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行业新闻 >

上海健身房失去的90天

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时间:2022-07-02点击:
        90天过去,上海,这个中国健身行业最繁荣的城市,终于迎来室内健身房全面开放许可。
 
        4月1日到7月1日,这是数万上海健身房从业者从未有经历过的三个月,从无奈的等待,到无尽的焦虑,再到艰难的信心重建,对于上海健身市场来说,失去了一个完整春天,但对于数万上海健身房创业者来说,三个月是凛凛寒冬。
 
        从这个六月末的凛冬中走出去,是他们接下来的漫漫征程。
 
 
        6月29日,上海市体育局发布《2022年本市体育场所疫情防控指引(第二版)》,符合防疫条件的室内体育场所备案后7月1日起可开放。
 
        几乎在通知发布的当晚,各大健身房开启了开馆通知。在此之前,他们可能还在房租压力、员工离职和会员流失的焦虑中度过,但当希望重燃的那一刻,创业者天生的乐观主义又重回脸上。
 
        疫情之下上海的健身房馆主,有着弄堂餐饮小店一样的心酸故事。或是地下的小型拳馆,或是疫情期间住在健身房的个体创业者,又或者是那些曾经意气风发的健身创业者,都在这场为期90天的修炼中寻求涅槃重生。
 
        GymSquare采访了数位上海健身房馆主,希望给上海健身房失去的90天一个注脚。
 
        意料之外的封锁
 
        3月20日,狗哥像平常一样吃完午饭,打算回到自己的拳馆。
 
        然而,只是和刚出来的会员打声招呼的功夫,拳馆所在的小区就被封锁了。刚刚下课的教练还没来得及出来,也一并被关在了里面。
 
        黄浦江畔的另一边,Jimmy正从自己的CrossFit馆里醒来。在自己小区被封锁后,他选择直接住在了馆里,只为保证日常正常授课。
 
        早在10几天前,Jimmy馆子所在的互联网园区就开始了集体线上办公,这让他提早嗅到了一丝不对劲。每天望着骤减的会员和朋友圈里不断增加的确诊数字,一种巨大的焦虑和不安笼罩在了他的心里。
 
■ 图源:istock
 
        2022年3月1日,上海报告一例本土确诊。随后,日新增确诊数量像失去了刹车,3月13日破百,3月24日破千,到了3月30日,上海宣布“全域静态管理、全员核酸筛查”,这座城市的健身房也基本停业。
 
        全部闭店后,Jimmy反而没那么焦虑了:“大家都回到了一个起跑线上,只要静待1、2周之后的复工就好。”他心想。
 
        “封控开始也没什么感觉,”OneFit的创始人陈蕴回忆道,“感觉一个星期就会好,不会太夸张。”
 
■ 图源:istock
 
        过去两年多,上海在疫情层面的稳定让不管是群众还是健身从业者们都信心满满,等待着在不出几周的时间,一切回到正常。
 
        大家在朋友圈和微信里嬉笑着,自嘲抢菜的过度紧张,幻想着解封后的重聚,却不知道,一段哪怕数年后想起来依然紧张不安的日子,正在悄然逼近。
 
        时过境迁,如今的病毒早已与武汉那时不同。面对早期病毒传播力增加数倍的奥密克戎,等待上海的,是一场艰难无比的战役。
 
        到了两周后,解封没有如期而至。
 
        巨大的不确定性,紧紧掐住了上海的咽喉,重重踏在了每个人的神经之上。
 
■ 图源:istock
 
        失去春天的90天
 
        被关在店里的那位教练也没想到,在三月底可以出店的时候,因为房租到期想在店里凑合一周的自己,竟然在拳馆里整整过活了近三个月。
 
        和2020年的疫情不一样,这三个月的封控,直接剥夺了健身房的春天。
 
        彼时疫情,正值春节,不管是会员还是教练都在家休息,又恰逢健身淡季,倒也还能接受。
 
        而这次的疫情,却相当于一下子浇灭了健身行业刚热起来的火苗。
 
■ 图源:istock
 
        “春节之后,大家都陆续回来了,经历了一波续课小高峰,本来马上就要起飞了,结果一下子跌入到了谷底。”Jimmy分析道。
 
        作为一个重资产的行业,健身房一直对现金流依赖极重。在失去收入的三个月里,房租与人工成本,成为了压在健身房老板头上的两座大山。
 
        在这三个月,10和30,成为了Jimmy最讨厌的数字,这分别是给员工交保险和物业费的日子。
 
 
        “每个月10号,保险费自动扣款,到了30号,平时也不和你联系的物业经理突然发来一份账单,又是要交钱了。”看着银行卡的数字肉眼可见地减小,Jimmy心里说不来的难受。
 
