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协会新闻 > 协会视角 >

从场内到场外,中国“智造”赋能成都大运会

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时间:2023-08-10点击:
        8月8日,为期12天的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以下简称“成都大运会”)顺利闭幕。本届成都大运会,中国派出的由700余人组成的代表团,共计拿到103枚金牌,创造了中国大学生体育代表团参加历届大运会以来的单届金牌数纪录。
 
        赛场上,运动健儿们屡创佳绩,赛场外,成都大运会的话题热度依旧不减,作为我国西部地区首次举办的世界级综合性运动会,成都这座城市展现出的风采也被国内外网友广泛讨论。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成都大运会不仅是一次全球大学生的体育盛宴,更是一场全方位的科技“大秀”。
 
        事实上,成都大运会自筹办阶段起,科技元素已成为一大特点,引起社会的关注,对此,成都市科技局会同大运会执委会相关工作部等,出台了《科技赋能大运行动方案》,进一步为办赛、参赛、观赛提供科技支撑。本篇文章,联合会将从训练、赛事、场馆、保障等多个方面,汇总成都大运会的科技成果,从中挖掘大赛科技的趋势,让我们一睹为快吧!
 
        “以人为本”服务大运,“智能机器人”成为新亮点
 
        8月8日晚,成都大运会闭幕式在成都露天音乐公园举行,人形机器人骑着平衡车登台表演了一系列的高难度动作,将整个闭幕式的氛围推向高潮。在闭幕式上亮相的机器人只是本届大运会众多机器人的一个缩影——事实上,从科学指导运动员训练,到保障各国运动员的日常生活,成都大运会的各类机器人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提升运动员训练方面,成都高新体育中心体育馆配备了乒乓球机器人。据了解,这个乒乓球机器人能够实现拟人动作发球,训练接球者对发球动作的观察和预判,并可以自定义每个球的速度、旋转和落点。与此同时,这套系统还可以全面监测接发球的速度、落点、动作特征等,形成可供运动员参考的数据模型,从而提高球员的技战术水平。
 
        在保障运动员健康及生活方面,各类机器人“各显神通”。在大运会场馆内的“蓉宝”,是世界上首款带有应急功能的服务机器人,备有心脏除颤器(AED)和急救包。一旦场馆内发生突发情况,就可以扫码呼唤蓉宝机器人,在自动弹出急救包的同时,机身上的屏幕还将同时播放示范视频,获得线上急救指导。
 
        作为属于全世界大学生的体育盛会,运动员们不仅可以在成都大运会上取得运动成绩,另一方面,他们可以在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之间交流文化,共享一场社交派对。在大运村里,各类服务于运动员生活的机器人,成为了打卡点。据了解,几乎所有运动员到大运村欢迎中心注册入住的同时,也会来一杯由双臂拉花咖啡机器人制作的咖啡,并拍照打卡。在美食服务方面,大运村内还有一家智能机器人餐厅,餐厅内的小吃机器人提供7x24小时的全天候服务。即便无人值守,这款智能机器人也能根据餐厅整体的消费情况及时补充食材,随时满足运动员的就餐需求。
 
        用科技手段赋能环保,大运会打造低碳绿色场馆
 
        通过筹办成都大运会,成都新建改建了49个体育场馆,并从中选择了基础设施条件较好、运动项目普及率高的22个场馆进行智慧化改造。在科技赋能体育场馆改造的同时,也凸显出了绿色办赛的理念。
 
 
        简阳市文化体育中心是大运会跳水、柔道等项目的比赛场地,该场馆内安装了消防、能源、照明等多个场馆运营系统,其中,能源方面配备了完整的自主管理系统,能够自动读取馆内76个水表、196个电表的数据,帮助建筑节约近25%的能源,打造了节能的绿色场馆。
 
