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7月17日的中国体育报头版报眼位置,报道了1996(第4届)南昌体博会组委会成立的消息
自20世纪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生机勃勃,体育用品业也日益壮大。这样的发展趋势,突出地反映在了中国体育用品博览会(2001年之前名称中不带“国际”二字)的规模和形象,以及参展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
尤其是经过了1993-1995年前三届的办展经验积累和行业资源沉淀,中国体育用品博览会以其发展壮大和辐射全国的平台效应,使中国体育用品行业拥有了一批自己的品牌。
当1995(第3届)天津体博会结束后不久,主办方很快就对前三届中国体育用品博览会的工作得失和长板短板做了一次系统化的总结,并迅速成立了第4届中国体育用品博览会的筹备领导小组——筹办工作的前置,不仅因为即将到来的1996年是奥运大年,也是中国体育用品业、中国体育用品博览会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
果不其然。1996年(第4届)中国体育用品博览会正是在竞技体育、全民健身、体育产业三重任务交织的时代背景下举办的。
中南区域地缘枢纽,奠定南昌办展优势
1996年,展会主办方对于选择哪座城市作为第4届中国体育用品博览会的举办地,较前三届更为理性和审慎。
不过在公布举办地“花落谁家”之前,中国体育用品博览会还通过“内修政理”,厘清了展会的主办方的“产权问题”:1993年至1995年前三届展会,是由原国家体委、中国轻工总会、中国纺织总会、国内贸易四部委共同主办;1996年至2000年这五届展会,由四部委联合主办改为国家体委(1998年后国家体育总局)、当地省政府、中国体育用品联合会(2009年后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三方共同主办,以及由当地体育局承办。
根据赛事活动积累的丰富的推广经验,各地体育局对在自己家门口举办的中国体博会进行了品牌策划,分别结合本地特色制定了不同的展会 LOGO。
1993-2000年历届体博会LOGO
主办方的变更,带来了办展思路的变化,反映出了中国体育用品博览会在那个阶段正在由“行政的手”向“市场的手”进行专业化的转换,由此,主办方对于举办地辐射区域的考量也更加符合行业和市场的具体发展状况。
此前三届展会,1993西安体博会对于西北地区、1994福州体博会对于东南地区、1995天津体博会对于华北地区——这三大区域产生的体育用品行业推动作用毋庸置疑;与此同时,和其他行业遇到的情况相似的是,当年的全国体育用品市场的发展并不均衡,东部发达,中西部地区相对滞后,由此,展会主办方以“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区域经济与行业发展均衡”为办展出发点,倾向于在未来几年,增加中南和西南地区的体育用品市场的辐射与覆盖能力。
因此,在中国体博会成长阶段的后五年,即1996-2000这五年间,才有了1996的南昌,1997的武汉,1999的成都和2000年的长沙的故事。
1996年上海市发行年历广告门票,印有南昌体博会入场券
其实,1996年(第4届)中国体育用品博览会之所以选址南昌,除了江西省政府相关部门的积极申办和保障之外,还与当时南昌的地缘优势和交通便利分不开——它能够在那个年代,帮助体育用品企业迅速建立中南地区的经销通路。
江西自古以来,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称,而南昌,则是整个中国极其重要的水路枢纽。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的经济发展很快,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特别是当时京九铁路的贯通,将江西推到了沿京九经济开发带的重要位置上——彼时的江西,正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快步前行:南昌作为打通南北铁路的大通道,连南接北、承东启西、通江达海的区位格局彻底形成。
1996年9月1日上午9点13分,一列挂着“北京西-深圳”方向牌的橘红色旅客列车,缓缓驶出北京西站站台,作为当时中国铁路史上规模最大、投资最多、一次性建成里程最长的铁路大干线——京九铁路,在香港回归祖国怀抱前全线通车,比原计划提前了4个月。
1996年南昌铁路局所辐射的铁路网络
如上图,京九铁路开通后,当时的中国铁路网络,南昌铁路局获得了枢纽地位,打个形象的比喻:右手是上海、杭州,左手是长沙、武汉,头顶北京,脚触深圳。对于南方经济而言,南昌的枢纽地位如武汉之于全国。
