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行业新闻 >

体育专业毕业生,为什么不做健身教练?

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时间:2022-07-29点击:
        体育专业毕业生越来越多,但大部分人不去做健身教练。
 
        某头部连锁健身工作室私教小徐毕业于综合类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也曾是田径专项运动员。大学期间,小徐跟着有健身教练认证的室友训练过一次后,发现健身和之前接触的运动很不一样,随后爱上健身。
 
「一方面,我不想做体育教师,趁着年轻应该从事些更有挑战性的工作,健身教练这一职业也和我的专业对口。另一方面,健身给我的生活带来很多改变,收获了更好的体态体型,这种努力和收获是成正比的。」
 
        但是在小徐的同班同学中,大约80%在毕业后还是选择了去学校里做体育教师,从事健身教练的只有3个人。
 
■ 图源:University of Canterbury
 
        类似于医生与医学专业、老师与教育专业、程序员和计算机专业,和健身教练最对口的便是体育专业。
 
        从课程内容上来看,运动训练、体育教育、运动人体科学等专业包含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训练学,与健身行业四大认证CPT有较大重合。
 
        此外,国内高职专科院校也则开设了「健身指导与管理」专业,该专业「主要面向健身俱乐部,从事私人健身教练、团操教练、健身机构和健身设施的管理等工作」,课程涵盖了健身俱乐部的日常工作内容。
 
        根据精练GYMSQUARE《2022中国健身行业报告》,体育专业院校毕业生从事健身教练的比例达到20.7%,去年这一比例为18.7%,但这一从业比例仍有待提高。
 
■ 图源:精练GYMSQUARE《2022中国健身行业报告》
 
        目前,健身行业整体的待遇、社会地位、发展空间等方面没有明显的优势,除非是真心热爱健身行业,否则健身教练对体育专业毕业生并没有很大的吸引力。
 
        从现在到未来,健身行业将一直缺好的健身教练。健身服务的优化离不开扎实的理论基础,专业运作背后需要运动科学的理论支撑。体育专业为健身行业输送人才,任重而道远。
 
        近年来,健萌、超级猩猩、乐刻等健身品牌开始「两条腿走路」。不仅要从外部吸引好教练,也要从内部培育好教练。
 
        最难就业季
        也是最难招聘季
 
        体育专业毕业生,正在面临最难就业季。
 
        《天津体育学院2021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仅有78.24%的2021届毕业生落实去向,这其中还有46.69%是以灵活就业的形式。
 
■ 图源:《天津体育学院2021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身边毕业的师兄师姐有些还在找工作,落实就业的大多去了学校、康复医院、编制这类稳定的工作。虽然也有同学创业做工作室,但因为疫情过得并不理想。」
 
        小夹子在本科期间开始规律健身,并考取CBBA高级健身教练认证。当本科毕业时,她没有选择进入健身行业,而是考到上海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继续深造。
 
        「一方面是当时对健身教练这个工作的印象不好;另一方面是觉得自己只有训练经验,但是训练背后的知识储备远远不够。」研究生期间,她进入学校体能队并接触到国内一线的体能训练专家,对健身有了更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谈到自己毕业后的职业规划,虽然还没有明确的方向,但对于健身教练这一岗位,小夹子说:「考虑到目前健身行业的发展情况和不稳定性,如果有机会的话想作为一项兼职,但不会做全职。」
 
■ 图源:Academy of Fitness Professionals
 
        同时,早在上海健身房复工前,各大健身品牌就已经开始通过官方公众号和BOSS直聘等招聘软件进行招聘,但对健身教练仍有较大需求。
 
        某连锁健身品牌加盟店合伙人伊森说:「长期招聘下来发现,其实健身教练在数量上是足够的,更缺的是质量,难以招到理想的候选人。」
 
        按照国务院发布的《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到2025年,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16名,将达到317万人。而这一数据在2020年为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1.86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累计人数约260万,5年内将有超过50万增长。
 
        某高校王老师在北京体育大学大学三年级时接触健身,之后曾入选国家健美健身队并去国外比赛。毕业后,他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回老家创办了自己的健身工作室。
 
        「在健身教练招聘上,本地教练的水平还是难以满足工作室的要求,我们内部会对自己的学员进行培训成为教练。」
 
        王老师所在的二线城市,当地的体育专业毕业生大都选择体育老师或者编制这类更稳定的工作,健身教练的待遇、社会地位和发展空间都对他们没有吸引力。
 
        错位的「学业」和「产业」
 
        「我们学校的毕业生可以大致分为三类,但很少有去做健身教练的。」我们采访到上海体育学院辅导员于老师,了解到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分类和大致去向。
 
