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协会新闻 > 协会视角 >

2020健身行业半年记:“至暗时刻”已经过去丨产业调研

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时间:2020-08-19点击:
        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国内体育产业首当其冲地走进飘摇风雨中,作为体育产业产值最大权重的体育用品业概莫能外。
 
        为了深入了解疫情对体育用品各细分行业的冲击影响,并借此梳理出可供行业分享的措施、经验与发展趋势,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全民健身器材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民健身专委会”)日前对包括商用健身器材、家用健身器材、小型训练健身器材、康复器材以及全民健身公共设施在内的27家健身企业进行了调研。
 
        全民健身专委会是由热衷推广全民健身活动,推动全民健身器材、设施产业科技创新和健康发展,从事全民健身器材相关技术、标准和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制造、服务以及科研文教活动的,具有行业与领域代表性的企业及其他团体等单位或个人,自愿协议结成的全国性、行业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通过对调研结果的初步整理与分析,不难发现,健身行业的“至暗时刻”已经过去。某种意义上,健身器材行业也将是我国体育产业中最早步入“后疫情时代”重生之路最具代表性的细分行业。
 
        1
        一个没有凄凄惨惨戚戚的行业
 
        停工、停学、减少社交……对绝大多数人而言,2020年前半年是“失去的半年”,人生中似乎被无缘由地凭空抽走了80天。
 
        更有甚者,在此前世界体育用品联合会进行的一份针对全球体育用品公司调研中,超过75%的受访者认为:经济全面恢复的周期还需要90天甚至一年。换言之,全球体育制造业悲观情绪占了主导——疫情大敌当前,失去的何止一年而已?
 
        但对国内健身行业而言,情况却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糟,复苏势头似乎早早就已呈现出来。
 
 
        全民健身专委会针对健身行业的调研数据显示,27家受访企业均已全面复产,且有近82%的企业复工比例超过80%。这份亮眼的成绩单不仅得益于国内有效防疫下各行各业的全面复工复产,更应归功于健身行业上半年向好的经营业绩。
 
        同鞋服行业上半年的惨淡相比,健身行业在第二季度展现了惊人的反弹速度,甚至个别品类需求超过了去年同期。数据显示,有6成的企业上半年业务呈向好趋势,其中44.44%的受访企业业务量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所提升——这来源于疫情后民众对于健身的重视程度普遍提高,以及严格管控措施下公共体育设施无法满足民众的健身需求。
 
        居家健身理念盛行下的健身消费者心理,反映在调研数据上是:健身器材配件和家用健身器材分别以75%和58.82%的环比上升幅度,成为上半年的明星品类产品。
 
 
        此外,在向好的经营状况帮助下,超过一半的受访企业表示:已经脱离了现金流吃紧的窘境,最为困难的“至暗时刻”已经熬过去了。
 
        不过,全民健身公共设施品类在疫情影响之下却表现欠佳,以50%的下滑速度成为疫情期间受冲击最严重的品类。
 
        另一下滑明显是海外业务。在疫情、国际贸易冲突和波动频繁的汇率影响下,重点布局OEM/ODM自有品牌外销的东北地区企业受冲击较大。数据显示,业绩下滑的企业主要集中在我国东北地区,但下滑比例仍处于可控范围之内——4成业务下滑的企业中,有73%的企业下滑范围在50%以内,业务下滑量超过50%的企业只占27%。
 
        总体而言,虽不至于在后疫情时代引得热钱投机,但健身行业也绝非如绝大多数业态那般用哭穷、危言来搏人同情、引人侧目。如前所述,这是体育产业中最先呈现复苏势态的行业——或许没有之一。
 
        2
        “死不了,但也要想好下一步”
 
        在我国健身行业发展史上,从上世纪80年代以涉外酒店为平台、以高尔夫、保龄球、简单器材训练为主要服务项目的探索阶段,到上世纪90年代以连锁健身房开店潮为契机的快速成长阶段,再到21世纪至今健身行业向规模化、品牌化、智能化逐步升级的稳定发展阶段——似乎从没有一个时期如“后疫情时代”般诡异。
 
        疫情犹如一只缓慢伸向“潘多拉盒子”的“大手”,势必要打破行业用20年构建的相对平衡。从业绩上看,目前虽还没到谈生死、论洗牌的攸关时刻,但在疫情影响下,一些或将影响行业未来十年走向的危机已经显现。
 
 
        全民健身专委会调研数据显示,疫情以来健身行业面临的最大难题为供应链断裂。虽有超过七成的企业表示供应链尚还健康,但华东和华北地区的部分企业已经陷入供应链断裂的困境。
 
        在尚未完成全产业链智能化升级的今天,我国健身行业对海外供应网络的依赖尚不明显,但随着资本化、智能化、互联网化的全面升级,我国健身行业势必将融入全球化生产、流通、消费的分工体系。在疫情蔓延、国际形势动荡、反全球化浪潮、“民粹主义”抬头的时代背景下,供应链危机将进一步显现。
 
