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最狠的班、熬最深的夜、还健最凶的身——不止职场,年轻人也在健身房拼命。
以至于身体虽然更弱了,但健身约课强度更高了。2021年6月,GymSquare对近400名18-47岁团课用户调研中发现,高达92.8%的受访者表示喜好训练感强的团课,甚至每周上课次数少于1节的,也有超91%的比重。
其中超半数受访者选择30分钟的徒手HIIT课程、45分钟的徒手搏击课以及借助战绳、药球等小工具心肺挑战课程。
类似的趋势在健身房很明显,比如战绳、体能类高强度团操课的排课增加了,一天近10门课的比重,占了一家门店近半数的排课量。
这也几乎促成了某种约课成瘾:「一天不练就浑身难受」。
高强度训练对于年轻人来说,是一种身体的锻炼,更是一种情绪释放的训练——即「情绪劳动」后的焦虑释放。
情绪劳动由社会学家提出的概念,描述管理自身情绪用以工作中,就像空姐要付出热情的情绪劳动,护士关心的情绪劳动,医生冷静的情绪劳动。近乎每个职场人不光要「假装开心」,还要「假装不开心」。
长久伪装情绪,自然需要释放的过程。高强度训练伴随着动感的音乐和节拍,释放性的砸绳、鞭腿、跳跃等动作,已成为上班族的「情绪解药」。
高强度训练确实能起到缓解焦虑的作用。心理学家对广泛性焦虑症患者的研究发现,在HIIT训练组和较低强度训练组(LIT)都对焦虑症有干预效果,HIIT组的效果是LIT组的两倍 [2]。
在这当中,成就感、幸福感是释放压力、降低焦虑的主要因素。比如战绳课训练过程中,完成60秒甩绳、战绳鞭打地面的响声都能带来训练的成就感。
但情绪的释放也需建立在运动科学之上,这要求现代人需要在情绪释放的诱惑和科学运动的理性中寻找平衡点。
对于缺乏锻炼的加班族来说,无准备的进行高强度训练可能会适得其反,增加了膝盖和脚踝扭伤以及肌肉拉伤和肩袖撕裂的几率。
高强度训练确实能成为运动感的来源、情绪释放的窗口,但面对身体素质的限制,学会适当的佛系健身,在高强度健身中自我保护也很重要。
比如在心肺极限时候划一划水也无妨,因为佛系健身有时候也是一种科学健身。
高强度健身课程
越来越火了
「可以不睡觉,但一定要健身」。作为当中的典型案例代表,高强度健身课程越来越火了。
它们凭借着有限的时间、高消耗以及强烈的运动感,成为年轻人的心头爱。因为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锻炼充分,以及消耗能量,甚至获得酸痛的训练感。
■来源:精练团课调研
除了作为一种高效训练能够带来运动感,背后也有情绪训练的价值在驱动。
高强度课程在带来训练感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带来了「爽感」动感的音乐、规律的节奏,配合砸、打、跳、踢腿等爆发冲击性动作,给予背负工作压力的上班族释放空间,成为一个「健身迪厅」。
就像BodyCombat中PowerTraning的冲刺阶段,必须先经受住3分多钟的快速出拳,冲击心率,带到心肺巅峰,最后在音乐结束的最后一拍打出最后一拳,呼出一口长气,这就是爽感的来源。
训练感和爽感,使得高强度训练成为现代人的解压方式。
高频的呼吸、动感的音乐,在心肺爆炸的训练过程中,来自工作生活的压力也随着波比跳滴下的汗水一样,从身体里释放。
健身从本质上是一个痛苦、反人性的过程,高强度训练更是触发「痛苦面具」的重要场景。但对现代都市人来说,身体的锻炼能带来心理的放松,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学术界也一次次证实,现代人的这种选择并非突发奇想。
