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用品业高峰论坛在闽举办 瞄准“新格局”】
文/ 腾讯体育 车莉
2016年中国体育用品业高峰论坛21日在福建省福州市隆重举行。过往三年中经历了“变革”“创新”和“价值创造”的高峰论坛,在2016年将目光瞄准了大时代下的“新格局”。
随着《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正式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体育成为我国社会转型、经济转轨以及百姓生活方式转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策红利的驱动下,大量资本涌入体育产业。对中国体育产业而言,这是前无古人的大时代,更是从未出现的新格局。
冯建中称体育产业迅猛发展提醒大家居安思危
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冯建中表示,高峰论坛从2013年首次举办至今已走过四年历程,而这四年里中国体育用品行业经历瓶颈低谷阶段,不断发展创新重回增长路径,无论是在核心竞争力、企业发展能力还是业绩表现方面都取得了很多重要突破。应当说,定位于“行业思考引领者”的高峰论坛不仅是行业发展历程的见证者,更成为每年度体育用品行业的一项思想盛事。
冯建中希望大家能够在论坛上畅所欲言,为中国体育产业和体育用品行业的发展多多建言献策、贡献智力成果。“体育产业目前正处于迅猛发展的阶段,而对于我们在座的各位从业者同样也是大有可为的阶段。自2014年国务院46号发布以来,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不仅进一步明确了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全新发展阶段的重要地位,同时也是顺时应势,全面激发了民众体育健身参与热情,成为体育消费升级的重要推动力。而作为体育产业重要组成的体育用品业更是和每个人的健身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可以预见随着民众参与体育运动热情的持续高涨,特别是以体育健身为核心的健康生活方式的建立,将为体育用品行业打开更为广阔的市场前景。”冯建中提醒大家,要居安思危,越是在产业的高速发展之时,越要密切关注发展的质量。特别是“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启动,对于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所以我相信拥有着潜力无穷的市场空间、同时更加专注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中国体育用品业一定会涌现更多的世界顶级企业。真诚期待今天论坛之上各位企业领袖、专家学者和朋友们的真知灼见,希望此刻的探索与思考成为明天成就伟大品牌道路的前行指引与抓手。”冯建中说道。
李桦公布行业重要数据称发展态势良好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器材装备中心主任、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桦在高峰论坛上作了题为“抓紧消费升级时代机遇共创行业新格局”的发言,他表示:“供给侧改革与中国制造升级,推动体育用品进入‘新国货’阶段。国产品牌实现制造能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提升的过程,必将有机会深度参与国际竞争,以‘新国货’的身份赢得更加广阔的新市场。”
李桦在会上发布了中国体育用品行业的若干重点指标数据。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体育用品行业增加值预计达到2800亿元,同比增长15.8%,连续两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趋势。占GDP的比重为0.41%,较2014年同期有大幅度的上升。2015年中国体育用品行业进出口总额为190.04亿美元,同比下降5.38%,实现贸易顺差170.97亿美元,下降4.26%。整体来说,我国体育用品行业增长态势明显,发展环境整体利好,但国民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需高度关注潜在风险。
从中国体育用品业各门类目前发展状况来看,运动鞋服行业2015年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累计实现运动鞋销售收入152.88亿元,同比增长15.35%,运动鞋销售收入156.1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8.47%。运动鞋服行业线上消费比例明显提升,达到了24%;线下消费中,品牌店销售占比超过80%;25岁至44岁的中青年成为消费主力群体,占比超过55%;舒适是消费者购买的重要驱动因素。运动器材市场方面,2015年中国球类产品制造行业实现销售收入168.75亿元,同比下降3.21%。行业增速连续三年呈直线下降趋势,2015年行业产销率为96.95%,较上年有所下降,反映球类产品制造业产能稍有过剩。训练健身器材行业销售收入为335.3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41%。行业总资产报酬率9.84%,资本保值增值率为98.14%,较上年有所降低,说明训练健身器材行业同样存在产能剩余,规模效益下降的问题。个人运动防护用品行业销售收入为133.03亿元,同比增长2.55%。2015年行业产销率为100.71,反应了行业产销衔接较好。户外用品市场行业销售收入为200.80亿元,较上年增长11.25%,2015年保持持续增长,但增速略有减缓。出货总额为123.1亿元,较2014年增长12.22%。随着基数的增加和国内经济环境的影响,增长率自2011年开始下滑。
