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行业新闻 >

疫情第三年,中国健身房的新局面

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时间:2022-06-18点击:
        上海健身房已踏上重启之路,而从全国来看,健身房不断从困境走向复苏的过程已长达三年。
 
        中国健身行业可能正在遭遇20年来的最剧烈下行,精练GymSquare《2022中国健身行业报告》记录了行业当下的核心数据:
 
        全国健身房规模首次出现负增长,截止2021年年底,全国健身房规模为48290家,同比负增长率为4.0%,有城市健身房负增长率最高超过10%。
 
        但疫情像是块炼金石,三年当中行业也发生了很多前所未有的积极变化,比如在「微抖快红」等线上平台运营投入加倍,线下场馆注重服务前置,以及全行业开始提倡教练职业化等等。
 
        危机也是机会,疫情第三年,健身房已迎来新局面。
 
 
        「马太效应」的延续,可能是健身行业的未来常态。
 
        根据《2022中国健身行业报告》,虽然全国总体门店规模正在负增长,但在2021年,营收规模却较上年营收630.5亿元增长27.8%,达到805.8亿元。其中,多座新一线城市甚至都有超30%的全年营收增长。
 
        门店负增长、营收正增长,背后原因已经不只是和疫情复工、用户回流有关,市场资源正在流向现金流更加健康,以及内容运营体系更为完善的健身房。
 
        种种迹象都在表明,健身行业已在开始资源再分配。当中会有越来越多经营不善的工作室、俱乐部倒下,但更多现金流健康、会员口碑出众的品牌占据比原本多的市场份额。
 
        属于健身房的春天依然会到来,但必定是在经过寒冬的磨练后。
        
        危机下的中国健身房
 
        “原本设想上半年疫情能有所好转,就把上海新店开业的时间定在3月,结果白交了3个月房租,目前正在和房租商讨后续的减租事宜。”
 
        2022年,这个原本让多数人满怀期许的健身行业旺年,却以突如其来的疫情作为开局。
 
        而全国健身房的抗疫之路已经走到第三年,过去一年可能也是有史以来最为艰难的一年。
 
 
 
        首先是倒下的健身房正在增加。
 
        按照精练GymSquare《2022中国健身行业报告》的数据,店面数净减量最多的是综合健身房,同比2020年净减少1454家,负增长率为6.2%。相较而言,健身工作室同比净减544家,负增长率为2.0%。
 
        也就是说,门店租金、人员成本压力更为沉重的综合健身房,在2021年面临的困难也更为庞大,而以500平米以下为代表的单体工作室,则拥有更强的灵活性。
 
■ 全国主要城市健身房规模变化,更多城市数据请阅读 精练GymSquare《2022中国健身行业报告》
 
        再来看各不同城市的健身房开闭店情况。
 
        即便2021年头部连锁俱乐部、精品工作室都在这四座一线城市持续拓店,但对应的市场规模却有不同程度缩减,即新开店数量都明显少于闭店量。
 
        北京健身房净减量最高,达到300家,几乎接近上海、广州、深圳的健身房净减量总和,且同比负增长率最高,为6.2%,而一线城市的总体负增长率仅为4.2%。
 
        来到非一线城市,郑州、沈阳两座城市的健身房负增长率分别为10.5%、8.1%,闭店数量分别为81家、50家。这些门店所处的北方市场是寒冬持续时长更久的健身市场。
 
■ 全国主要城市健身房营收规模变化,更多城市数据请阅读 精练GymSquare《2022中国健身行业报告》
 
        其次从营收上来看,虽然全国总体在增长,但部分城市健身房现状不容乐观。
 
        如果按照实际的投入产出来算,2021年的业绩甚至不如2020年。
 
        以北京健身房为例,虽然全年营收整体增幅达到81.9%,但2021年的平均月度业绩,几乎与闭店半年的2020年相持平,都在8-9亿元附近。
 
        部分城市的营收增长幅度高,可能在于这里是2021年受疫情影响最深,因此也会是健身消费反弹最强烈的市场。比如对于北京、武汉而言,如果抛开疫情回流,实际的增长程度可能并不明显。
 