1996南昌体博会的举办,受到了江西方面高度地重视。在时任江西省副省长黄懋衡看来,南昌体博会的顺利举办,对整个江西都是一次重要的机遇,“这是京九铁路全线开通后,首次在江西省举行的大型商贸活动,对于提高对外开放和经济,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我们必须要办出新意、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办出效益。”
20多年后,我们知道,经济的发展不外乎“人、货、场”的商业逻辑,更何况之于1996年那个年代的重要性:铁路交通意味着“人”,水路运输意味着“货”,随着1996年(第4届)中国体育用品博览会移师南昌——接下来,就看南昌怎么定义这个“场”了。
竞赛夺金牌,产业创名牌
1996年7月中旬,就在中国奥运健儿即将奔赴美国、参加1996(第26届)亚特兰大奥运会的前夕,1996(第4届)中国体育用品博览会新闻发布会在江西南昌召开。
在此次发布会上,时任国家体委副主任张发强就1996南昌体博会的筹备事宜做了重要讲话,同时还指出,参加1996年奥运会的中国代表团,配备了自1984年参加历届奥运会以来种类最齐全、性能最精良的装备,且装备实现了全部“国产化”——均来自于中国体育用品业(当时中国奥委会还没有实施代表团装备赞助的TOP计划)。
1996亚特兰大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图片来源:网络)
随后的1996年夏天,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金牌总数和奖牌总数均坐稳了第4把交椅——中国竞技体育实力得到了进一步地巩固和加强。竞技体育的发展,让中国成为体育大国变成了可能;不过全民健身计划尚在试行阶段,健身和健康意识尚未普罗大众——中国距离体育强国的行列,尚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1995年6月20日,国务院发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众所周知,由于国务院在1995年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接下来的1996-2000年,是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落地实施的第一个五年,其中,1996年肩负的全民健身历史使命尤其重大:属于宣传发动和改革试点的阶段,并要求初步掀起第一个全民健身活动的热潮。
如果开启20年之后的视角,从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的进阶过程中,“全民健身”是绕不开的话题,从2014年的“46号文”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到2019年“43号文”,以及“十三五”和“十四五”全民健身通盘规划和政策文件不断出台——在更高、更广的平台上,全民健身全方位地迈上了高质量发展之路。
话说回来,当中国奥运健儿们从1996亚特兰大奥运会归来、奥运冠军们各地巡回演讲汇报活动结束后,已是接近1996年国庆节的日子了。国庆长假一结束,10月份中国体育的目光,可以说是转入了“南昌体博会的节奏”。
历史给予了1996(第4届)中国体育用品博览会一个无法复刻的、展示中国体育用品业迅猛发展势头的特殊时刻:
一方面,展会将在中国奥运健儿继1992巴塞罗那奥运会后,在百年奥运的1996亚特兰大奥运会赛场上持续稳定地发挥,坐稳金牌榜、奖牌榜前四的背景下召开;
1996(第26届)亚特兰大奥运会奖牌榜
另一方面,中国体育用品市场也呈现出了生机勃勃的景象,已经有一批体育用品企业具备了创名牌的实力和潜力。
这样交相辉映的辉煌,注定将在1996南昌体博会上很好地展现出来。
新意、特色、水平、效益,
主办方迎收支平衡“拐点”
1996年10月30日至11月2日,由国家体委、江西省政府和中国体育用品联合会主办的1996(第4届)中国体育用品博览会在江西省南昌市的江西省体育馆和训练馆拉开了盛大的帷幕。
1996(第4届)南昌体博会现场
本届展会不仅成为了中国体育用品业的一次大检阅、大展示,更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整个体育行业的关注——1995年颁布、1996开始落地实施的一系列体育政策和文件,在南昌体博会期间成为行业聚焦的核心话题。