“互联网+体育用品”已从宏观战略方向,逐步成为转型升级的具体行动。在渠道层面,体育用品电商渠道占比持续提升;产品设计研发方面,移动互联网、云存储、运动人群大数据等科技正在推动体育用品进入全新阶段;可以预期,互联网基因的快速融合能力将会成为决定体育用品企业发展高度的又一个关键“木板”。李桦称,中国体育用品行业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伴随体育产业众多利好因素的汇聚,新黄金十年将会有更好的绽放。
【迎接“新国货”时代 ——2016中国体育用品业高峰论坛年度峰会侧记】
文/ 罗依琳
4月21日,以“大时代 新格局”为主题的2016年中国体育用品业高峰论坛在福建省福州市举办。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器材装备中心主任、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桦在高峰论坛上作了题为“抓紧消费升级时代机遇共创行业新格局”的发言,他表示:“供给侧改革与中国制造升级,推动体育用品进入‘新国货’阶段。国产品牌实现制造能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提升的过程,必将有机会深度参与国际竞争,以‘新国货’的身份赢得更加广阔的新市场。”
中国体育用品业进入“高速期”
伴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等体育产业驱动政策的发布与落实,体育消费快速升级,源自体育本体产业的强大内生增长动力为包括体育用品市场在内的体育产业各领域提供全新的发展空间。
李桦在会上发布了中国体育用品行业的若干重点指标数据。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体育用品行业增加值预计达到2800亿元,同比增长15.8%,连续两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趋势。占GDP的比重为0.41%,较2014年同期有大幅度的上升。2015年中国体育用品行业进出口总额为190.04亿美元,同比下降5.38%,实现贸易顺差170.97亿美元,下降4.26%。整体来说,我国体育用品行业增长态势明显,发展环境整体利好,但国民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需高度关注潜在风险。
从中国体育用品业各门类目前发展状况来看,运动鞋服行业2015年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累计实现运动鞋销售收入152.88亿元,同比增长15.35%,运动鞋销售收入156.1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8.47%。运动鞋服行业线上消费比例明显提升,达到了24%;线下消费中,品牌店销售占比超过80%;25岁至44岁的中青年成为消费主力群体,占比超过55%;舒适是消费者购买的重要驱动因素。
运动器材市场方面,2015年中国球类产品制造行业实现销售收入168.75亿元,同比下降3.21%。行业增速连续三年呈直线下降趋势,2015年行业产销率为96.95%,较上年有所下降,反映球类产品制造业产能稍有过剩。
训练健身器材行业销售收入为335.3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41%。行业总资产报酬率9.84%,资本保值增值率为98.14%,较上年有所降低,说明训练健身器材行业同样存在产能剩余,规模效益下降的问题。
个人运动防护用品行业销售收入为133.03亿元,同比增长2.55%。2015年行业产销率为100.71,反应了行业产销衔接较好。
户外用品市场行业销售收入为200.80亿元,较上年增长11.25%,2015年保持持续增长,但增速略有减缓。出货总额为123.1亿元,较2014年增长12.22%。随着基数的增加和国内经济环境的影响,增长率自2011年开始下滑。
李桦称,中国体育用品行业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伴随体育产业众多利好因素的汇聚,新黄金十年将会有更好的绽放。
中国体育用品业需要“新国货”
在跑鞋行业,全球有四大公认的明星品牌,分别是美国的索康尼、新百伦、布鲁克斯,以及日本的亚瑟士。呼唤中国体育用品业生产“新国货”,也就是培养中国“明星品牌”,制造中国“明星产品”。