        倒下的健身房还会增加,但危机下对应的机会也已出现。
 
        「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马太效应正在延续
 
        「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健身行业的马太效应正在延续:
 
        原本挤压了大量负债的健身房,将会以更快的速度坍塌;
 
        对回归用户价值不重视的经营管理方式,也会以陆续被市场淘汰;
 
        包括健身行业的创业热潮可能趋于降温,比起无序开店扩张,投资者会更理性思考投入产出比。
 
        危机的另一面,机遇已经来临:
 
        这当中,可能是生活成本、房屋成本更低的新一线城市,会迎来更大的健身行业发展潜力;
 
        而在一线城市,当俱乐部选址压力愈发增大后,也有可能是高品质精品工作室的发展机会;
 
        甚至对于一部分俱乐部龙头来说,健康且雄厚的现金流也逐渐奠定了其行业头部的地位。
 
 
        具体从数据来看,在门店规模负增长的城市外,也有少部分收缩幅度较小甚至正向增长的城市。
 
        根据《2022中国健身行业报告》,以上海、深圳、广东为代表的华南、华东地区一级市场,2021年门店规模的同比负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值,在3%附近。
 
        而非一线城市中,重庆、苏州、长沙、东莞、青岛、佛山的健身房负增长都在2%以下,尤其对于长沙而言,健身房继续保持在830家左右的量级,并且有小幅增长。
 
        差异还体现在营收规模、用户规模上,部分新一线城市的增长率已高于一线城市。
 
■ 全国主要城市健身房用户规模变化,更多城市数据请阅读 精练GymSquare《2022中国健身行业报告》
 
        长沙、东莞、青岛、佛山五座新一线城市,都较上年有超30%的增长,而相比北京、武汉这些城市并未受到过于剧烈的疫情影响,因此很多对应的营收增长数据,可能都来自新的用户消费增长。
 
        其中,青岛的健身房用户增长率到达25.76%,位居所有新一线城市之首,其次是长沙的23.2%,以及再到佛山、杭州、成都、重庆、南京、天津、苏州,共9座新一线城市都有超20%的增长率。
 
        至于北上广深四座一线城市中,广州的增长率最高,达到14.9%,其次是上海,为12.3%,深圳增长率11.2%,最后是北京,为9.8%。
 
        很显然,危机和机会并存。
 
        寒冬过后,
        下一个春天不会很远
 
        截止2021年年底,全国健身房活跃用户总量为2420.2万,也就是说,中国目前的健身房活跃用户渗透率为1.7%,较前几年相比是趋于稳定的。
 
        总体来看,中国商业健身房的竞争格局趋于稳定,尤其对于一线城市来说,已初步进入经营存量市场的阶段。
 
        无论对于俱乐部还是工作室,未来也许都不再会有爆炸性的规模增长,门店重点将放在提升经营效益。比如很难看到健身房通过单纯并购去壮大体量,而是会更在意经营思路朝着创造复购、激活用户去做调整。
 
        这涉及到的不是占领点位、推动预售的能力,而是品牌推广、用户服务,以及更重要的教练员供给问题。
 
 
        总的来说,中国健身行业正在加快进入产业革新阶段,而机会依然有很多。
 
        一部分利好依据可以参考国外健身行业市场现状。比如美国连锁俱乐部品牌「星球健身」PlanetFitness,2022年Q1的营业额接近1.9亿美元,增长66.9%;会员总数突破1600万人,相应增速超过2019年。
 
        在国内,同样相信重返线下场馆,将成为各城市疫情解封后的健身主流。包括国家政策的扶持和疫情下健康意识教育的推动,都将助力类似趋势的发生。
 
        来源:GYMSQUARE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本行业信息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会观点,内容仅供参。

Copyright © 2013-2024 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 版权所有 ( 京ICP备050835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