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体育产业在经受极为严峻的挑战后依然能够快速复苏,离不开行业各方的共同努力、创新突破与积极实践。体育产业需要聚焦和贯穿“创新”这一核心命题,以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
(演讲题目:创新发展 转型升级 拓展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刘扶民 国家体育总局经济司司长
顶层设计不断加强
拉动体育消费过百亿元
应对疫情影响,国内各界积极促进体育消费回暖和潜力释放。促消费的顶层设计不断加强。为贯彻国办 43 号文件,今年 5 月体育总局启动了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的申报工作,在各省市体育局的配合下, 体育总局确定了 40 个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并已向社会公布。下一步,体育总局将进一步发挥试点城市的作用,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典型经验,促进我国体育消费规模持续增长、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各省份因地制宜进行政策创新,不断促进体育消费,特别是通过发放体育消费券,有效拉动了体育消费市场快速复苏。据统计,今年以来,共有北京、上海、河北、山东、江苏、福建、内蒙古等 16 个省及相关地市组织发放了体育消费券,财政资金投入超过9 亿元,累计拉动体育消费超过百亿元,撬动比例达1:11,参与市场主体 5000 多个,体育消费人次超过1100 万,并同步开展了线上体育消费节、体育局长直播带货等方式,消费拉动效应显著。
抢抓疫情带来的发展新机遇体育产业呈现新亮点
目前,体育行业的复工复产正加快推进,体育产业在复苏发展中呈现出逆势增长的新亮点,有助于后疫情时期的加快恢复和跨越式成长。
今年 3 月以来,健身需求逐渐恢复并实现增长, 直接带动了家用健身器材的销售火爆。根据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的调查,诸如跑步机、划船器、瑜伽垫、弹力绳、哑铃等家用健身器材的销售呈爆发式增长。跑步机、哑铃甚至一度全国缺货,企业的订单交货期普遍超过 3 个月。
户外运动产业快速发展。疫情催生了人们参与户外运动的热情,带动了各类户外运动装备的销售增长。据统计,我国自行车制造业逆势增长,仅 5 月自行车产量同比增长45%,国内市场各类型自行车全线售罄。帐篷等露营产品的销售同样快速增长。
主动融合新科技
培育体育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新场景
体育与新科技融合展现强大承载能力。其中,全民健身设施提升工程成为数字化新基建的重要领域, 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科技化、智能化正在全面加速, 特别是在智慧健身设施改造升级、大型体育场馆信息化建设、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搭建等方面,引领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质量的深度变革。
体育参与方式的智能化、线上化发展迅速。尤其是在疫情期间成为健身活动的重要解决方案。直播健身、线上培训、网络赛事等异常火爆。
体育用品的线上销售呈现繁荣景象。社群互动、直播带货、短视频、买家秀等手段全面运用,推动线上销售大幅增长。线上消费习惯建立和体验场景的持续升级,已成为体育用品销量的增长点。
新科技、新技术在体育领域的加速应用,将成为体育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量。无论是竞赛表演业、健身休闲业,还是体育用品业,赛事组织、内容转播、健身参与体验方式、体育用品等都在经历深度变革, 大步迈向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
以创新为动力
推动新时代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年,我们要科学研判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坚持问题导向, 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更加重视激活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活力、更加重视催生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推动体育产业逐步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第一,对接国家战略,把握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主要特征。进一步完善赛事管理服务机制,细化赛事安保措施, 推动山川、森林等自然资源向户外运动赛事活动开放。深入推进体育与文化、旅游、健康、教育等行业融合发展,在经济动能转换、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第二,推动消费升级,发挥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的作用,继续加强体育消费的政策创新与实践创新。加大各类户外运动营地、体育服务综合体等体育消费载体建设,拓展体育健身、体育赛事、体育培训、体育旅游等体育消费新场景。积极培育体育消费理念, 推行运动项目水平等级评定,推动职业联赛改革。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引导和促进体育消费。
第三,发力新兴业态,重点构建以智能体育产业为主要内容的新增长点。鼓励体育用品制造和销售企业研发新产品、创新供给模式,大力培育数字体育、在线健身、线上培训等新业态,加强体育场馆的智能化、信息化建设。打造新兴业态的标杆示范,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加速体育产业实现“弯道超车”。
第四,聚焦平台建设,更好地发挥服务支撑和保障作用,打造现代体育产业体系。要持续推动体育产业资源交易平台、展览展示平台、信息服务平台、金融对接平台发展完善,充分发挥各类体育产业行业组织的作用,加强体育产业统计和体育标准化建设,为体育产业各方面提供更全面、更准确、更高质量的服务保障。持续推动示范工程建设,培育龙头骨干企业, 引领带动体育产业整体发展。
“十三五”时期体育产业 “成绩单”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2015 至 2018 年,体育产业总规模年均增长 15.9%,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22.4%,并在 2018 年实现了产业增加值突破万亿元、占 GDP 比重超过 1% 这两个关键指标。体育产业总规模和增加值的增速都远远高于同期 GDP 6.8% 的增长速度。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2015 至 2018 年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34.2%,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持续提升, 到 2018 年达到 64.8%。
市场主体不断增多 体育产业法人单位数量从 2015 年的 11.6 万个,增长到 2018 年的 24 万个,从业人员从 363 万人增加到 464.9 万人。2017 年以来,有 6家体育用品企业首发上市,共募集资金 20.68 亿元。
产业政策不断健全 “十三五”以来,仅由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体育产业政策就达到 3 个,体育总局与相关部门又联合印发了 10 个运动项目的 12 个运动项目产业规划,其他涉及体育产业的政策文件更多。全国 31个省区市均出台了贯彻落实国务院 46 号文件、国办77 号文件的实施意见,部分省市、乃至地市近年已陆续出台国办 43 号文件的实施意见。
区域发展成效明显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区域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福建、上海、广东、江苏、湖北、浙江等 6 地体育产业 GDP 占比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018 年,广东、福建、江苏的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 4000 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均超过千亿元。
发展载体更加多元 2017 年体育总局在全国开展了国家级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项目创建工作,公布 96 个试点项目。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文件精神,近年来体育总局积极推进试点项目健康规范发展,组织培训、加强指导,发挥特色小镇在兴业富民、推动产城融合的作用。
融合发展效果显著 “体育 +”成为体育产业业态创新的重要方向,与相关产业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催生出体育旅游、体育康养、体育文创、体育广告、体育传媒、体育会展等多种新兴业态。2017 年以来,体育总局会同原国家旅游局、文化和旅游部积极推介体育旅游产品,累计发布黄金周体育旅游精品线路 108 条,推出了 33 个国家体育旅游精品赛事
和 30 个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创建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