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后疫情时期如何危中寻机?”
这道年度课题,当下已经横亘在了所有体育用品企业的面前——大家也都站在了同一时空维度,去重新设计和算定未来的发展战略。
近期,联合会将陆续推出“后疫情时期危中寻机”系列专题,为体育用品行业和企业解析后疫情时期整个市场的上中下游将会释放出哪些机会和信号,从而规避风险,同时提高扭转“战局”的概率。
这个系列的第四篇,视角将从当前中国经济领域最热的词汇之一的“新基建”的话题入手,随着“新基建时代”的全面启航,体育产业和体育用品制造业应当如何借东风?
3月2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推动工业互联网加快发展的通知》发布,从加快新基建、加快拓展融合创新应用等6个方面,出台了20项未来将为各行各业、方方面面带来深远影响的具体举措。为体育产业提供支柱作用的体育用品制造业自然不能例外。
在《通知》中,多处提及“5G+工业互联网”,要求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出台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支持政策,推进智能、绿色制造,增强5G、人工智能、区块链、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支撑能力,强化设计、生产、运维、管理等全流程数字化功能集成——这意味着,未来,它们既是高科技基础设施,又是新兴产业和新兴制造业,两者未来融合发展的空间无可限量。
更重要的是,“新基建”即将为生产制造注入新动力,并催生一大批智能工厂——这个局势或将在2021年之前全面奠定,中国距离“制造业2025”的目标更进一步。
既然新基建时代的“风口”已经刮来,整个体育用品行业以及各个企业,该如何面对新竞争环境,并成功“借东风”?从什么角度切入和看待——生产端和消费端都将在不久的将来发生的巨大改变,革新自己的商业认知和战略布局?
展开这样的趋势预判之前,我们先从微观层面——体育消费者生活方式所带来的改变入手。
是巧合,还是必然?
纵观体育用品行业的发展历史,有着这样的一种巧合。
往前推十五年,也就是大约2005年前后, 那时,城市每天都在变,骑车转过的每一个街角后面都可能有从未见过的全新天地,那是比如今在社交媒体听闻“基建狂魔”迅速完工“雷神山”、“火神山”更直观更震撼的感受。
那正是城市变化最快的时节,也是各行各业闪着光芒的黄金时代。不少体育行业里的企业家,聊起那个时节都笑称,那是“闭着眼也能挣到钱的日子”。
不过没想到的是,这笑容持续到2020年第一季度经济数据时,戛然而止了——看着同比下降6.8%的GDP和迟迟不见拐点的世界疫情动态,微信朋友圈里现在谁还笑得出来?
其实哪个行业的发展能离开基础设施建设呢?
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进入全面快速发展阶段是在2003年——和今年提出“新基建”的时代背景相似,而还有一个场外因素也惊人地相似:那一年,一场由未知病毒引发的疫情波及全国。
“基建狂魔”的缘起
虽然从第一个五年计划起,新中国就开始对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进行大规模投资和建设,但建国初期,“一穷二白”是现实写照,工业投资远远大于其他行业。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基建才正式进入到迅速发展前的起步阶段,开始集中力量加大对重点行业的投入。
1979至1989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基本建设累计完成投资839亿元,年均增长25.8%,比同期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增幅高15.1个百分点。
中国体育也随之进入到快速发展阶段,无论是重回奥运大家庭射落首金,还是五连冠的中国女排影响空前;无论是众多体育场馆随着我国开始举办大型体育赛事而走入人们视野至今被人铭记,还是梅花、回力等体育用品企业引领全民时尚,都出现在这一时期。
但如前所述,我国基建真正进入到全面快速发展阶段是在2003年。具体来说:
1954年到1977年,我国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累计完成投资2996亿元,年均增长8.7%;
1979年到1989年,累计完成投资5479亿元,年均增长10.7%;
1990年到2002年,累计完成投资80249亿元,年均增长26%;
2003年到2008年六年间,数字激升至246770亿元,年均增长24.5%——其中仅2008年一年的投资额便达到了64067亿元,比20世纪最后十年的总额还高。
具体到体育领域,2003年-2008年我国共完成基建投资1120亿元,年均增长20.4%。
基建的高质高速发展,为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第一个“黄金十年”做好了铺垫的序曲。
首先,能源供给能力(包括采煤、水泥、有色金属行业的迅猛发展)和能源技术(包括炼钢技术、化工行业)的大幅提升,为我国制造业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的同时,也提供了打破“发展天花板”的利刃——反映到体育用品制造业领域,其实是为中国奠定全球体育用品行业的“世界工厂”地位创造了可能。
其次,以民航和铁路为代表的交通运输业建设突飞猛进,帮助体育制造业企业建立横跨全国甚至遍布世界的供应链和销售网络成为可能。同时,国内也借此完成了区域性体育赛事向全国性体育赛事的全面升级。
再次,信息网络和邮政基础的迅速发展也帮助体育企业升级了对外部坏境变化的反应速度和应对能力,并为未来建立线上品牌塑造手段和购物渠道打下了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体育场地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根据统计,2004年我国共有各类体育场地850080个,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6.58个,比1995年增加了1.58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03平方米,比1995年增加了0.38平方米。
