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协会新闻 > 协会新闻 >

2024中国体博会通气会QA实录丨回归 充实 完善--探寻体育制造业的新进阶模式

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时间:2024-04-23点击:
        4月23日,距离2024(第41届)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以下简称“中国体博会”)开幕倒计时30天之际,中国体博会组委会在北京召开了新闻通气会,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罗杰接受了中央媒体的群访,以下是此次通气会采访的QA实录。
 
罗杰在2024中国体博会北京通气会上接受采访
 
        Q1:上一届中国体博会交出了代表行业经济复苏的“标志性事件”这样的答卷——至今令业界印象深刻,对于30天后即将启幕的2024中国体博会,您觉得其举办,对于整个行业而言又将意味着什么?
 
        A1:去年,行业摆脱了因三年疫情带来的行业“寒冬”,重新让市场发展步入正轨。而中国体博会也在停滞一年之后,再次“蜕变归来”。也给当时还在观望市场形势的体育用品行业从业者注入了“强心剂”——这也促使上一届中国体博会成为了代表体育用品行业经济复苏的“标志性事件”。
 
        但过去留下的辉煌,终究只是过去,步入2024年,我国迎来推动“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高质量发展”成为我国现阶段产业发展建设的“首要任务”,同时,读懂“中国式现代化”成为业界的广泛共识。
 
        因此,当中国体博会翻开“第四十一届”的篇章,“后疫情时代”的故事已经翻篇;对于2024中国体博会而言,破局、蝶变的旋律仍在演绎,但始终与时代发展同行、致力于时代时刻保持同频的中国体博会也理应进入“力量充沛”的一个新周期。当时代的“发展规则”发生变化,中国体博会的筹办理念也需要随之进行合理调整。
 
        随着中国体博会步入新的周期,也标志着行业开始进入一个充满着“回归”、“充实”、“完善”发展新脉络和新契机的进阶阶段。根据中国体博会的展商、观众报名情况,能够看出2024中国体博会已经有赶超2019年的势头——这也从侧面体现出了行业已经回归到了疫情之前的整体水准。
 
        另外,通过前期对于全国各地制造业集群的深度走访,我们感知到了行业业态逐渐趋于丰富,尤其是体育休闲服务业态趋势明显,因此,在2024中国体博会上,我们充实了展会内容,打造了“N+1”活动体系——希望中国体博会在发挥交易平台的基础作用上,还能为体育产业社会化进程提供不同板块相应的资源配置,深化并落实社会责任。例如,我们对2024中国体博会的活动呈现形式进行了优化,比如新增“运动嘉年华”系列活动,旨在提升大众对于中国体博会的参与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也是中国体博会向落实“大众体育”的一次看齐和延伸。
 
        整个2024筹办周期,我们也正在试图通过以下四个维度的工作目标的建立,寻找2024中国体博会关于“高质量体育用品制造”及“中国式现代化体育”、“中国式现代化展会”之于当下相对理性、合理的表达方式和呈现形式,希望籍此给行业的发展带来正能量之光:
 
        一,2024中国体博会希望能够兼顾G、B、C三端受众,突出“体育用品制造服务人群无边界”的概念。在中国体博会的平台上成功调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大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之后,不仅距离“全民健身”的落地近了一步,更是朝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方向勇毅前行,符合新时代的政策背景,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在政府的支持和企业的配合下,我们将在2024中国体博会上呈现配套完全的集成化、现代化产品生产制造体系,呈现出成熟的一体化解决方案,从高品质制造转而进到多元化服务,革新展会的品牌形象、加以实现转型,创新展览展示方式、增加展会的营销价值。
 
        三,加大行业、企业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力度。2024中国体博会国际合作、跨界联动的程度空前,通过广泛建设中国体博会国内外新媒体矩阵以及邀请海外专业买家、海外品牌入驻中国体博会,国内参展品牌的订单交易也可有望达到新的量级……我们试图通过这一系列革新的服务举措,真正让中国制造“走出去”。而通过跨界融合,不同的产业资源相互渗透重组、加乘借力、边界消弭等方式,也有助于推动产业主体的转型升级。
 
        四,成都元素。众所周知,2024中国体博会的举办城市为成都——作为西部大开发的关键城市之一,成都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扮演着新经济发展的重要角色。因此,我们希望借2024中国体博会的契机,把成都作为“首发地”,以健身为引擎,无边界、无鸿沟、无区域限制地联合其他行业,链接各个体育服务链。
 
        综上,2024中国体博会的举办,我认为对于整个行业而言,能够凝聚体育用品制造业集群的合力,形成了一个多方参与的“体博社群”,联绘共享“全民健身圈”的蓝图,彰显中国体博会践行政策要求,并以展会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建设、加快全民健身落地的决心,主打“稳”和“新”。
 
 
        Q2:在倒计时50天的报道中,我们看到,2024中国体博会已经恢复到了疫情前2019年的近18万平米的规模——后疫情时代,即便是各个细分行业的龙头企业,也都是在筑底之后、缓慢恢复的进程中,您认为是什么主客观原因,导致今年展会规模回暖的速度如此之快?同时我们也很好奇,中国体博会和参展企业之间,是如何让彼此建立和维系长期、坚定的商业互信机制的?
 