        第一类学生以体育专项出身,通过特招考上大学,有相应的二级以上运动员证书。他们在毕业时会倾向于学校或训练队,即使是做教练,也会选择做田径、篮球、羽毛球等体育专项的教练,更何况是在当前中高考体育培训火热的背景下。
 
        第二类学生是体育特长生,通过体育高考考上大学,专业一般是体育教育、休闲体育等,兼顾理论和技能。他们大部分人会在大学期间考出教师资格证,然后在毕业后选择去中小学做体育教师。
 
        第三类学生则是完全通过文化课考上大学,专业是运动人体科学、社会体育等,课程以理论为主。他们更多是体育爱好者,其中也不乏健身爱好者。对于健身教练这一职业,他们更多是出于热爱,也会在主业之余以兼职形式参与。
 
        此外,于老师还提到近几年体育专业毕业生新的就业方向:「随着登山、攀岩、徒步等户外运动的兴起,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也对健身行业造成冲击。相比健身,这些运动有更成熟的学科发展和赛事支撑,对体育生也有更大吸引力。」
 
■ 图源:Go Climb Magazine
 
        王老师也认为,并不是体育专业毕业生不去做教练,而是不去做健身教练。
 
        「首先是健身教练的污名化现象。我自己从小练跆拳道出身,做跆拳道教练听上去还不错,但是健身教练听上去就不太好」。对于北体、上体等体育院校的毕业生,看到高中学历的人速成培训几天也能做健身教练,新闻中还不时出现健身房跑路的报道,心理上会对这个岗位产生排斥。
 
        「北体毕业生里做教练的还是很多,比如体能教练,在体制内跟队服务,近几年来说还是比较火热的。」
 
        在健身场馆运营者的角度,体育专业毕业生也不见得是健身教练的最佳人选。
 
        伊森认为,体育生和健身教练还是有本质区别的,书本理论和实际应用,自己练和带别人练,都是有较大区别的。
 
        「我们在招聘健身教练时,会更看重健身教练的业务能力,比如如何沟通、用户体验、个性化指导等,这些软技能更多需要经历和年限的积累。因此,我们对教练学历要求不高,但更希望有工作经验。」
 
        在BOSS直聘上搜索「健身教练」这一岗位的招聘信息,常常以销售为导向,薪资组成为低底薪+销售提成+课时提成。
 
■ 图源:BOSS直聘
 
        伊森对此表示:「虽然现在市面上有很多创新的商业模式,但大部分健身教练还是和销售绑定的,这既是职业的基本属性,也是行业要求的基本技能。」
                               
        教练职业化
        任重而道远
 
        健身行业不缺健身教练,但缺好的健身教练。
 
        曾经,校企合作是体育专业为健身行业输送人才的一种方式。
 
        在健身品牌韦德伍斯官网,可以看到韦德伍斯与天津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沈阳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开展校企合作,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但公开渠道未能查到这一模式的运行情况和具体数据。
 
■ 图源:沈阳体育学院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健身品牌开始「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吸引「好教练」的加入,另一方面建立并完善新人培训体系,内部孵化「好教练」。
 
        今年6月,长沙健身品牌健萌面向全国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进行校招,并推出了名为「启萌计划」的职业成长培育计划。在待遇方面,校招生享受12个月的薪资保护,并根据学历和学校进行了区分。
 
■ 图源:健萌
 
        乐刻运动研训中心面向零经验、零基础的应届毕业生,推出了「乐刻私教管培生」和「乐刻团课管培生」项目,宣传考试结束通过考核即可上架门店做教练。
 
        健身器械品牌舒华从今年6月开始进入线下健身门店市场,目前泉州门店已开业,并计划在上海开店。HR表示:「因为我们的门店不是传统的商业健身房模式,所以和有多年工作经验但是思维相对固化的教练相比,零经验的体育专业应届生或许更适合我们。」
 
        「同时,舒华健身门店内部也有基于ACSM-CPT中文认证的培训体系。我们也在开拓高校渠道,为在校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随着健身教练职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后疫情时代背景下市场对运动健康需求的日益提高,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体育毕业生选择成为健身教练。
 
        来源:GYMSQUARE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本行业信息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会观点,内容仅供参。

Copyright © 2013-2024 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 版权所有 ( 京ICP备050835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