早在2003年密苏里大学研究发现,高强度运动在训练结束30分钟后能最有效地减少参训者的焦虑 [1]。在2020年12月,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心理学家对33名广泛性焦虑症患者展开研究,发现在HIIT训练组和较低强度训练组(LIT)都对焦虑症有干预效果,HIIT组的效果是LIT组的两倍 [2]。
高强度训练,与其说是对身体的训练,不如说是现代人减少焦虑的训练。
■和LIT比,HIIT在减少焦虑方面的效果更为突出
「情绪释放」>「科学运动」
降低压力、焦虑的原因来自运动后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高强度训练通常是作为一种自我挑战的实现,在训练过程中,心肺的顶峰多是40秒以上的深蹲收腹跳、魔鬼撑、波比跳、膝腿跳,每多做一次都是自我突破,累趴就是最好的反应。
小d告诉精练,突破连续1分钟砸绳成为自己最有成就感的体验。而BodyCombat爱好者小A认为自己最有成就感的时刻就是完成Muay Tai小节的最高难度,结束后就是撑膝大喘都是满足的。
运动除了满足的成就感、积极的氛围感,高强度运动本身也是「快乐源泉」。
运动本身可以提高身体氧气利用的能力,并促进血液流动。在运动的过程中会增加内啡肽的分泌,内啡肽是让人感觉欣快的「快乐源泉」,是让参训者越练越兴奋的原因,在运动后感受到幸福感和爽感。
团课爱好者Ai表示,“参加高强度训练就是爱上极限有氧的感觉,练得上头,上了几次就上瘾了。”
在高强度训练爱好者中,像Ai这样的狂热粉还有不少。在成就感、幸福感的推动下,爱好者们逐渐对高强度训练上瘾,爱上这种力竭的感觉。
甚至更极端的情况,没有锻炼对于狂热爱好者来说是不完美的。就像小J,在朋友圈分享“今天没锻炼,很焦虑。”
但「快乐源泉」的训练也需运动安全作保障。高强度训练并不适合所有人,适合的人群也并不适合每天都进行超强的心肺训练。
虽然HIIT已经遍布线上和团操课程之中,但这一原本面向运动员的训练并不是一个低门槛的运动方式。对初练者,高强度训练对心肺、肌肉和关节都有很大的挑战。在课程结束后出现呼吸急促、喉咙干哑,甚至干呕的现象就意味着训练已经超负荷。
即使对于高强度训练的「老油条」来说,连续超负荷训练也有受伤风险。高强度训练往往伴随着高冲击力,对于关节、肌腱和韧带都造成很大的压力。
这个问题更多出现在高强度训练的授课教练身上,膝盖、肌肉群的超负荷工作给教练带来了不可恢复的劳损。因此,团课排课都会限制教练高强度课程的排课数量,一天1-2节,一周5-6节。
现代都市人的高强度训练,更像是一种苦中作乐,在训练中划水,在突破身体极限中释放压力。
学会佛系健身也很重要
高强度训练,更应该是身体的锻炼,以带来情绪的释放,而不是运动的损伤。
对于缺乏运动基础、训练的上班族首先应该明确自身的身体极限,定下一个合理的目标,聆听自己身体的反馈。在心肺接近极限的时候,选择划水并不是偷懒,而是一种对自己的最好的保护。
对于爱好者们,需要有自我保护的意识,高强度训练既是情绪训练,也是科学训练。事实也是如此,多位受访用户直接表示,「划水」就是最好的平衡,选择降阶版本或者休息。
「佛系健身」与自律健身相反,健身者根据自身睡眠状况、压力感知调整训练计划——在高强度训练中适时划水,需要的是训练感而不是在运动手环上700卡的热量消耗。
■来源:The Class
面对这种「佛系健身」需求,健身房也出现了面向上班一族「强身健体」又「释放压力」的训练课程。
早在2019年,美国健身房The Class就已经瞄准了纽约精神高压的上班族,将自己打造成为「情绪锻炼」的工作室,为用户带来身体和精神的爽感。其中有开设一节融合课程:前半节借助高强度训练以及呐喊式的宣泄,下半节则是用瑜伽和冥想训练为用户带来深层的平静。这一融合课程很好的契合了用户的「训练感」和「爽感」需求。
有时候,训练佛一些,并不是怠慢。因为「佛系健身」,也是一种有效健身。
来源:GYMSQU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