        A2:展会市场“触底反弹”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突然的节点。三年疫情给企业造成的产能过剩或订单不足,以及运营上的种种现实困难——在上一届展会举办的那段时间,其实还处于一个调整修复的阶段。企业对于行业是否真的已经进入复苏期信心不足,在资金相对紧缩的情况下,对于参展中国体博会也抱有谨慎态度。
 
        我认为,以下三方面的主客观原因,是促使今年展会规模回暖至2019年疫情前水平的主要原因:
 
        第一,从去年开始,产业的多个利好政策就接连出台,对于调整优化行业市场的整体布局和供给侧结构,以及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有效地提振了企业对于未来市场的信心。而重拾信心,恢复以往的热情,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也因此进一步提升了行业凝聚力。
 
        第二,受市场“大浪淘沙”的市场激烈竞争影响,企业对于如何在存量市场中寻找到新的市场增量机会这一点抱有很大期待——2024中国体博会此次定档成都,借助成都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同时再发挥中国体博会的强大影响力,搭建起供业界了解行业发展现状、展示最新科技成果、引导潜在流行趋势等的中间桥梁,对于企业而言,不失为一个寻找“逆风翻盘”新机会的“启发地”。
 
        第三,2024中国体博会服务模式的转变。今年,我们开启了“制造业集群深度走访调研”工作,陆续到访江苏、福建、山东等省份,先后对常州、江阴、南京、无锡、宜兴、张家港、南京、邳州、福安、宁德、晋江等地的体育用品制造企业进行“零距离”走访调研。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拉近了与企业之间的距离,有效地了解到了企业的参展诉求,也将展会的有效信息、服务体系、增值价值更加精准地传达给了企业。
 
        而谈及今年展会规模为何“回暖如此之快”,其实至关重要的内因在于:组委会与参展企业之间,如果能永远秉持着“合作共赢”的相处原则,对于已经连续多次参展的企业,更是依托于多年磨合之后形成了难以言表的默契,那么就能实现与参展企业的“共同进步”。这也是我们多年在与参展企业交往时一直坚持的初衷;对于新的企业,我们也是一直坚持“服务至上”,充分了解新的参展企业的参展诉求,建立不仅是展会期间的长效触达服务机制。因此,我一直对负责招展的同事说,只要不忘初心,主打真诚,做事先做人,与企业之间形成强有力的信任背书,来帮助各方实现更好地发展,如此这般,形成稳定的商业互信机制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此外不可否认的是,从2023年第三季度到2024年第一季度,行业经济复苏如此之快甚至超出了我们的预期——这跟国民经济的有序恢复密切相关。实际上,体育产业覆盖面非常大,而体育产业给中国经济和大众生活带来了十分积极的影响。站在长远的角度来考虑,国家层面把体育作为“大众内需”的重要支撑产业、采取有力措施蓄力推广——毫无疑问,这也是发展的必然。
 
 
        纵观当下的体育用品行业和市场,中国健身器材类产品还是主流,再加上中国体育用品企业在海外布局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且社区嵌入式工程实施力度十分明显——这从本质上驱动了行业的回暖。显而易见的是,各地政府把体育产业看作是满足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指标,这更是进一步为行业的复苏创造了有利条件。
 
        虽然体育产业大体上依旧以市场为主导,但是站在消费角度,体育产业主要是受政府所主导,这给企业带来了强有力的经济复苏信心。因此,我们希望把中国体博会作为展会的贸易功能激发出来,孵化更多IP,推动更多产业转化,从而衔接行业发展。
 
        Q3:最近几年精心打造的政府体育事业专区,是中国体博会极具传统优势与创新代表性的一个子展区——去年,我们看到的是“产业集群团体参展+多场次各地政府机构体育产业招商推介会”叠加的模式,今年的政府体育事业专区将会有什么样新的功能、模式与定位?
 