南昌体博会邀请到国内外体育用品上中下游领域的数千名从业者参加,本着“办出新意、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办出效益”的指导思想,并在总结前三届办展经验的基础上,主办方对招商、招展工作更加重视,并采取了市场化的销售模式,制定了一系列参展优惠政策,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展会规模较上届直接翻倍(由1995天津体博会的8100平米,上涨到16200平米),成为了40届体博会发展历程中增长速率最高的一届,展会收入首次与展会成本持平——虽然南昌体博会还未触及20000平米规模的展会“盈利点”,但其取得的突出“战绩”,以及展会现场所呈现出来的颇多亮点,也引发了中国体博会对于未来发展模式的深度思考。
1993-2000年中国体育用品博览会规模统计
同时,这也为下一届1997(第5届)武汉体博会实现历史首次盈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6南昌体博会亮点颇多。具体体现在了以下几个维度:
其一,博览会的场馆布局在那个年代看来,就富有新意。在13000平米的江西体育馆室内展示大厅装有现代化电子显示屏,设国际标准展位700余个,展馆之间由集合了江西名优特产品的“商品一条街”有机联系,共设置了100多个普通摊位,用当年大型活动流行的“大地走红”布置——在那个年代,这是最富有创造力的展销结合新思路之一。
其二,经过了四届展会的“洗礼”,与不断创新高的参展规模能成正比的是,企业参展中国体育用品博览会的心态已日益成熟。不少参展企业已经逐渐意识到,体博会是一座桥梁,能够把厂家、商家、用户结合起来;体博会又是一个市场,可以让厂家参与公平的市场竞争,争创中国名牌。
1996南昌体博会现场图
其三,规模空前的南昌体博会以创新、特色、优质的服务给海内外体育用品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展会期间,多功能商务中心为展商提供了广告、通讯、报关、货运、金融等全方位服务。大会对到会人员住宿实行统一安排,并为与会代表提供代办展品运输、展品留购、搭建展台、展具出租、广告设计及返程票务的服务。
其四,本届展会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越发得到各方面的重视。技术的革新、材料的创新和模具的迭代,一面使参展企业在创名牌方向上的竞争变得更加“白热化”;另一面也为“山寨”企业提供了“仿造”、“描摹”的便利。为此,主办方针对侵害产品知识产权的现象和行为,不仅设立法律咨询处,还在现场会同有关执法部门,一经查实予以违规企业封展位等严厉地打击。
其五,作为“东道主”的举办地南昌来说,最大的收获莫过于对专业人才的培养。通过承办南昌体博会,市场化的实战,培养和锻炼了一批有经济头脑、工作能力强的体育干部,并且对今后江西体育产业的发展、体育用品市场的培育,乃至对江西的体育改革等各领域工作均起到了人才储备的作用。
科技和人才始终是第一生产力。
尽管体育产业发展到今天,专业人才的缺口依旧是非常巨大的。国家体育总局印发的《“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表明,截止2019年底,全国体育产业从业人员为505.1万人,而“十四五”时期,从业人员预计将超过800万人——如果回溯到1996年,南昌市、江西省甚至是国内体育产业从业人员的数量会是什么情况,可想而知。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展会创新不断,不仅体现在了产品研发和制造层面。越来越多的企业,随着参展经验的丰富,展会营销水平和品牌推广能力也日益提升。以头部企业李宁公司和康威公司为例,他们在展位搭建上就首次试行了三面封闭、一面开口的方式——这成为了后来展会的特装展位雏形。尽管当时看来这种新的搭建模式有些超前的理念,在当时也引起了业内的一些争议;但采用半封闭式展位进行参展展示,确实是当时国际上各大体育用品博览会的惯例。
李宁公司与康威公司在南昌体博会上的展位
事实上,从后来中国会展业的发展道路来看,也证明了当时试水这种创新模式的必要性。
当我们站在“四十不惑”的节点上,用早已成熟的全球展览业视野,去看待1996南昌体博会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催生出的新模式时,会惊奇地发现:
似乎那届展会主办方所做出的每一项工作变革的决策,及至后来,都对中国体博会的发展道路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或者被不断打破,或者被重新应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