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两年的THROWDOWN全民综合体能排位赛北京站,于近日落下帷幕,而在地球另一端的美国麦迪逊,2022 CrossFit Games也精彩收官。
近些年体能赛的崛起,正在让更多的大众参与其中。
以硬核与功能性著名的CrossFit已在全球吸引超过500 万运动员参与,而作为CrossFit体系中最重要的高强度功能性训练 High Intensity Functional Training(HIFT)似乎并未被人所熟识。
相比于大众宠儿高强度间歇运动HIIT,高强度功能性训练 HIFT 是融合更多功能性动作,但更少休息的加强版。
无需具备举重与力量举中蹲起数倍自身体重的能力,也无需像马拉松比赛中完成42.195公里的魔鬼挑战。
对于普通人,30卡划船,60kg最多次数硬拉,以及自重24英寸跳箱是更接近于日常的功能性动作。
而将这些集有氧、举重、体操、自重及抗阻的「多模块化」动作结合在一起,便是HIFT的标签,共同构成了熟知的CrossFit训练体系。
根据CrossFit金字塔,「有氧代谢」、「体操」、以及「举重&投掷」强调了HIFT的多元性。
■CrossFit金字塔
而这一多元不仅包括「多样动作」,也包括动员「多种供能系统」。
500m划船,严格引体,以及杠铃借力推等多样动作编排可以同时出现在一节WOD训练课,另一方面,「不间断的连续输出」对于磷酸原、糖酵解、有氧三大供能系统也是不间断的挑战。
相比HIIT带来的较为单一的减脂效应,多模块化的HIFT更能带来额外肌肉力量、肌肉耐力以及爆发力等增益。
对于大众宠儿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高强度功能性训练HIFT不应被冷落。
受宠的HIIT,
被冷落的HIFT
在体能及CrossFit等赛事光环之下,高强度功能性训练(HIFT)需要被看见。
高强度功能性训练:High Intensity Functional Training (HIFT) 是指将高强度训练与功能性训练、力量训练与奥林匹克举重相结合,着重强调动作功能性与多关节参与[1]。
简单来说,HIFT就是高强度、持续的、完成多样化功能性动作。
相比于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中单模块的训练方式,HIFT更强调「多模块化」。
「多动作」,「多平面」,「多关节」是其训练重点。
这也是基于HIFT训练方式的CrossFit中融入大量举重、体操、自重元素等多动作的原因。从杠铃高翻,到悬吊脚触杠;从风阻单车,到俄式壶铃摇摆。器械、小工具、自重训练的交替进行,让更多的动作塞满WOD (Workout Of the Day)。
对于传统健美,力量举等集中于单一平面的训练来说,基于HIFT的CrossFit也正在尝试打破这种不平衡。土耳其起立这类多轴多平面功能性动作,与箭步蹲等单侧训练,在矢状面运动的同时加入水平及冠状面的抗屈曲与抗旋转,为身体带来更强的整体功能性。
最后的多关节运动,则是功能性动作的本质。根据黎涌明教授《人体运动的本质》一文中的观点:人体运动不存在单一肌肉的运动,任何肌肉收缩都需要其他关节肌肉的参与。多关节的复合运动才是身体自然的运动方式[2]。
除此之外,高强度功能性训练HIFT与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的差异还体现在其「休息间隔」。
相比于HIIT中较为严格的「做工休息比」,HIFT并没有明确定义的休息时间,而是按照个人身体情况自行安排。
比如最常见的训练安排:
ForTime:在最快的时间内完成一定轮数的动作。
AMRAP:As Many Rounds As Possible,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尽可能多的轮数。
EMOM:Every Minute On the Minute,每一分钟做固定数量的动作,做完后剩余时间休息,下一分钟继续。
总的来说,HIFT要求在短时间内持续一直输出,并且融合举重、体操、有氧等多模块训练,在燃脂效应之外,HIFT还拥有提高肌肉力量、耐力以及爆发力的效益。