        A3:说起去年政府体育事业专区,留给我印象深刻的一场推介会是我本人前去参与的——双奥北京体育产业招商会。由北京市体育局、北京市投资促进服务中心和北京奥运城市发展促进中心联合主办的“双奥北京体育产业招商会”在2023中国体博会期间为商业合作探索带来“最优解”——北京体育产业以“开放、包容、创新、共赢”的姿态分享北京发展红利,引进体育发展新商机,赋予体育制造商和各类体育服务头部企业和谐、开放的政企合作空间,不仅招商成果斐然,经济效益显著,同时,这个会展现出了强烈的“双奥北京”特色优势,也为体育制造企业及服务机构释放体育战略合作的种种红利。
 
        主办方在中国体博会期间发布“双奥城市招商政策”,通过北京独特的体育产业优势,使得体育制造商和各类体育服务头部企业迅速抓住市场需求,更集中高效地对接到北京体育资源;招商会还提供专属的“市辖区招商及企业服务政策”,来自石景山区、朝阳区、平谷区、延庆区的招商负责人纷纷解读各区特色招商政策及服务,展示体育资源禀赋,帮助企业了解北京体育产业发展新动态、新趋势和新成果,增进合作信心和热情,强化了业界对于北京“双奥之城”的认知。
 
 
        之所以举去年“双奥北京”的例子,我是想说明,在今年的中国体博会上,我们也将举办更多类似于“双奥北京”这样的专题会向专业观众展示其体育产业布局情况、赛事及体育旅游资源、地方招商政策优势等内容,并将有多场专题政府体育产业招商推介会在现场举办:展会期间政府体育事业专区有六场地方体育产业推介会值得重点关注——通过“以会带展”的形式,与行业人士进行深入交流和充分对接,寻找下一阶段产业创新、破局、变革的关键点,分别是“创新赋能 融合共赢”2024北京体育产业招商推介会、湖北体育招商引资推介会(成都)、庆云体育产业招商推介会、2024中国·乐陵体育产业发展推介会、宁津体育产业招商推介会。
 
        中国体博会组委会设立政府体育事业专区的定位与初衷,是真正意义上为政企有效对接资源提供平台,做政府部门推介区域体育产业资源,招商引资的助手,政企合作,携手共进,在互利共赢中高举“高质量发展”的旗帜,加快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建设步伐——深化政企合作,发挥政府指导和引领作用,激活企业市场主体新模式。因此,今年的政府体育事业专区将全面搭建政府与企业联合发展布局、市场开发协调的新局面,只为寻求各方共同利益的共同点以及最大公约数,立足于实际,补齐体育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短板’,为行业高质量发展助燃一波新动力。届时,地方政府部门、国际及国内体育组织/运动项目协会、各地体育产业集团/园区都会在该专区集结亮相。
 
        Q4:2024年,企业界有个最大的关键词——出海。而在此前,通过中国体博会官方微信号的系列报道,我们已经看到组委会今年加大境外推广的各项措施和力度,预计将取得哪些可以预见的成果?除了境外观众邀请之外,在2024中国体博会平台上,为了帮助企业家建立再出发、出海寻找商业机会的新契机,组委会还会为企业做出哪些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和举措?
 
        A4:在这个周期组委会多措并举、强化推进展会海外宣传的工作,我们希望时隔三年之后,境外观众招募工作能够卓有成效,恢复到疫情前2019年的水平,以解决展商当下“燃眉之急”的外贸需求,精准赋能展商的订单外销,从而推动中国制造、中国品牌“走出去”。
 
        而帮助企业家建立出海寻找商业机会的新契机,这也是2024中国体博会组委会正在努力达成的愿景之一。为了推动中国体育用品制造业更高质量地发展,我们加大了对2024中国体博会海外客户资源的投入力度,增强了海外宣传平台的建设,例如建立了海外观众数据库,致力于形成长效的海外市场邀约机制。在展会期间,我们还针对海外客户制定了专门的服务机制,联同参展企业在展会上开设了针对海外市场的专项供需交流会,可以说是多渠道并进的。
 
        对于目前中国企业集体出海的现状——国际贸易领域的专家、学者们一般将其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是产品出海,第二阶段是产品+产能出海。
 
 
        “产品出海”模式,此前能够帮助企业快速解决从生产端的设备引进、产能销量、积压库存和现金流等问题,但是正如外贸界的那句名言:总有一块属于外贸出口的“天花板”。因为从品牌营销的角度,你在任何区域和任何市场,哪怕你此时此刻优势巨大,至少都会遇到一个或数个具有本地化优势的竞争对手和本土品牌,用很多方式击败“外来户”——远的不说,单看我们的近邻日本、韩国,一些小众的、在单一赛道深耕细作、依靠“产品出海”的体育品牌之于全球市场的“沉浮史”,就可以看出这个规律。
 
        而要想破除这个瓶颈,企业的海外战略,此时就要进入选择开启“出海”的第二阶段,即“产品+产能出海”这一阶段——过去的几年,我们逐渐看到,不仅有国内的运动鞋服、户外休闲企业,有健身器材、康复器材生产企业,甚至体育场馆设施企业都开始进入这个阶段进行谋篇布局了。
 