        此外,距大运村仅1.5公里的成都大学排球馆是离运动员生活区最近的比赛场地,场馆的采光井玻璃幕墙建设使用了一种新型建筑型材玻璃,具有良好的透光性、隔音性、保温隔热性,大大减少场内照明耗电。与此同时,这类玻璃的原材料来自废旧玻璃,通过对废物的回收再利用,减少了废气污染。
 
        西南财经大学排球馆经过科技改造后,焕发出了“绿色”活力。据了解,场馆座位上方安装了自动排烟系统,提供火灾排烟功能的同时,保证了自然采光和通风。此外,场馆天花板采用轻量的灰色圆筒布袋风管,这种风管不仅能降低场馆噪音,还能有效吸收外部噪声,同时在送风需求方面也大大降低了空调的运行成本。这些科技对场馆进行了全方位改造,为场馆提供了更舒适、环保的运营环境。
 
        除绿色环保理念外,本届大运会也应用了北京冬奥会留下的“冰篮”转换场馆功能,提高了场馆的使用率。据相关负责人介绍,东安湖体育公园多功能体育场馆承担了体操、篮球、羽毛球、冰球等项目的比赛。馆内的木地板可拆卸,最快仅需4小时,就能转换为冰场使用。通过一馆多用,最大限度提高场馆利用率,有助于未来场馆的长效使用。
 
 
        以大赛为契机,成都加速推动科技成果落地
 
        除与成都大运会这项国际赛事息息相关的科技应用之外,一些科技成果已然成为了城市生活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据了解,以举办成都大运会为契机,成都市科技局推动新科学技术、新科技成果从大运场景走向应用市场,在未来将切实改变成都居民的日常生活。
 
 
        例如,成都建立了智慧交通系统,自动驾驶大巴则是5G智能驾驶项目中较为典型的科技应用。据悉,自动驾驶大巴在安全员的监管下,方向盘可以根据路况自主轻微调整车辆行驶方向。该项目探测范围可达240米,并实现了车身周围360度无盲区感知。在成都大运会举办期间,2800余辆大巴车及小型机动车在49个比赛场馆间创造了486条保障路线交通网,为运动员转场提供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成都市民而言,也可以在智能网联测试道路上进行免费体验。而在未来,这项愈发成熟的智能驾驶系统,也将应用于城市的整体智能化建设中。
 
        炎炎夏日之下,我们可以看到在户外工作的大运会志愿者身披一种特制的降温背心。据了解,这款降温背心采用了PCM新型恒温材料,通过自身形态转换实现吸热与放热,并根据环境温度的变化在服装周围形成温度相对恒定的“微气候”,实现调节功能。这款降温背心为户外工作者群体带来了一个“移动空调”,未来将有更广泛的应用空间。
 
 
        除了多项赛场内外的黑科技,本届成都大运会还利用赛事直播科技,针对视频端的观众打造了沉浸式观赛体验。例如,中国移动咪咕结合5G回传技术,打造“5G+VR”观赛位,在大运男篮、女排等多场赛事中上线,为观众居家前排围观提供“黄金席位”,观赛临场感拉满。此外,诸如“5G+多视角”、“5G+比特转播”、“8K+双vivid”等多项赛事转播黑科技也应用于本次成都大运会。
 
        从“以人为本”的智慧机器人,到注入了科技理念的绿色环保场馆,再到智慧交通等服务于城市建设的黑科技,成都这座城市,抓住了国际大赛的契机,让科技应用的各个环节成为展示科技力量的舞台。
 
        与此同时,成都展现出的科技魅力,也为各类科技创新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推动了科技与城市的深度链接。我们期待着,每一届大型体育盛会所创造出的科技,能够作为宝贵“遗产”继续传承、发扬,在更丰富的应用场景中落地,实现以体育赛事带动科技创新,进而服务于城市发展的完整闭环。
 
        ※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成都大运会官网
        参考资料:人民日报《揭秘“科技观赛”背后的八大黑科技》
        大运频道《带你探秘大运场馆中的“科技”与“狠活”》

Copyright © 2013-2023 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 版权所有 ( 京ICP备050835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