会上,ISO/TC83主席迈克尔·豪斯分享了有关“德国制造”的演变过程。豪斯表示,很多年前,“德国制造”其实是一个非常负面的标签,当时一些欧洲国家认为德国产品质量不佳,贴上“德国制造”的标签是为了让人们避免购买德国产品。德国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成立了德国国家标准化协会,严格控制产品质量,使“德国制造”变成了一个成功的标准。
“中国制造”正处在“德国制造”早年曾经历过的阶段。很长时间以来,“中国制造”的标签让“中国货”在全球范围内广为人知,但不可否认的是,某些时候,国内制造业同质化现象严重、恶性价格竞争以及肆无忌惮的山寨抄袭,“中国货”常常被被打上了低价、劣质、山寨的标签,成为“次等产品”的代名词。“中国制造”亟需改变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
聚焦体育用品行业,豪斯在会上提出了制定并遵从行业标准是提升行业整体水平的重要途径。豪斯称:“标准是一个市场准入的要求,我们永远需要做得比标准更好一些。”在这一点上,制造业对品质的追求,和竞技体育对人类能力的追求是一样的,体育用品制造业对产品质量的追求同样遵循着“更快、更高、更强”的精神理念。
2016中国体育用品业高峰论坛年度峰会上提出推动中国体育用品进入“新国货”阶段,正是供给侧改革与中国制造升级在体育用品业的具体表现。近几年,体育消费持续升级,全民健身热潮的持续推动以及国民收入水平提升,运动用品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呈现爆发式增长,对产业满足需求的能力和产品品质提出更高的要求。生产“新国货”,也就是要求我国体育用品业生产更多高品质、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参与世界市场竞争。
“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的清晰,对于行业提出的新要求,不仅要继续保持在全球体育用品制造的领先地位,更要实现品牌打造,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全新突破。”李桦表示,“我们要向体育用品制造强国的升级。”
【未来五年中国健身行业会是什么样? ——中国健身产业论坛深度观察】
文/ 何睦
4月21日下午,2016中国体育用品业高峰论坛中国健身产业平行分论坛圆满落幕。来自健身产业领域的政界官员、商界精英、业界专家等在论坛上就行业发展趋势抒发观点并热烈讨论。其中,互联网+与大数据成为论坛中备受关注的行业热词。
未来五年全民健身会是什么样?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山之年。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作为推进健康中国行动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首次单独提及。那么未来五年,我国全民健身发展面临着怎样的形势与目标,又会呈现出怎样的变化呢?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司长刘国永在论坛上给出了答案。
刘国永表示,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全民健身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包括“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比例”、“全国各类体育场地数量”、“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在内的13项约束性指标中,指标大部分顺利完成。但即便如此,我国全民健身发展仍面临着“发展水平不平衡、公共服务体系尚需完善、参与的社会力量动员不足、体育社会组织有待发展壮大、公共财政的投入较低、健身氛围不平衡、信息化程度不高”等问题。
刘国永强调:“‘十三五’期间,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将是全民健身发展的工作主线。发挥全民健身的核心功能和价值、发挥全民健身的多元功能与价值是我们的总体任务。”
刘国永透露,未来五年国家体育总局将会大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丰富和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并多元共治,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参与。
“互联网+”引领健身产业发展升级
在政策红利和资本驱动下,我国健身产业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和广阔的增长空间。正如本届体博会高峰论坛主题“大时代新格局”所说那样,健身行业在互联网时代下迎来了爆发式增长。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器材装备中心副主任、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副主席叶春在论坛中直言,“互联网+”将继续引领健身产业发展的新升级,“互联网+健身”也将全面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健身模式。
