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下午,由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体育金融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全民健身器材专业委员会协办,以“新洞察 新趋势 新机遇”为主题的“2021城市体育空间论坛暨体育公园专题分享会”在上海虹桥绿地铂瑞酒店召开,为第二天将盛大开幕的 2021(第39届)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揭开了序幕——作为本届展会最受关注的细分品类之一,政府官员、体育公园建设与营造行业的从业者、学者专家及主流媒体齐聚本次分享会,聚焦全民健身体育公园的规划、建设、运营等热点问题,梳理体育公园行业发展历程和经验,找寻行业发展新机遇与新势能,探究行业目前及未来发展将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1
行业迎来历史性机遇
如果说发布了“46号文件”,并使体育公园因此作为全民健身的新载体进入到各地公共设施建设规划范围的2014年是我国体育公园发展的元年,那么2020年《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 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的发布则标志着行业发展进入了新纪元——“36号文件”明确要求,“十四五”期间,在全国新建或改扩建1000个左右体育公园,打造全民健身新载体。
就在观望者尚在思量这一红利政策如何落地时,顶层设计者又适时地给出了答案。4月2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体育总局联合印发了《“十四五”时期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实施方案》,不仅将1000个的数字进一步细化为单个体育公园面积在10万平米以上的规模,更提出中央预算内投资重点支持体育公园、全民健身中心、公共体育场中标准田径跑道和标准足球场地、社会足球场、健身步道、户外运动公共服务设施等六大建设任务,并提出了相关标准和具体要求。体育公园排在第一位,其在全民健身工作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
本次分享会上,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邱汝首先发表了致辞。邱汝表示构建包括体育公园在内的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设施,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提升国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对于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她指出,“科学布局、突出重点、因地制宜、经济实用”地推进体育公园等全民健身设施工程建设,形成供给丰富、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将是“十四五”期间群体工作的重心之一。
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罗杰在随后的官方致辞中同样表达了对体育公园行业的看好。罗杰指出,兼具了健身锻炼、休闲娱乐与生态环境改善等功能的体育公园是改善城市空间利用率、加强城市资源的有效利用,发挥对周边地区带动和效益集聚作用,推动市民生活质量改善的有力法宝,而恰逢其时的“36号文件”及《实施方案》又将体育公园行业的发展带到了崭新的时代背景下,历史性发展机遇正在来临。
2
首发《报告》 洞察行业“趋势密码”
面对新时代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和历史性机遇引领的新趋势,行业该拿出怎样的姿态予以应对?
作为体育用品行业思想的引领者,2021年,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牵头组织,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全民健身器材专业委员会与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体育金融研究中心合作,开展了全国体育公园专题调研,并形成了《2021体育公园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本次分享会,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全民健身器材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澳瑞特体育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郝虎山向行业首发了该份《报告》。
《报告》显示,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体育公园发展正经历由“量变到质变”发展的转型发展之路。2003年,我国公园中配置的各类体育场地设施共计5712个,仅占全国各类体育场地总数的0.7%;十年后的2013年,在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后,该数据上涨至21013个,占2013年全国各类体育场地总数的1.3%——体育公园的量变并不明显,更不用说“质变”。
然而,自46号文件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体育公园作为群众体育的新载体,开始被纳入各省市的城市公共设施建设规划之中,各级政府也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体育彩票公益金和地方财政性资金,逐步加大了对体育公园建设的支持力度。此后,经过五年多的发展,截至目前,部分省市已经取得显著的阶段性成果。其中,广东、江苏和重庆等地着力发展社区体育公园,三地共建成社区型体育公园近3500个。更重要的是,各地体育公园更加注重质的提升,体育公园建设呈现出区域化集中发展的新态势。
据了解,在《报告》编制过程中,编写组不但走访调研了北京、江苏等省份,与当地体育部门和相关企业座谈交流,同时还系统梳理了国内全民健身类体育公园的历史、现状及特点,并借鉴了国外体育公园的建设经验,对具有代表性的美国和日本的部分体育公园案例,进行了研究和介绍。
这份“后疫情时代”基于全民健身及运动场地设施这一细分行业的首份行业调查报告,不仅将洞察行业未来五年的机遇“趋势密码”,更为各地政府和从业企业在确定战略方向、制定发展规划时提供有价值的“情报”和决策依据,引领全民健身设施行业的未来发展走向。
3
凝聚国内外智慧 引领行业思考
针对行业普遍存疑的“建什么、怎么建、怎么管”等问题,本次分享会特地邀请了来自江苏、青岛、合肥和武汉等地的体育官员和企业代表分享建设和运营经验。
作为我国体育公园建设与运营的领头羊省份,江苏省体育局群体处副处长柳昌贵以《加快体育公园建设 促进江苏体育高质量发展》为题,同与会嘉宾分享了江苏省体育公园的发展现状与成就,总结了发展经验与建议。据柳昌贵介绍,江苏省通过注重顶层设计,出台5级体育公园建设标准,优化公园布局、强化部门合作、落实工作责任,完善管护机制、提高设施使用率等措施,有效解决了群众“健身去哪儿”的难题,目前全省已建成覆盖城乡的各类体育公园1300多个,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15平方米,远超国家2025年目标,群众公共体育服务满意度达90.86%,国民体质合格率达92.1%。柳昌贵表示,下一阶段,江苏省将进一步加大体育公园建设力度,推动全省建成1000个有一定规模、功能服务相对齐全的体育公园,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健身场所和服务,为健康江苏建设增添新的动力。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体育金融研究中心研究专员刘芯则以日本和美国体育公园为例,介绍了国外体育公园建设方法、思路与后期运营状况。刘芯指出,国内体育公园在后期运营过程中应因地制宜,结合各地不同实际情况,在独立运营、合作运营和委托运营等方式中选择适合自己的运营方式以实现落地。
青岛英派斯、舒华体育、武汉昊康等企业还就坐落在我国不同城市的三座体育公园同与会嘉宾分享了成功建设与运营的经验,为“十四五”期间我国体育公园的规划、建设提出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