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广东同行 | 2025年,广东省体育产业总规模将超9000亿元
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时间:2019-11-22点击:
1月19日,“中国体育用品产业发展座谈会暨2020体博会推介会(广州站)”在广东广州顺利举行,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领导、广东省和广州市相关政府与机构代表,及百余展商齐聚一堂。广东省体育设施制造商协会副会长兼常务理事、广东高捷体育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谈月琴在会上介绍并分享了广东省体育产业发展现状与政策规划,以及多年来体博会为广东省体育用品企业融合转型升级带来的促进作用。
广东省是全国体育设施制造业大省,汇聚着众多优质且实力雄厚的体育设施制造业生产企业。广东省希望可以与体博会这个平台,一同团结省内优秀企业,巩固和扩大体育设施制造业强省的优势,积极推动广东省体育设施产业的健康发展。 (文尾还有更多精彩内容哦!)
广东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
将超9000亿元
广东省体育设施制造商协会副会长兼常务理事、广东高捷体育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谈月琴介绍广东省体育产业现状与规划
谈月琴表示,当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体育工作,并提出“大力发展全民健身,建设体育强国”的目标。今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发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9〕43号文中明确提出,要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海南等区域为重点发展体育产业,培育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体育城市。可以说,体育产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
2014年,国发(2014)46号文出台后,广东体育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15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粤府[2015]76号)的出台,更是让广东的体育产业规模持续壮大。据统计,2017年底,广东省人均总产值已经超过12000美元,预计体育消费会出现爆发式增长。
广东省政府明确提出,到2025年,广东省基本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门类齐全的体育产业体系,体育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市场机遇不断完善。
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到2025年,广东省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900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将达到2%左右,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广东省体育产业规模保持稳定增长。据广东省体育局统计,广东省体育产业规模由2015年的3208.45亿元增加至2017年的3998.03亿元,2017年体育产业规模同比增速为11.99%;体育产业增加值由2015年的999.7亿元增加至2017年的1321.86亿元,2017年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当年全省GDP比重达到1.47%。
从体育产业结构来看,广东省体育产业结构持续调整,体育制造业与体育服务业产值占比持续上升,其中,体育制造业产值占比由2015年的49.91%增加至2017年的68.45%,体育服务业产值占比由2015年的26.31%增加至2017年的31.02%,体育场地设施产值占比出现大幅下降,其由2015年的23.78%下降至2017年的0.53%。整体来看,广东省体育产业主要以体育制造业为主。
广东正大力推进
全民健身与场馆设施建设
据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结果显示,广东省共有体育场地约14.7万个,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13.78个,高于全国水平(12.45个);人均体育场面积达2.01平方米,高于全国人均水平;全省体育场地数量和场地面积分别占全国的8.66%和10.76%,场地数量和面积均位列全国第一。
当下,我国的足球场地设施不足问题凸显。广东将加强足球场地建设,先行先试。目前,广东省已制定以下三项措施,大力推进全省足球场地设施的建设:
一是制定了全省足球场地空间布局总体规划。规划要求至2020年,全省要改造约3000块足球场,新建2200块足球场,实现足球场地总量8577块,规划人均拥有场地数量达到0.72块/万人(国家要求是0.5)。其中,国家级足球训练基地6个,省级足球训练基地5个,专业足球场5座,城市足球公园52个,3个足球特色小镇。
二是出台了《关于支持足球场地设施规划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从建设用地供给、规划选址条件、规划技术指标、资金扶持渠道、税费减免优惠、公共管理服务等方面给予了政策支持和保障。
三是制定了《广东省足球场地设施建设技术指引》。该指引规范了广东省足球场地设施建设的技术规范标准,对场地材料选型和配套设施设备等相关要求。
此外,广东省高度重视全民健身工作,已把全民健身设施建设纳入十项民生工程。目前,广东已建成1.57万公里健身绿道,2025个社区体育公园。
同时,由于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珠三角和粤东西北地区的体育场馆设施建设水平有较大的差距。整个广东,约70%的体育场馆在珠三角地区,其它地区仅占30%左右。
当前,广东省重点扶持粤东西北欠发达地区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大力补足短板,计划于2020年前后完成市、县区两级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实现地市级“一场、两馆,一中心”和县区级“一场、一馆、一池和一广场”的全面达标,实现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