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协会新闻 > 协会新闻 >

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背景分析

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时间:2015-10-30点击:

  十八大报告强调,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体育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根据国内外形势,同样面临着转变发展方式的问题。

  背景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然会对体育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产生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发展理念、发展动力和发展目的三个方面。

  首先是发展理念的转变。对体育产业而言,从传统发展观向科学发展观转变,就要正确处理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关系。

  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是相互关联的两个范畴,其共同点是都以体育为内容,但是在性质、发展目标、发展方式等方面有所不同。 从二者的性质来看,体育事业属于公益性的,而体育产业属于经营性的。

  体育事业——满足和保证民众基本体育需求和体育权益——公益性

  体育产业——满足城乡居民个性化的体育需求——经营性

  城乡居民的体育消费需求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基本体育需求,一部分是具有个性化的体育需求。因此,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发展目标也应该围绕着这两方面展开。发展体育事业是为了满足和保证民众的基本体育需求和基本体育权益,为他们提供免费的、或者是低于成本价的、或者是收费很低的体育产品和服务;不断提高公共体育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发展体育产业主要是为了满足城乡居民个性化的体育需求。政府主管部门在体育产业发展中的职责是为各类体育市场创造良好的政策、法律法规以及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从二者的发展方式来看,体育事业的发展主要依靠政府和社会的力量,而体育产业的发展则应该在政府主管部门的宏观调控下,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发挥作用。

  其次是发展动力的转变。对体育产业而言,要实现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体育用品业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就要在继续发挥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产品的创新,为此要提高产品质量、进行合理的产品市场定位、不断提升产品的影响力,拓宽产品营销渠道;对于体育场馆业来说,创新驱动主要表现为现有场馆经营模式的创新,最终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使体育场馆为民所用;对于体育服务业(如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健身休闲业、体育经纪业等等)来说,创新驱动一方面表现为提高服务质量,另一方面表现为制度创新,如降低体育服务业的进入壁垒,培育更多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

  再次是发展目的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目的是要实现由物质财富向人的全面发展转变。

  同样,体育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不仅要在拉动国内消费需求,提高居民消费率,在满足不同群体体育锻炼的需求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而且要有利于提高全体劳动者的身体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体育产业的发展在讲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要注重社会效益。

  背景二: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及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30多年来,中国经济始终保持了快速发展。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7%,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9%的增速。目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500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我国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000~3000美元时,服务消费比重和服务业的比重会发生明显上升。

  我国最终消费率一直处于低位,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落后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这表明扩大居民消费还有着巨大的上升空间。而与此同时,中国居民的消费支出一直保持增长。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1985~2010年,食品作为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中比例最大的一个板块,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在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中,下降幅度由大到小分别是食品、衣着、杂项商品与服务、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增长幅度由大到小分别是交通通信、居住、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在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中,下降幅度由大到小则分别是食品、衣着;增长幅度由大到小分别是交通通信、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杂项商品与服务、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体育消费包含在“教育文化娱乐服务”中,我们可以推断出体育消费的总量会随着人们购买力的提升而提升,体育消费结构的层次性特征也会越加明显。

  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具有很强的关联性。体育消费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体育消费需求的多层次性不仅为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也促使我国体育产业结构做出相应的调整。

  据国家体育总局2006~2008年全国体育及相关产业统计公报资料显示,在2007年我国体育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中,体育用品和服装鞋帽制造以及体育场馆建筑占比高达约74%,这种结构是不合理的,一是不符合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二是不适应未来我国第三产业(服务业)快速发展的趋势,三是不利于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可见,今后体育消费规模和结构的变化以及体育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求政府主管部门加快体育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背景三:加快城市化(城镇化)建设

  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化也进入加速期。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基本上在75%~80%,甚至更高,而我国的城市化率很低。按照城镇户籍人口统计,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只有35%左右,不仅低于发达国家80%的平均水平,而且低于一些与我国发展阶段相近的国家60%左右的平均水平,甚至低于世界52%的平均水平。据联合国发布的世界城市化展望报告预计,到203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提高到65~70左右。另外,我国每年从农村转移到城镇的人口有1000多万,相当于欧洲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总量。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城镇人口还将增加3亿左右,相当于美国的人口总量。可见,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是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

  城镇人口和企事业单位集中,因此城镇具有重要的载体功能。人口集中要求城镇提供居住以及各类消费活动(包括文化体育娱乐活动);企业集中要求城市提供生产、交换、贸易、金融、信息等条件。这种载体功能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体育产业可以从城市整体环境(如基础设施、人才、资金、信息、消费群体等等)中受益。未来加快城镇化建设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提高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使城镇的载体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提高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不仅包括提高城镇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而且包括提高城镇的公共服务的承载能力,如学校、医院、文化体育方面的公共服务。这就要求政府主管部门转变职能,一方面加大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建设,解决以往“缺位”的问题,另一方面要转变体育产业发展方式,让市场机制在体育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解决以往“越位”或“错位”的问题。

Copyright © 2013-2023 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 版权所有 ( 京ICP备050835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