随着消费市场升级转型,消费者对于体育用品的需求逐渐趋于饱和,体育服务成为未来体育消费市场的新增长点。面对价值五万亿的体育产业市场,基于互联网技术衍生的电商销售、O2O服务、智能硬件等产品将成为健身产业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
动域资本管理合伙人,虎扑(上海)文化传播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程航在论坛上表示,互联网健身市场刚刚进入兴起圈地阶段,还未进入红海厮杀与行业整合时期,未来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未来五年,“互联网+健身”的发展前景值得期待。
大数据让健身走向智能
在此次健身产业论坛中,对于大数据的搜集与运用同样成为与会嘉宾热议的话题。
京东商城服饰家居事业部、运动健身部总经理王学松便在论坛中分享了消费者在电商平台进行体育类目消费的数据。数据显示,2015年网络购物交易规模同比增长43.1%,达到39900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为13.5%。据预测,到2018年,网络购物交易规模将达到77850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0%。“流量红利时代已经结束。2018年,线上和线下购物将达到一个平衡点。”王学松说。而据京东公布的京东体育用户热搜词数据显示,跑步鞋、望远镜、休闲鞋、户外照明、跑步机、帐篷、自行车、运动护具、冲锋衣裤、骑行装备是2015年京东体育用户TOP10热搜词。电商平台京东公布的多项数据无疑对企业科学、合理地布局战略、建设产品线意义良多。
与此同时,随着可穿戴设备近年来的发展,用户运动健康数据的价值也被逐渐挖掘。华米科技副总裁杨帆表示,大数据可以让用户自身锻炼变得更有指导性。“截至2016年3月,小米手环销售量已经突破1850万,占据全球可穿戴设备24.6%的市场份额,全球排名第二。通过包括手环、体重秤等产品的监测,我们掌握了用户的运动、睡眠、心率、体重等一系列数据。”杨帆说,“智能设备搜集的海量用户数据改变了健身的传统模式。我们希望把这些数据共享给有能力的同仁,从而让用户更加科学地健身,更健康地生活。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可穿戴设备也将被应用在医疗卫生等领域。”
此次健身产业论坛还特邀美国体育和健身产业协会主席汤姆·科夫与与会嘉宾分享了北美健身器材趋势与数据。科夫坦言,2015年美国体育消费品市场增长速度远不及中国,增长率为2.0%,低于美国GDP2.4%的增速,但随着里约奥运会的到来,田径、游泳、篮球、体操等项目的产品将会迎来巨大的增长。“高尔夫和橄榄球项目作为里约奥运会新增项目,也会刺激该市场用品的发展。”他说,“数据显示,美国消费者在体育消费选择上正在发生变化,虽然跑步机仍是销售最多的产品,但瑜伽、普拉提等运动用品的增长是现象级的。此外,美国目前有5405万的健身俱乐部会员,而最为对比,在中国这一数字仅为388万。”
【2016中国体育场馆发展论坛:俯瞰新运营 点金大数据 论战新模式】
文/ 冯刚
2016中国体育场馆发展论坛于4月21日下午在福州召开。今年的论坛除继续关注体育场馆经营与开放外,还首次加入体育场馆新升级、“六普”数据独家解读以及细分行业调研数据公布等内容,用更广阔的视角,观察最细微的行业发展。
近几年来,在社会各界的持续性推动下,大型体育场馆的开放运营和群众体育设施建设得到高度关注,舆论对已建大型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报道屡见不鲜。随着国家政策对体育产业领域的逐步放宽,越来越多的大型体育场馆开始尝试将更多的场地面向社会开放。但其中所遭遇的种种问题也被逐一摆在大家眼前。
俯瞰:行业视角下的运营之路
中国体育场馆发展论坛连续三年为行业带来场馆运营解决方案,从设计、引资、赛事和全民健身等方面给出合理规划,引发行业热议,也吸引了越来越多民间资本投入其中。
而今年,行业论坛则是立足于产业高度,将每个场馆更加具象化、个体化,同时以“发展”为关键词,围绕主论坛“大时代、新格局”的主题,继续寻求体育产业发展黄金时期的大型体育场馆商业化运营之路。
当天的论坛上,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器材装备中心副主任王明晏,发布题为《联合各方力量,引领体育场馆新升级》的致辞,从全行业高度对体育场馆未来进行展望。他指出,过往几年在产业新政的推动之下,中国体育产业有了迅猛发展,将在新时期的国民经济中成为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随着平台内容及消费升级,体育场馆行业的未来前景非常值得期待。另一方面体育场馆的升级改造成为国内外体育产业的主流话题,包括移动互联网、运营空间改造等方向,将进一步提升体育场馆的运营能力,进一步强化城市综合体功能,在体育产业新阶段发挥更重要的引擎功能。
为此,他希望,中国体育场馆发展论坛能够继续为场馆行业发展带来新观点、新实践、新成果,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贡献新力量。