 
        困扰健身行业的另一大难题在于用工荒。
 
        调研数据显示,近30%的企业存在劳动力短缺的困扰。虽然疫情后各地出行限制是导致无法全面复工的直接原因,但事实上,我国制造业劳动力短缺问题自2016年前后便已隐约显现。
        
        随着“刘易斯拐点”到来,我国产业升级和制造业转移成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常态,劳动力市场波动加剧,劳动力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愈发凸显。换言之,即便疫情完全过去,劳动力短缺的隐患也不会完全消除。
 
        通过此次调研数据分析,对于健身行业而言,全民健身专委会主任秘书王蕾认为,以下三步将是健身企业转型升级能否成功的必经之路:
 
        第一步,是解决现有的经营困境。对于海外业务受损的部分企业,应改变产品供应结构,由出口转内销、由商用转家用,并配合加大折扣力度的降价促销以缓解现金流危机寻求自救。同时,应联合同行业企业,在协会的协调下,通过调研、座谈等手段,得出健身行业外贸企业真实经营现状和详实数据,从而寻求政府相关部门在落实经营减负类政策的同时,出台外贸扶持类相关政策。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对全民健身公共设施企业而言,则要准确判断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一方面,疫情后公众对于室外健身器材的卫生状况信心不足,导致该品类使用需求下滑;另一方面,学校、公园、社区等场所的新建或翻修并未全面复工复产,室外健身器材的购买需求并未完全释放。
 
 
        除此之外,在尚未完成“三去一降一补”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情况下,又遭遇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重大疫情,我国部分三四线城市及县城政府正在面临或即将面临严峻的财政困难。作为最大的单一消费者,政府购买力下降,将进一步缩减全民健身公共设施品类未来的市场空间。不过,这也将倒逼以室外健身路径为代表的全民健身公共设施企业加快智能化升级——唯有将行业未来与以5G建设、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领域为核心产业链的“新基建”建设打通,全民健身公共设施品类才能真正重新焕发生机。
 
        第二步,应主动拥抱变化,巩固核心业务、削减低盈利业务、打造竞争护城河的同时,拓展线上业务,重新审视并调整销售策略和渠道。
 
        此次的27家受访企业中,虽不少企业已发力布局线上,但其销售渠道的比重不超过30%,这一比例显然已不能满足“后疫情时代”下电商直播为线上渠道加持赋能线下的购买力爆发。不久前,舒华、野小兽等品牌与新杀入直播带货战场的罗永浩合作,以跑步机、划船机等家用健身器材为突破口,成功拓宽线上销售渠道——毋庸置疑,这将是疫情为健身行业带来的全新增量市场。
 
 
        第三步,还应防患于未然,一方面通过加强自主研发,产业升级改变供应链结构,努力使企业在全球供应链中提升话语权、占据核心地位,另一方面,还应努力推进自动化/无人化办公,以应对愈发频发的、不确定的劳动力市场波动。
 
        3
        只要有信心,就能带来“真香定律”吗?
 
        外部视角固然更为冷静客观,但某些时刻,内部态度对行业发展而言会起到决定性作用。比如经营者的信心指数。
        
        与海外体育制造业企业大多悲观相反,此次调研,几乎所有受访企业对后疫情时代都充满了憧憬——超过85%的企业对行业长期发展持乐观态度,认为行业形势大好,全面恢复到疫前水平只需半年至一年;家用健身器材企业则更为乐观,近3成的企业认为,只需3个月便能恢复平时水平。
 
 
        具体到已经到来的下半年业务,受访企业也信心十足。
 
        超过66%的企业认为下半年的业绩将与去年同期持平或上涨。其中,经营商用器材、小型训练健身器材及康复器材市场的企业普遍认为,下半年业务趋于持平;而经营家用器材、健身器材配件的企业普遍认为,下半年业务将上涨。这一结果也与企业对细分产品市场的发展预判保持一致。
 
        当然,在一片看好中,行业内也不乏冷静思考者——有部分受访者提出,以电商直播为代表的线上渠道爆发有可能是非正常增量,应谨慎对待。
 
 
        如前所述,某些时刻下,内部态度对行业发展将起到决定性作用,比如信心指数就是与市场预期长期共存的一个关键指标。
 
        在一切百废待兴、万物等待涅槃的“后疫情时代”,信心意味着坚守和长期经营,也意味着潜在的投入——行业内部的长期看好,无疑将对我国健身行业完成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2020年上半年,健身行业的“至暗时刻”已经成为过去。这也意味着,始终坚持“长期主义”的健身行业从业者们,将笑到最后。

Copyright © 2013-2023 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 版权所有 ( 京ICP备050835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