面,2021年包括上马、北马在内的各大赛事也几乎全部取消。赛事是什么?在黄海燕看来,赛事是体育产业的核心,它带动了体育资源的流动。疫情下,体育赛事被迫停摆、取消、易地,对相关企业带来的冲击可想而知。
其次,线下体育健身场馆经营也面临较大困难。中国体育场馆协会的调查显示,疫情期间,近65%的场馆从业单位出现经营困难,甚至面临倒闭,84%的场馆经营收入比2019年有明显减少。上海三体云动数据中心也对健身休闲业做了大数据跟踪,报告同样显示,疫情期间,健身休闲业营收下降严重。
相关业态受冲击,体育企业的生存也随之陷入困境。黄海燕透露,上海市体育局在今年5月底对全市约800家体育中小微企业展开调查,发现今年上半年疫情期间,超过82%的企业处于整体停业状态,能够保持正常营业状态的企业不足1%。同时,85%的企业亏损都在500万以内,2.69%的企业损失在5000万以上,亏损在20—50万的占比近30%。这些数据一方面为上海出台针对性帮扶政策起到了一定的导向作用,另一方面也道出了中小微企业的辛酸。“现金流是他们的生命保障,现在也是他们(复工的)最大障碍。”
数字体育、智能健身逆势上扬
创新性探索为体育产业再觅新机遇
好在,上海市体育局已于近日出台了十项举措,将拿出一亿财政经费助企纾困。与此同时,相较于疫情初期的“瘫痪”状态,如今的体育行业也在积极学习如何在疫情下生存,并进行了一些创新性探索。
首先,数字体育发展步入快车道。黄海燕表示,数字体育主要包含数字化治理、数字化生存、数字化生活三个领域。此次疫情倒逼着政府加速推进数字化治理,上海已经在赛事等相关领域开展数字化治理的尝试;而上海企业每步科技,近年来则在赛事的数字化运营、场馆数字化的管理,大健康的数字化服务、消费配送的数字化等诸多方面做了许多积极探索;此外,老百姓在体育消费过程中也开始往数字化方向转变,这些变化都将对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智能健身行业向专业化、个性化发展。比如疫情三年来,著名健身企业乐刻就逆势上扬,门店数不断增加,营收也出现大幅度增长。黄海燕预测,智能健身、居家健身、私教等专业化、个性化的健身服务,极有可能在未来迎来爆发性增长。
第三, 户外运动成为生活新潮流。生产帐篷、户外装备的浙江企业牧高笛,其2022年第一季度营收就达到了3个多亿,同比增长56%,净利润增长73%。黄海燕表示,上海体院早在2016年就开始关注露营,并在研究中发现,露营是单次消费最高的一种业态。
“它围绕着上下游的产业链很长,而且作为户外运动的一种细分类别,露营与其他户外运动的关联度又很强。它现在的蓬勃发展,可能有疫情倒逼的原因,但长远来看,中国的露营产业一定会不断壮大。”黄海燕说。
后疫情时代,
“七大趋势”助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基于疫情下体育产业面临的困境与进行的创新探索,步入后疫情时代,体育产业会走向何方?黄海燕在公开课上提到了七个新趋势。
1、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转变
黄海燕表示,从2014年到2019年,中国体育产业经历了高速发展阶段。随着国家提出高质量发展理念,体育产业也在发生转变。不过,在黄海燕看来,高速度和高质量,两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状态。中国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首先要高速增长,要快速扩大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2、由“政策驱动”向“需求驱动”转变
体育将成为老百姓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海燕提到,过去是通过政策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要素投入到体育领域,来扩大和提高对老百姓多元化的、个性化体育需求的供给。未来,政策驱动将向需求驱动转变。体育产业的需求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个是消费需求,二是投资需求,三是出口需求。不仅要通过消费新场景、消费新空间,深挖老百姓的体育消费需求;国家也提出要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通过体育新基建拓展体育功能;而体育的服务贸易,未来也有望成为一个大的增长点。
3、从“传统产业体系”向“现代产业体系”转变
多年来,我国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产业体系。但在黄海燕看来,这个体系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核心业态发展不充分、中高端产品缺乏、体育和其他产业的融合还不够等等。于是,“十四五规划”里明确提出,要构建健身休闲业、竞赛表演业为龙头,高端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4、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当前我国的体育产业,从无到有,到快速发展,到当前的规模,主要是靠劳动力,靠土地及资源性的财产这些要素在驱动。未来,科技、资本、人才、数据等创新要素,在推动体育产业发展上的作用将日益增大。
5、由“政府主导”向“企业主体”转变
2014年至今,我国体育产业主要是以政策在驱动,政府在体育产业发展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未来,体育产业将进入到企业主体阶段。届时,政府主要做的是提供好的营商环境,而体育产业可能会有一批各个领域的龙头企业和一批中小微的专精特新企业,引领带动整个体育产业的发展。
6、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演进
深度融合包含几个方面:一个是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未来会有更多了解市场、了解需求的体育制造企业向服务业延伸。二是一些重点融合的业态进一步往深度推进,比如以赛事为突破口推进体教融合、以社区运动健康中心为抓手推进体卫融合、以户外运动为重点推进体旅融合。
7、区域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助推体育产业统一大市场建设
近年来,国家对体育产业区域发展也非常重视。冬奥会带动了京津冀发展,并留下了“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这一遗产。长三角也在探索通过建立一体化的平台,以及申办或举办重大赛事活动来推动长三角体育一体化。再如粤港澳,同样在试图通过举办2025年全运会来推动粤港澳体育产业的协同发展。当然,在黄海燕看来,这些重点区域只是先行先试,未来最终的目标还是全国体育产业统一大市场的建设。
来源: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