而作为国内知名场馆和赛事运营机构,体育之窗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高宏则从另一个角度佐证了体育产业发展大潮下火爆的场馆运营市场。火爆球市、智慧场馆、政策重视,体育之窗旗下的iRENA第一现场赛事、演出观众加第二现场互动人数总数达到44万人以上,iRENA品牌旗下商业业态消费人数 540万人次以上,体育之窗自媒体粉丝数达382多万人。体育市场火爆程度可见一斑。
实际上,根据体育之窗的统计,CSL中超赛事每年观众人数达1700,000人次,中国之队赛事在全国拥有观众400,000人次,而这一切都是基于体育场馆而存在的国内顶级赛事。《整合优势资源,打造场馆全业态模式》,这一演讲主题是高宏为行业带来的课题,也是他带给场馆业主的一剂强心针。
点睛:体育场馆的大数据和小行业
今年的中国体育场馆发展论坛和往年不同,精细化的大数据解读成为全新亮点,更加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数据并不一味追求高大全,而是立足于体育产业视角的同时,对细分行业进行了精准调研,将一个新兴的体育场馆营造行业展现在公众面前。
2014年年底,由国家体育总局正式对外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将我国现有体育场馆组成和现状,通过大数据进行了全景呈现。中国体育场馆协会秘书长冯金虎就围绕此次普查数据,为到场嘉宾带来倍受行业瞩目的《体育场馆“六普”数据再解读》,通过深度分析,寻找数据中呈现的体育场馆短板,同时扩大现有优势,让行业从业者更加了解行业现状,明确自身定位和发展方向。
同时,他预测,未来将快速发展的场地类型为足球类场地、冰雪场地和户外运动场地。体育场地今后10年将保持快速增长,中小型体育场多功能场馆和各类户外休闲场地迎来发展的黄金期;群众身边的场地设施将会增多,未来5年国家将逐步建成县区、街道乡镇、社区村三级群众健身场地设施网络;足球场地作为重要民生工程和中国足球振兴的基础性工程,每万人将拥有0.5-0.7块足球场地;未来5-10年,冰雪场地设施无论数量和质量都将获得快速发展;户外休闲场地:登山步道、营地(如汽车露营、飞行营地)、船艇码头等将会增加。
而同在论坛现场公布的《中国体育气膜行业白皮书》则将一个细分行业的发展轨迹展现给了到场听众。2006年至今,经过近十年发展的中国气膜行业从无到有,并再度细分为体育气膜建筑行业。这种特殊的建筑形式逐渐出现在公众眼前并得到广为熟知。
但由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发布的数据却告诉我们,中国体育气膜建筑的发展依然有着很大空间,同时受到多方面的客观因素制约。
报告指出,目前国内体育领域气膜市场呈现两极化增长态势,项目分布较为集中,企业市场占有率两极化严重,行业集中度较高,行业竞争度较低,行业需求不稳定。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来自消费者对气膜建筑的认知与市场需求不足,产品标准化执行力度不够等种种制约因素,导致行业不断在曲折中摸索前进。为此,报告还对行业未来发展提出了科学化建议和应对策略。
论战:从规划到政策的新模式研读
如何保证商业化运营中的体育场馆适应常年增加的体育爱好者数量?城市规划和体育场馆之间是否具备协调发展模式?屡屡出台的国家政策对体育场馆开放有着哪些重要影响?这些问题有老生常谈,但也有刚刚摆上台面的新问题。
刚刚进行过题为《基于场馆商业化运营的整体规划设计》演讲的北京诺萨迪(美国)建筑师事务所执行董事,总建筑师王光新马上参与到了焦点对话环节。在演讲中,他基于商业化运营要素的考虑,针对体育场馆在城市规划中的布局设计和场馆集群、周边设施合理化分布的要求,通过公司成功改造的赛事案例,为听众提供了场馆运营超前设计的工作理念,将场馆每一处商业价值发挥到极限。
焦点对话环节中,他和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体育建筑研究中心主任陈晓民、华熙国际文化体育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国今娇一起,围绕“融合城市综合体,打造体育场馆发展新模式”这一主题展开讨论,通过场馆设计专家,国内知名赛事运营集团和场馆整体规划知名建筑师之间的讨论,围绕城市体育综合体如何从设计之初就做到“1+1>2”的效果,同时因地制宜,发展具有本土特色的体育综合建设理念,而不是单纯地复制成功案例,在未来体育场馆设计过程中,提前考虑运营要素。
另一场焦点对话则吸引了更多赛事运营方的关注。华中师范大学体育系副主任,武汉市洪山区文化体育局副局长陈元欣,北京市东城区体育局副局长马力,无锡市博威体育产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旬春共同“聚焦体育场馆政策核心问题”。政策执行者和体育产业投资成功人士之间围绕我国现有体育场馆政策进行了交流,希望更多政策是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
繁华仍需风物美,最后一场焦点对话带来了国内顶级场馆及赛事运营企业代表。“激发场馆运营活力,探索发展新模式”,体育之窗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高宏,佳兆业文化集团总裁舒立,广州珠江体育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济宁珠江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朝辉共同对国内场馆委托方式进行了解析,通过自身与政府间的合作案例,为参会人员描绘出相关扶持政策落地之后,这座现有“金矿”对体育产业的积极影响。
