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协会新闻 > 协会新闻 >

聚焦2022全国两会,倾听体育“好声音”

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时间:2022-03-22点击:

        2022年,无疑是属于中国的体育大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在“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同时,全面掀起了国民运动热潮;此外,成都大运会、杭州亚运会等体育盛会的临近,也烘托着我国体育热度直线攀升。
 
        作为人民健康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再次成为今年两会热点话题之一。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指出:“用好北京冬奥遗产,建设群众身边的体育场地设施,促进全民健身蔚然成风。”与此同时,多达17个团组讨论谈及体育,并就利用好北京冬奥会遗产,发展冰雪产业,提升体育装备制造水平,加大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投入,更好促进体教融合和体医融合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意见、建议。
 
        在两会吹响体育最强音的背后,不乏有价值的见解,值得每一名体育产业从业者深思、体会。对此,联合会基于2022年两会体育相关热点话题,围绕冰雪产业、全民健身和场地设施、体教融合、体育数字化四个维度进行盘点,一起展望行业未来。
 
        抓住“后冬奥时代”机遇,
        推动冰雪从“热度”走向“深度”
 
        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将我国群众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带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22年1月公布的《“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统计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已实现“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全国冰雪运动参与人数达到3.46亿人,居民参与率达到24.56%,有92.64%的大众通过个人自发的方式参与到冰雪运动之中。
 
        进入“后冬奥时代”,中国冰雪运动仍面临着“冰雪运动发展规划和长期战略实施是否高效有力”、“冰雪运动在学校、社区等场所的扶持政策能否延续”、“全球冰雪运动资源与中国冰雪运动市场需求能否高效对接”等多重不确定因素。如何延长冬奥热度,让冰雪运动、冰雪产业继续“燃”下去,成为了本次两会上的重要议题之一。
 
 
        作为北京冬奥会官方赞助商,安踏集团董事局主席丁世忠提到,促进中国冰雪产业进一步发展,要确保支持冰雪运动和冰雪产业发展的政策延续性;他建议,针对我国冰雪产业在新科技研发、技术水平提升、制造能力升级等方向,应制定专项发展规划,加强自主品牌建设和品牌培育,支持冰雪运动装备产业集群发展,并注重在全球化过程中长期积累,打造能代表新国货品质和精神的品牌,实现“品牌走出去”和“文化走出去”。
 
        近年来,我国冰雪制造业接连取得了“零的突破”。我国首台国产雪蜡车研发生产企业之一——山东泰山体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卞志良提议,国家体育、科技等相关部门,应出台专项财税和金融政策,大力支持国产冰雪装备制造企业发展,实现冰雪装备制造国产化,打断国外企业的垄断。
 
        总的来看,自北京成功申办冬奥以来,以冰雪装备为代表的体育制造业乘势而起,实现了由“完全进口”向“自主研发”的蜕变,随着国产“雪蜡车”、“造雪机”等“中国智造”在冬奥舞台上大放异彩,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信赖国产冰雪装备,对于中国体育制造业而言无疑是利好消息。另一方面,体育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体育消费者的参与和投入,如何推动冰雪参与者的良性增长,同样值得思考。
 
        全国政协委员麦康森提出,从2023年开始,将每年2月设为全民冰雪运动月,由国家体育总局牵头组织并确定每年的活动主题,激发社会参与热情,增强冰雪运动的群众普及程度,写好后冬奥时代的冰雪运动文章。
 
        全国政协委员、我国冬奥会首金获得者杨扬建议,确保现有青少年冰雪运动相关政策的延续性和长期性,出台持续推动的新政策;探索包括学校、家长、俱乐部等多方投入参与的可持续校园冰雪社团建设模式,持续推动打造冰雪运动特色校。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所所长谢敏豪提出,相关部门要用好北京冬奥会遗产,促进全民健身蔚然成风,让热起来的冰雪运动热度不减、关注度不降。他建议,在有条件的地区为大中小学生开设冰雪项目体育课,开放冰场、雪场,加强冰雪运动教练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加快提高冰雪运动推广软实力。
 
        不可否认的是,冬奥会后群众对于冰雪运动的关注度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因此,行业、企业应充分利用好冬奥遗产,积极带动大众提升对冰雪运动的认知,延续全民冰雪的良好运动氛围,从而进一步拉高中国冰雪运动的水平,有效推动大众冰雪运动的可持续发展。
 
        推动体育场地设施建设,
        开启全民健身新篇章
 
        2021年,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为促进全民健身更高水平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健身和健康需求奠下基调。后续北京、四川、深圳等多个省市及时跟进,推出了更为具体的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当“十四五”走入第二个年头,对于全民健身和体育中心场馆建设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全国政协委员、山东泰山体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卞志良建议,要加快体育公园的数字化建设,大力推动人工智能、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和5G技术在体育工作中的应用;结合体教、体医、体旅融合,把智慧体育全面融入体育场馆建设,融入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
 
        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袁直表示,随着全民健身事业不断推进,体育场地不足这一瓶颈问题更加凸显。他建议,成立由教育部门牵头,体育局、卫健委等部门共同参与的校园体育场馆对外开放领导小组,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共同推进校园场馆对外开放工作。
 