简而言之,基建发展加快了城市化进程,扩展了城市容量,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和城市文明水平。
同时,为了追求高品质生活,参与各类体育活动成为国人重要的休闲方式之一。可以说,体育消费在这一时期的爆发式增长,基础设施建设的刺激作用功不可没。
新时代 新基建 新商机
基建是发展基础,也是中央在当前的经济恢复期——按照顺序开出的第一副救市良药。
2008年后,在次贷危机的影响下,我国投入4万亿资金进入基建领域。虽然之后出现部分领域产能过剩的后遗症,但GDP却实实在在地迎来了复苏拐点。
2008年第四季度,我国GDP增速降至6.8%;
2009年第一季度,GDP更是降至近年来最低的6.1%——但在基建投入的刺激下,2009年第二季度GDP增速呈现复苏势头,增至7.9%;第四季度便再度破十,达到10.7%。
12年之后的今天,在新冠肺炎病毒的影响之下,我国第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下降9.6%,第三产业增加值下降5.2%。IMF更是根据全球疲软的经济预测我国今年后几个季度经济表现也会受到影响,全年GDP增速仅为1.2%。虽然同全球-3%的预期相比,能够保持增长已是一份了不起的成绩单,但改革开发40余年来,如此低迷的表现前所未有,更难以想象。
于是,“基建狂魔”再度祭出基建武器,“新基建”概念被不断提起。
事实上,201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包括商用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和物联网在内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便被首次提出,但真正密集部署还是今年全面爆发新冠疫情以后。
1月份,国务院常务会议、2月份的中央深改委会议和3月份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议先后都提到了“新基建”这一概念,特别是3月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不仅强调了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更基本明确了“新基建”的内涵:5G基建、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特高压、工业互联网、汽车充电桩和城际轨道交通。
而在投资金额方面,多个省份提出了超过万亿的资金配套计划。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公布的全国的相关投资金额从最早的22万亿已不断飙升至近50万亿。
对于体育产业而言,“新基建”释放出的政策红利也带来了以下方面的发展机遇:
第一,“新基建”势必将推动体育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数字化转型升级。一方面,政府的管理服务手段和水平将得到显著提升;另一方面,更加规范的管理服务手段和模式将使体育领域“新基建”包容多种形式的投资主体,推动PPP融资模式的进一步发展,体育领域投融资将能够政府更有力度的支持。
第二,“新基建”将能够比传统基建带来更为显著的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效果。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将在5G技术的带动下加速产业全面升级,体育产业将迎来难得的由劳动力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向高新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的良机。打着“中国制造”的体育产品和服务将借此机会完成质量的大幅提升,中国体育品牌的高附加值时代可能将由此来临。
第三,“新基建”带来的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在线消费升级等变化将极大提升我国体育品牌的生产、销售效率,实现规模效应。配合质量升级,我国体育品牌在全球产业链供应和投资领域有了与国际领先企业较量的资本。这将实现中国品牌“走出去”梦想的基础。
第四,“新基建”将协调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结构,缩小地域间的体育消费差距。这不仅将极大地刺激内需,拉动消费,更有利于我国体育企业正在着力进行的渠道下沉战略布局。
第五,“新基建”的发展,将带来未来组织形态的改变,远程办公、视频会议等手段,让过去不可能出现的体育产业和体育创业的组织形态成为可能。对体育行业而言,企业能够以更精简的团队和更轻的资产运营,以提高应对危机和快速反应的能力。
第六,“新基建”将彻底打破线上体育营销的天花板。企业的营销组合拳将更为多样和自由,消费者的线上购物方式和体验也将在新技术的支持下无限逼近线下消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出现的体育企业“线下停滞,线上无力”状况将会得到极大改善。
第七,具体到产业形态而言,“新基建”为体育行业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交互手段。5G时代带来的信息流传递速度提升和VR、AR体验提升将为可穿戴设备、体育赛事直播、体育在线培训、家庭健身、运动医疗处方等领域提供革命性的升级。“体育+休闲”、“体育+教育”、“体育+医疗保健”将呈现出全新的业态,并成为未来3-5年在最为热门的投融资标的。
第八,“新基建”发展并不意味着抛弃传统体育基建。我国体育场地、设施以及管理运营体系,与欧美体育产业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少需要完善之处。在“新基建”发展浪潮下,体育行业应双管齐下,抓住体育场馆营造这一突破口的同时,对体育场馆、体育公园、体育设施完成数字化、智慧化、互联化的全面升级和改造。迎接越来越多走进国门的世界大赛的同时,为百姓走进体育场馆,拥抱智能体育生活打下基础。
不夸张地说,“新基建”将彻底改变我国体育产业现有的产业结构、产业形态和产业布局。
往后数十年,回首“新体育产业时代”元年,2020年机会依然不小。
图片全部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