在广受追捧的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之外,高强度功能性训练HIFT不应被忽视。
好看之上,
更多人开始追求好用
没有人不想快速减脂,而这个痛点正是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的口号。同时,这个「快」不仅体现在「减脂效果」,更是体现在「训练时长」。
相比于早起空腹爬楼梯与跑步机上漫长的几小时低强度匀速训练(LISS),HIIT用少40%的训练时间便可以达到相同的减脂效果。
除此之外,HIIT训练结束后额外带来的过氧消耗(EPOC)更是满足了人们躺着就能瘦的幻想。
无论过氧消耗(EPOC)的实际效应如何,HIIT已经成为当今最热门的训练方式之一。
在2018年,HIIT曾位列美国ACSM健身趋势排名第一位,虽然这一排名在近几年有所起伏,但都保持在前五名的范围内。
■ 2018 ACSM Fitness Trend
相比炙手可热的HIIT,看似孪生的高强度功能性训练HIFT似乎被冷落。
究其原因,对于大众人群,女性少一些手臂拜拜肉,男性少一些腰部肚腩可能更为重要。
然而近些年,在追求低体脂,大维度的美观之上,更多人开始追求「好用」。
2015年一项来自加拿大University of Saskatchewan的研究团队,在进行了为期6周的干预训练中发现,相比于单一模块的划船机HIIT,多模块训练的HIFT(划船训练中穿插深蹲硬拉等大重量训练,弓箭步俯卧撑等中负荷爆发力训练,以及波比跳等体能代谢训练)在能提高相同的有氧及无氧能力外,还有着额外肌肉力量、肌肉耐力以及爆发力等增益[3]。
■ 6周HIIT与HIFT训练干预后对肌肉力量的增益对比
来源:(Buckley et al., 2015)
与此同时,基于HIFT的CrossFit训练体系中,强调高效的移动自身以及外物,具备驾驭任何熟悉或者不熟悉任务的能力,摆脱固定的训练套路,并弱化素质分界,模糊力量和有氧训练间的差异[4]。
换句话说,具备「移动自己」与「移动外物」能力,驾驭生活中各类「盲盒挑战」,平衡「三大供能系统」的均衡发展,才被视为强健与好用。
■ CrossFit三大训练内容及十大素质
来源:(乔通,黎涌明,2019)
体能风靡,
但需「量体裁衣」
高强度不等于高效,风靡不代表科学,高消耗也意味着高风险。
高强度训练之下,损伤风险不容忽视。
在基于HIFT的CrossFit训练体系中,「持续高强度输出」与「盲盒机制」存在更大损伤风险。
更多并不意味着更好。研究表明,在心血管和肌肉疲劳状态下,进行多次重复爆发式动作会导致神经疲劳及技术恶化,造成代偿或损伤风险。
「盲盒WOD」虽新奇,但也有风险。CrossFit强调每日WOD的保密性和随机性来发展面对未知挑战的能力。从另一方面来说,会造成较不规律的训练刺激以及不充分的练前准备。
一项2018年的研究表明,CrossFit训练中最常见的损伤部位分别为肩(39%)、腰背(36%)、膝盖(15%)、肘部(12%)以及腕部(11%)[5]。其损伤率为2.1-2.3次/1000h,与其他非接触性运动相当[4]。
■ CrossFit训练中常见损伤部位
如果说动作质量是对肌肉骨骼的考验,那么训练的强度及容量是对内在能量代谢系统的挑战。
在HIFT多动作,不间断的特性下,体内磷酸原、糖酵解、有氧三大供能系统的合理平衡显得尤为重要。
这也是为什么CrossFit金字塔中将营养Nutrition置于根基的原因。在CrossFit中,饮食营养是其训练板块之一。
比如说CrossFit推行的Zone Diet,并不著重卡路里的计算,而强调三大营养素的均衡配比(碳水化合物40%、蛋白质30%、脂肪30%)。就像CrossFit强调的有氧代谢,抗阻训练,以及功能性训练的平衡。
■ Zone Diet
无论是HIIT主打的高效减脂,还是HIFT强调的全面发展。训练方式不存在好坏,而在于如何使用。
对于训练来说,「好」并不是目标,「适合」才是。
来源:GYMSQU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