        “烦啊。”陈蕴重重一声叹息,作为中国头部的连锁健身房,他的OneFit实际上有足够的现金来抵抗这次危机。但是陈蕴还是止不住的焦虑:“本来能赚几百万的时候,不仅赚不到了,还要发出去一百万,里外里之后可能再亏个百八十万,怎么能不烦。”
 
        大概是了解了店铺们的辛酸,3月31日,上海出台文件,租赁国有企业房屋的店铺,可以减免3-6个月租金。
 
■ 图源:上海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这踩在了Max的预测范围里。经历了2020年的疫情,他将PROJECT ONE的新店都尽可能地设立在了国企房屋下。
 
        然而,减免房租,不代表物业费可以省下。
 
        在P1的商场店,物业费的占比非常高,“如果房租是十万,可能里面物业费就有五万多。”Max说道,“该亏还是亏。”             
        
        滞后的行业复工
        熬,等,坚持,再忍忍。
 
        这是形容起这三个月来,健身从业者最喜欢用的词。
 
        大家也不是没想过自救,在三个月的时间里,线上直播成为了几乎每个挣扎的健身房的标配,以尽可能维持和会员的联系。
 
 
        但与其他行业相比,健身从业者仿佛是被落下了。
 
        6月1日起,上海进入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新阶段,这座2500万人口的城市开始恢复生机。
 
        然而,当企业复工;当餐饮业逐渐恢复烟火气、开始外摆、外卖;就连洗浴等各类娱乐场所都可以开门的时候,健身房依然停在了4月的静止里。
 
        为了挽救一下现金流,陈蕴带着一位培训师在5月底驱车来到了成都,继续自己的培训工作,把几个月的人工成本赚了回来。
 
        可是,不是所有健身房都和OneFit一样幸运,拥有散布全国的业务与场馆。


■ 空空如也的健身房
 
        急得不行,一些馆子悄悄开了业。“不对外开门,但是会偷偷放我们进去锻炼。”张帆说道,在6月初,他们社区的健身房就采用了这样的方式半营业了起来。
 
        狗哥的教练也曾经向他提出偷偷开门的建议。但当前去洽谈房租的狗哥在店内碰到巡查人员时,这个念头还是被打消了。他转而将目光转向了户外课程。
 
        6月中旬,他在徐汇滨江组织了第一次户外团课。那天,上海下起了瓢泼大雨。满心以为会被放鸽子的狗哥,出乎意料地等来了20多个会员。“有些会员还是骑单车来的,全身都湿透了,”他说道,这几乎是他这几个月以来最大的鼓舞之一。大家在桥洞下开启了三个月来的第一次泰拳训练,情况火爆到甚至要分成两个班。
 
 
        可惜好景不长,三天后,警察来劝退了他们:“不能有聚集活动”。
 
        现在,狗哥保留的是户外私教和上门私教业务,但也只以消课为主,并没有带来实际的收入。“没办法,只能继续坚持。”
 
        活下去,
        是复工后的期望
 
        所幸,狗哥的坚持终于迎来了曙光。7月1号,上海健身房终于要迎来了自己的复苏。
 
         但黎明之前,有些花儿留在了昨天。在健身圈子里,一些二手器材开始大量流出,暗示着不少机构的关停。
 
■ 咸鱼上的二手器械
 
        “其实放弃是最简单的,但是我对行业还是有信心的。”Max总结道。因为经历过2020年的疫情,他一直储备着六个月的现金流作为保障,这让P1顺利熬过了这次寒冬。而在封控期间,Max的宝宝也出生了,这成为了他坚持下来的很大动力。“如果我在艰难的时候跑了,我以后怎么和我的孩子说?没有办法面对他了。”他说。
 
        在这次停工中,Max亏损了上百万,但也终于有空对公司的过去与未来进行了梳理,制定了更好的战略计划。而Jimmy与狗哥也在热切期待复工,这次的疫情让他们决定未来保持更多的线上业务,并通过拓展产品以保证现金流的稳定。
 
        但,黎明之后,就会是春天吗?
 
 
        在开店之后,往往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消耗掉会员之前购买的课程。但课时费等人工成本却将陡然增加。同时,在社会不确定性陡增的情况下,健身会员很可能不再报复性消费,转而选择捂紧钱包,充值、办卡都趋于谨慎。这都给机构们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6个月很难填上3个月的窟窿,不要抱太大的希望。”Max说,“知道现在遇到的困难,做一个长远的规划,做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就好。”
 
        Jimmy觉得自己没有那么大的能力预判未来的走向,但他依然还是很喜欢这个行业,“既然有人能做好,就说明这个行业还是可以做的。找机会去翻身嘛,打不死的,就疗养一段时间,站起来从新做!”他说,“先活下去,只要活下来,未来都还有希望。”
 
        在行业触底的时期,先活下去,继续往前走,或许马上就会看到新的风景。
 
        来源:GYMSQUARE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本行业信息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会观点,内容仅供参。

Copyright © 2013-2024 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 版权所有 ( 京ICP备050835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