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行业新闻 >

两会擘画体育新图景:多维赋能激活万亿市场

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时间:2025-03-21点击:167
        内容摘要:2025年两会圆满结束,为体育工作的发展规划了清晰路径,涵盖了体育消费促进、全民健身推广、竞技水平提升、冰雪经济培育、体育科技发展以及青少年体育融合等多个方面。其中,体育消费被确立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赛事经济与冰雪产业更是脱颖而出,并将成为新兴的增长点。科技的融入为体育产业发展增添了动力,而青少年体育的融合发展也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重视。
 
        随着2025年两会的圆满落幕,体育工作的发展路径得到了明确而全面的规划。此次会议为体育工作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与更为重要的使命,其涵盖范围广泛,包括体育消费、全民健身、赛事经济、竞技体育水平提升、冰雪经济拓展、科技在体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及青少年体育的融合发展等多个关键维度。这些规划不仅为体育产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更将成为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一、提振体育消费
        
        近几年,在从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的深刻转型中,消费被置于经济发展的关键位置。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列为首要任务,体育消费也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一)全民健身引领体育消费

        多名代表委员表示,想要真正释放体育消费市场的潜力,关键在于让体育成为更多普通人的生活方式。提振体育消费市场与构建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是相辅相成的两项工作。“户外运动在这方面大有可为,应该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多向群众开放相关资源。”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体育大学中国体育政策研究院院长鲍明晓说,一些体育公园、露营营地、社区健身房,即便其本身为公共服务性质,但如果设计合理,也能吸引其他业态在周边落地,同样可起到以体育公共服务带动消费生态形成的作用,最终达到经济与健康收益的双赢。

        代表委员们还提出拓展体育消费新场景。如发展体育旅游,将体育与旅游深度融合,推出马拉松旅游、滑雪旅游等产品,吸引游客参与。打造体育主题公园、运动街区,集运动健身、休闲娱乐、文化展示于一体,营造浓厚体育消费氛围。

        (二)赛事经济点燃消费新热潮

        体育赛事经济作为体育消费的重要引擎,已经展现出强大的产业带动、产业融合作用,极大地推动了体育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一大批体育场馆不仅可以满足赛事的高标准需求,在赛后也被开发成为城市体育文化活动的核心场所,带动全民体育健身、文化演出等相关产业的繁荣。同时全民健身热潮将马拉松、自行车、铁人三项、冰雪赛事热度推到空前火爆的境地,健身与赛事相互促进,赛事不仅提升了城市的品牌影响力,还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国内外游客涌入,带动了住宿、餐饮、交通等领域的消费,有力地促进了城市与区域经济的发展。

        未来,如何借助赛事,在做好赛事服务的基础上,通过与文化旅游、传媒、健康养生等产业的深度融合,打造出多元化的体育消费新场景,以此满足民众个性化兼具多样化的体育消费需求,真正将体育赛事流量转化为消费动能和经济增量,形成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是关键问题。2025年,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和第十二届世界运动会将分别在中国粤港澳地区和四川成都举行。办好这两场大型综合性赛事,使其强大的参与性、带动性和独特性推动国内体育产业的发展和区域经济增长。

        (三)冰雪产业有望成为体育消费的新增长极

        国内冰雪经济的市场潜力已经在大江南北显现。从冰雪运动看,根据数据统计,今年春节假期,全国934个滑雪场客流量达1723.2万人次,比去年春节假期增长10%。从冰雪文化看,各地高度重视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冰雪演艺、冰雪动漫、冰雪影视等创意产品借势兴起、蓬勃发展。虽然我国冰雪产业还需要解决规模、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科技成果转化偏少等问题,但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为冰雪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也为相关企业提供了进一步提质增效发展的市场机遇,所以冰雪产业有望成为体育消费的新增长极。

        (四)银发经济:老年体育消费新蓝海

        社区适老化运动中心、“运动处方”逐步进入基层医疗,老年体育消费成为新蓝海。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射击射箭中心副主任郭文珺提出,应增加适老化体育设施和急救装置,按时检修场所与措施,充分利用闲置场地,增设老年运动社体指导员,与社区联动组织老年人科学运动,丰富适宜的老年体育赛事活动。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副主席吴为山建议,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根据不同老年人群体的兴趣爱好,建立“专科型”养老院,如体育养老院、艺术养老院、棋牌养老院等,让老年人在共同兴趣中找到归属感和乐趣。全国人大代表陈静认为,应该在老年群体中普及五禽戏,发挥五禽戏在“银发经济”中预防治疗疾病、康复健身的积极作用。