        对于冬奥后各类体育场馆的赛后利用问题,全国政协委员、荆楚理工学院副院长杨希雄建议,拓展场馆功能,引入商业、餐饮、休闲、办公等多元业态,规划建设城市体育综合体,提升体育场馆自身“造血”能力,实现场馆赛后的良性运营。
 
        全国人大代表、百斯特董事长王强众建议,在城市绿地和建筑相关领域推广使用人造草坪。他表示,对比天然草坪,人造草坪具有常绿性、耐用性、抗老化性、维护成本低、节约水资源等优势,特别是能够解决缺水地区、全球寒热地区使用草地的难题。
 
        当前,我国城乡全民健身设施已有明显改善。接下来,我国还将进一步加快场地设施建设与结构优化,有效强化供给,持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对此,在相关部门做好体育场馆开放利用工作、保障居民健身设施用地科学规划外,体育制造业应坚持产品品质,提升创新能力,打造更为贴近老百姓健身的器材和智能化器材,在政策红利中抓住发展机遇。
 
        深化“体教融合”,
        让体育回归教育本质
 
        近两年,“教育”特别是“体育教育”,已然成为了两会期间最热的话题之一。
 
        2020年,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对于推动体教融合工作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全国各省市接连出台相关中考体育政策,体育在校园教育中的地位急剧上升。然而,体育中考分值的提升,也催生了不少校外培训机构以提升体育成绩为名进行营销,导致素质类学科应试化现象出现,这背离体育教育的初衷,不利于培养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和技能。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委员胡卫提交了多份教育类提案,他在其中一份提案中建议,深化评价方式改革,防止艺体类学科 “应试化”。他建议,应对提高体育分值、美育学科纳入中考进行科学论证,督促学校开齐、开足、开好艺体课程。同时,要加强对校外艺体类培训机构的监管。
 
        安踏集团董事局主席丁世忠建议,建立一体化体育教程体系、基于“双减”的体育课后服务资源体系和学生运动能力国家标准体系等多种体系;按照不同运动项目的特点,结合学生发展规律,从学、练、赛、评一体化的角度,针对性地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安排运动项目。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冬奥组委体育部副部长王艳霞建议,教育和体育主管部门密切合作,共同建立覆盖项目广、晋级体系贯通的学校体育赛事体系,为广大青少年提供展示体育竞技水平的舞台。
 
        全国人大代表、奥运冠军张常宁建议将体育纳入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省统考。她表示,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要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方案,增强科学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引导学生从“心底里接受” 从教室走到运动场,从“心底里喜欢”参与体育活动,从“心底里愿意”掌握一两项运动技能。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跆拳道协会和空手道协会主席管健民表示,中小学校作为体育教育的主阵地,应充分把握好“双减”政策机遇,将学校体育改革与“双减”政策相结合,切实提高课后体育教学服务能力。
 
        近年来,体育在各级考试中所占比例已逐步提升,部分地区甚至已与主科持平。在此背景下,学校体育设施建设、校外培训机构体育硬件需求将进一步扩大。面对广阔的市场空间,体育企业应打好基础、立足长远,形成体育消费的提档升级,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聚焦体育数字化,
        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是将全民健身国家战略落实落细的关键时期。作为实现全民健身服务精准化、便捷化,推进全民健身资源整合、共享的重要途径,体育数字化、智慧化已成为了体育产业增长的关键动力。
 
 
        全国人大代表、保定市副市长杨伟坤表示,希望拓宽“体育+”和“+体育”路径,大力支持鼓励体育融合旅游、养老、文化、科技、教育等产业来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并大力推广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开辟体育产业发展新路径。
 
        全国政协委员、台盟中央常委骆沙鸣表示,多元化、多样化、多层次的新型体育消费新格局正在形成,也是体育消费市场、产品、服务的商机。他建议,加快“互联网+体育”建设,拓展体育产品网络消费领域,推进智能体育与产业数字化发展,加快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以引导体育消费由物质型向服务型转变。
 
        全国政协委员赵瑜建议,加强对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政策和金融支持,结合专业运动场景特点、加强科学智能健身规划、提升体育消费体验便捷化等“体育+互联网”建设,鼓励体育企业建设数字化运动生活服务平台,打通线上线下高度融合,让运动成为健康生活方式,从而逐步实现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自疫情爆发以来,国内体育产业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在这样的情况下,与以往任何发展阶段相比,新兴数字技术对行业格局产生的影响都更为深刻。面向未来,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应积极拥抱数字化、智慧化转型升级,不断提升产品质量与服务升级,从而使企业效率提高的同时降低成本,实现体育产业规模的扩大与结构优化。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开局之年,站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显现成效的一年,体育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由高增长阶段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此时,两会上的体育“好声音”无疑给整个行业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面向国内广阔的市场空间,体育企业应当及时调整战略和方向,拥抱变化,顺应时代,共同开创体育产业的美好未来!

Copyright © 2013-2023 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 版权所有 ( 京ICP备050835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