【体博会瞩目细分行业,首发气膜行业白皮书】
文/ 冯刚
4月21日,在福州召开的“中国体育用品业高峰论坛分论坛-2016中国体育场馆发展论坛”上,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正式面向全行业发布《中国体育气膜行业白皮书》,作为行业协会委托第三方机构权威调研、权威发布的、国内首份体育建筑细分行业白皮书,其内容得到业内多方关注。
白皮书指出,中国气膜行业正在经历市场缓慢成熟阶段,经过多年发展,这种特殊的建筑形式得到各行业的接受和认可。自2006年我国首座气膜建筑建成以来,气膜场地的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2011年以后更是迎来了集中爆发期。
由于气膜建筑本身所具有的造价低廉、建设周期短、节能环保等特点,同时能够高效防治建筑物内PM2.5含量等问题。这种全新的建筑形式受到体育建筑行业关注,并得到了尝试性应用,因而得到了长足而迅猛的发展。
截至2015年,国内现有气膜建筑的四个应用领域中,体育是目前应用最多的领域,项目数量为133个,占62%;商业娱乐的项目数量次之,为40个,占比19%;工业环保项目数量为39个,占18%;物流领域项目数量最少为3个,占1%。而其在中国不同纬度和气候状况下的应用案例,也使得建筑安全性得到了极具参考价值的实地考验。
此外,近几年来严重的空气质量问题给热衷于户外运动的人带来了困扰。这也是具有运维费用低、不受土地限制、环保防霾等特点的新型气膜体育场馆得以迅速发展重要原因之一。
报告称,2011年以来,越来越多的气膜体育馆投入使用,全国每年新建气膜体育场馆数量在20个以上,预计这个数字仍将保持稳定增长势头。截至2015年年底,国内体育领域气膜建筑面积达到336,778平方米,约合40个国际足联比赛标准足球场,占到气膜项目总面积的38%。但相较国内现有传统形式的体育场馆面积,体育领域气膜场地总量占比依然相对较少,同时行业需求也不不是很稳定。
根据详细数据来看,国内体育领域气膜市场项目分布较为集中,北京、华北两个区域的项目数量较多,总数量为95个,占整体项目数量的69%。其中,北京地区项目数量最多为73个,华北地区次之为22个,占比分别为53%、16%。同时,企业市场占有率两极化严重,行业集中度较高,行业竞争度较低,行业中排名靠前的四家厂商在体育领域项目占到总体份额的93%。其中,北京约顿气膜市场份额最高,占总体的44%。2015年约顿气膜成功登陆国内“新三板”资本市场——这个行业正在通过资本的力量,使其不断发展壮大。
报告还指出,目前国内体育领域气膜市场消费者对气膜建筑的认知与市场需求普遍不足。
2015年,约顿气膜取得的发明专利“一种气膜建筑控制系统”(专利号:ZL 2011 1 0237683.9),是中国第一个气膜核心技术发明专利,国内气膜行业的优秀厂商已经真正掌握了气膜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不过,产品标准化执行力度不够等缺陷以及种种制约中国体育领域气膜建筑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导致行业在曲折中摸索前进。为此,报告还对行业未来发展提出了科学化建议和应对策略。
本次发布的《中国体育气膜行业白皮书》由北京赛诺市场研究有限责任公司作为第三方独立调研机构,负责数据收集汇总工作。报告内容涵盖了整个气膜行业,其中结合国家政策导向和全民健身发展势头,重点关注气膜建筑在体育行业的应用现状。该调研报告的发布意味着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针对体育细分行业的大数据收集活动正在持续开展。
赛诺数据高级市场分析师姜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本次调研过程中,赛诺数据通过借阅相关文献、收集行业协会及当地体育局数据、针对行业企业进行深度访谈等形式进行数据收集,实地走访国内十余座城市,现场考察30多个体育气膜现场,多维度保障数据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体博会场馆负责人郭超指出,《中国体育气膜行业白皮书》的发布,表达了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对体育气膜等创新型行业的关注。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作为国内最大的综合性专业体育用品展示平台,一向重视创新产业的发展,同时对创新型企业大力关注和扶持。“未来,我们将继续关注更多体育场馆营建行业的细分产业,为更多具有高科研含量、强竞争能力的创新型产品展现在公众面前创造便利条件,帮助更多企业塑造自身品牌,鼓励行业创新发展。”郭超说道。
Copyright © 2013-2023 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 版权所有 ( 京ICP备050835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