        二、科技赋能体育产业发展

        可穿戴设备、5G赛事直播、AI运动处方……近年来科技与体育的融合越来越深入,“智慧体育”在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等多方面持续助力。

        (一)技术赋能,构筑全民健康新生态

        部分代表委员表示技术创新正逐渐重塑大众参与运动的方式,通过重构运动场景与数据交互模式,降低大众参与体育的技能门槛,推动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对于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创新也具有很大的帮助和促进作用。目前我们数字体育、虚拟体育不断发展,体育如何拥抱人工智能,AI技术如何助力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成为体育界全国政协委员们热议的话题之一。鲍明晓委员提出“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可以降低老百姓参与运动、学习运动的门槛,提高群众锻炼的科技含量。此外,我们可以建立大模型,贴近群众体育,助力全民健身高质量发展。”冬奥冠军杨扬委员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让更多人参与到体育运动中。通过AI技术,我相信专业的运动知识可以汇集到更多大众,帮助他们降低参与体育运动的门槛,提升运动水平。”  

        (二)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打造竞技体育新质战斗力

        面对米兰冬奥会和洛杉矶奥运会的备战任务,国家体育总局局长高志丹在两会期间“部长通道”上的发言提出,“加大科技创新”,标志着竞技体育发展模式迎来深刻转型。在东京奥运会上,中国赛艇队通过风洞实验优化技术动作,自行车队运用大数据分析制定战术,科技赋能已见成效。下一步,人工智能训练系统、可穿戴设备、生物力学分析等技术的深度应用,将推动训练科学化水平质的提升。

        同时,改革完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被明确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总体要求,这是我国竞技体育迈向更高水平的重要契机,以此继续巩固奥运强国的战略地位,向竞技强国持续迈进。

        (三)科技带动体育消费模式创新

        数字化赋能,便捷消费: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体育消费模式不断创新。代表委员们建议,推动体育消费数字化,搭建线上体育消费平台,整合赛事门票、体育用品、健身服务等资源,实现一站式消费。通过线上平台,消费者可便捷获取体育信息、预订场地、购买装备,还能参与线上运动挑战、互动交流,提升消费体验。一些运动品牌已推出线上线下融合的新零售模式,消费者在线上下单,可选择到门店自提,或享受配送服务,促进体育产品销售。

        三、青少年体育的融合发展

        青少年体育工作被特别强调,折射出对体教融合战略的深化推进。随着“双减”政策落地和《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实施,体育部门正与教育系统协同构建“健康第一”的育人体系。北京某中学试点“每天一节体育课”后,学生体质合格率提升23%,印证了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这种变革,正在重构“重智轻体”的传统教育观。

        推动体卫融合、体教融合,不断完善青少年运动处方,通过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也成为共识。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副所长厉彦虎提出“青少年的健身工作至少需要体、教、医三者的融合。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生成的大数据模型,我们可以研发很多可穿戴设备,对孩子健康问题进行干预。”未来在建设体育强国的进程中,青少年体育工作的重要性更为突出。不仅研究推出更多简便、科学的体育干预手段,使社会关注的青少年近视、肥胖、脊柱侧弯、心理健康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还要通过体育课、冠军进校园等系列活动让孩子们真正动起来。让体育运动成为青少年成长路上健康身心的必修课,期待体育未来可以更深入、更多元地融入青少年日常生活。

        参考来源:
        https://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50310/4f7e0e3b77de418f9dd2174fe2b4a6fb/c.html
        https://mp.weixin.qq.com/s/Xacko1j0HYkB8TlmHYZr9Q
        https://mp.weixin.qq.com/s/wW6iEnsYUSBJeaXbe84Cwg
        https://mp.weixin.qq.com/s/VGdW44RX3SggsiiDn_ogjw
        https://mp.weixin.qq.com/s/GTswmdhdn-p-Jz1LWAIW2g
        https://mp.weixin.qq.com/s/Zrl66yJF2iL1H3Xkh4RzeA
        https://mp.weixin.qq.com/s/8JlyavOUgwpSGjnQsUb_pQ
        https://mp.weixin.qq.com/s/RBC6f2Q0AEzW_YZvA5_1FQ
(陈彦博)


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本行业信息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会观点,内容仅供参。

Copyright © 2013-2024 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 版权所有 ( 京ICP备050835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