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国体育场馆发展论坛于4月21日下午在福州召开。今年的论坛除继续关注体育场馆经营与开放外,还首次加入体育场馆新升级、“六普”数据独家解读以及细分行业调研数据公布等内容,用更广阔的视角,观察最细微的行业发展。
近几年来,在社会各界的持续性推动下,大型体育场馆的开放运营和群众体育设施建设得到高度关注,舆论对已建大型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报道屡见不鲜。随着国家政策对体育产业领域的逐步放宽,越来越多的大型体育场馆开始尝试将更多的场地面向社会开放。但其中所遭遇的种种问题也被逐一摆在大家眼前。
俯瞰:行业视角下的运营之路
中国体育场馆发展论坛连续三年为行业带来场馆运营解决方案,从设计、引资、赛事和全民健身等方面给出合理规划,引发行业热议,也吸引了越来越多民间资本投入其中。
而今年,行业论坛则是立足于产业高度,将每个场馆更加具象化、个体化,同时以“发展”为关键词,围绕主论坛“大时代、新格局”的主题,继续寻求体育产业发展黄金时期的大型体育场馆商业化运营之路。
当天的论坛上,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器材装备中心副主任王明晏,发布题为《联合各方力量,引领体育场馆新升级》的致辞,从全行业高度对体育场馆未来进行展望。他指出,过往几年在产业新政的推动之下,中国体育产业有了迅猛发展,将在新时期的国民经济中成为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随着平台内容及消费升级,体育场馆行业的未来前景非常值得期待。另一方面体育场馆的升级改造成为国内外体育产业的主流话题,包括移动互联网、运营空间改造等方向,将进一步提升体育场馆的运营能力,进一步强化城市综合体功能,在体育产业新阶段发挥更重要的引擎功能。
为此,他希望,中国体育场馆发展论坛能够继续为场馆行业发展带来新观点、新实践、新成果,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贡献新力量。
而作为国内知名场馆和赛事运营机构,体育之窗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高宏则从另一个角度佐证了体育产业发展大潮下火爆的场馆运营市场。火爆球市、智慧场馆、政策重视,体育之窗旗下的iRENA第一现场赛事、演出观众加第二现场互动人数总数达到44万人以上,iRENA品牌旗下商业业态消费人数 540万人次以上,体育之窗自媒体粉丝数达382多万人。体育市场火爆程度可见一斑。
实际上,根据体育之窗的统计,CSL中超赛事每年观众人数达1700,000人次,中国之队赛事在全国拥有观众400,000人次,而这一切都是基于体育场馆而存在的国内顶级赛事。《整合优势资源,打造场馆全业态模式》,这一演讲主题是高宏为行业带来的课题,也是他带给场馆业主的一剂强心针。
点睛:体育场馆的大数据和小行业
今年的中国体育场馆发展论坛和往年不同,精细化的大数据解读成为全新亮点,更加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数据并不一味追求高大全,而是立足于体育产业视角的同时,对细分行业进行了精准调研,将一个新兴的体育场馆营造行业展现在公众面前。
2014年年底,由国家体育总局正式对外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将我国现有体育场馆组成和现状,通过大数据进行了全景呈现。中国体育场馆协会秘书长冯金虎就围绕此次普查数据,为到场嘉宾带来倍受行业瞩目的《体育场馆“六普”数据再解读》,通过深度分析,寻找数据中呈现的体育场馆短板,同时扩大现有优势,让行业从业者更加了解行业现状,明确自身定位和发展方向。
同时,他预测,未来将快速发展的场地类型为足球类场地、冰雪场地和户外运动场地。体育场地今后10年将保持快速增长,中小型体育场多功能场馆和各类户外休闲场地迎来发展的黄金期;群众身边的场地设施将会增多,未来5年国家将逐步建成县区、街道乡镇、社区村三级群众健身场地设施网络;足球场地作为重要民生工程和中国足球振兴的基础性工程,每万人将拥有0.5-0.7块足球场地;未来5-10年,冰雪场地设施无论数量和质量都将获得快速发展;户外休闲场地:登山步道、营地(如汽车露营、飞行营地)、船艇码头等将会增加。
而同在论坛现场公布的《中国体育气膜行业白皮书》则将一个细分行业的发展轨迹展现给了到场听众。2006年至今,经过近十年发展的中国气膜行业从无到有,并再度细分为体育气膜建筑行业。这种特殊的建筑形式逐渐出现在公众眼前并得到广为熟知。
但由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发布的数据却告诉我们,中国体育气膜建筑的发展依然有着很大空间,同时受到多方面的客观因素制约。
报告指出,目前国内体育领域气膜市场呈现两极化增长态势,项目分布较为集中,企业市场占有率两极化严重,行业集中度较高,行业竞争度较低,行业需求不稳定。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来自消费者对气膜建筑的认知与市场需求不足,产品标准化执行力度不够等种种制约因素,导致行业不断在曲折中摸索前进。为此,报告还对行业未来发展提出了科学化建议和应对策略。
论战:从规划到政策的新模式研读
如何保证商业化运营中的体育场馆适应常年增加的体育爱好者数量?城市规划和体育场馆之间是否具备协调发展模式?屡屡出台的国家政策对体育场馆开放有着哪些重要影响?这些问题有老生常谈,但也有刚刚摆上台面的新问题。
刚刚进行过题为《基于场馆商业化运营的整体规划设计》演讲的北京诺萨迪(美国)建筑师事务所执行董事,总建筑师王光新马上参与到了焦点对话环节。在演讲中,他基于商业化运营要素的考虑,针对体育场馆在城市规划中的布局设计和场馆集群、周边设施合理化分布的要求,通过公司成功改造的赛事案例,为听众提供了场馆运营超前设计的工作理念,将场馆每一处商业价值发挥到极限。
焦点对话环节中,他和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体育建筑研究中心主任陈晓民、华熙国际文化体育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国今娇一起,围绕“融合城市综合体,打造体育场馆发展新模式”这一主题展开讨论,通过场馆设计专家,国内知名赛事运营集团和场馆整体规划知名建筑师之间的讨论,围绕城市体育综合体如何从设计之初就做到“1+1>2”的效果,同时因地制宜,发展具有本土特色的体育综合建设理念,而不是单纯地复制成功案例,在未来体育场馆设计过程中,提前考虑运营要素。
另一场焦点对话则吸引了更多赛事运营方的关注。华中师范大学体育系副主任,武汉市洪山区文化体育局副局长陈元欣,北京市东城区体育局副局长马力,无锡市博威体育产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旬春共同“聚焦体育场馆政策核心问题”。政策执行者和体育产业投资成功人士之间围绕我国现有体育场馆政策进行了交流,希望更多政策是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
繁华仍需风物美,最后一场焦点对话带来了国内顶级场馆及赛事运营企业代表。“激发场馆运营活力,探索发展新模式”,体育之窗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高宏,佳兆业文化集团总裁舒立,广州珠江体育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济宁珠江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朝辉共同对国内场馆委托方式进行了解析,通过自身与政府间的合作案例,为参会人员描绘出相关扶持政策落地之后,这座现有“金矿”对体育产业的积极影响。
Copyright © 2013-2023 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 版权所有 ( 京ICP备050835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