        因此可以说,对于中国体育用品行业以及部分今年前来参展中国体博会的企业而言,目前正在向第二阶段“产品+产能出海”这个阶段挺进。对此,作为中国体博会组委会,我们今天也提出建议,借此与我们的企业一起共勉:
 
        第一,研发、生产、渠道、营销、售后等环节都要尽快本地化,用本地化的方式解决本土化问题,并在外国消费者以及社会各界的心智中逐渐产生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同时,依靠代表工业4.0水准的先进智造技术、生产数智化融合的产品和服务,在海外市场彰显“中国创造”的内核。
 
        第二,不要在海外搞“价格战”,“价格战”很有可能最后没有赢家——因为从战略博弈层面看,市场“蛋糕”可能被本土企业或其他国家的厂商抢走。
 
        Q5:在您看来,与同类型展会相比,结合内外部市场环境、政策环境等因素,中国体博会的差异化优势是什么,体现在哪些方面?
 
        A5:要说到中国体博会的差异化优势基因,我认为可以概括为以下五点:政府基因、历史基因、行业基因、思想基因、盈利模式。
 
        政府基因——这是中国体博会诞生之时自带的“基因图谱”。1993年第1届在西安举办的中国体育用品博览会,其主办方就是由四大部委组成的:由原国家体委、中国轻工总会、中国纺织总会、国内贸易部共同主办。如今,中国体博会有着体育总局、体育系统的强大背书,以及在所有体育从业者心智中的独一无二的体育展会平台和品牌认知,加之与各个体育产业强省、强市长期以来的紧密合作,让中国体博会的政府资源无比厚重。
 
        历史基因——作为中国境内历史最为悠久的体育展会,中国体博会具有大量历史性和故事性的传播题材,这是中国体博会三十余年历史所造就的优势。正如,“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中国体博会31载、41届,几代人的努力,其目前取得的国际地位、行业地位,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而是厚积薄发下的行业发展和市场选择的必然,其沉甸甸的历史无可替代。
 
        行业基因——凭借着专业性,中国体博会逐渐发展成为体育用品会展市场的强者,于“攻守两端”,给中国体育用品制造业和消费市场不断注入信心和灵魂;度过三年疫情的生存压力,也让中国体博会对于行业上中下游产业链的机遇和挑战洞悉得很透彻,某种程度上能够引导行业的发展脉络和趋势。
 
        思想基因——行业风向标和思想引领者,洞悉行业前沿信息和趋势预判,这已经是业界对于中国体博会的统一评价,这也注定让中国体博会成为会展业独一无二的存在。
 
        持续盈利的展会——放眼当下,任何一家优质的办展机构和展会品牌,依靠“政绩工程”并不能确保可以经久不衰地生存下来,如果是这样的运营模式,那么退出会展业的历史舞台也是迟早的事;幸运的是,中国体博会的核心竞争力当中虽有政府背书的元素,但在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上,我们却是依靠持之以恒、年复一年地迭代式创新,赢得了一张张符合市场化规律的行业和企业“选票”。换句话说,真正能够保证基业长青的优质展会,其存在的硬逻辑是:被展商“买单”,且为观众提供了巨大的行业黏性。因此,如前所述,中国体博会未来的战略也将始终建立在体育产业、体育用品行业和体育消费市场的发展规律之上,代表展商及观众最真实、最直接的商业需求。
 
 
        Q6:现如今,随着机器人已经越来越像“人”了,下沉到体育用品领域、中国体博会,会对当前各个细分市场、各个细分展区的数智化融合趋势,未来产生什么样新的符号和趋势?
 
        A6:由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到,要支持体育用品制造业创新发展,推动智能制造、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体育制造领域应用。而促进体育消费提质升级的一大重要切入点在于: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增强数字化产品创新。
 
        相信各位都了解,近年来,数字技术和智慧技术发展推动了体育用品制造端的标准化生产模式,例如机械手、焊接等促进了体育用品制造的提质。而机器人在体育用品制造行业中的引入,一方面,也引发了行业对于体育产品社交功能的思考;另一方面,也有业内人士呼吁,机器人终归还是应作为大众体育活动的一种“陪伴”的角色而存在。
 
 
        不过,面对大众体育消费者丰富的需求,以及对于新产品、新业态的较高期待,如何增进大众的体育消费体验感、推动体育消费提质扩容,确实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这时候,个性化的体育消费诉求,一方面,需要量身定制版的产品来匹配,另一方面,提升产品的数智化性能迫在眉睫。
 
        随着“数字化”、“智能化”的话题讨论热度在业内一直走高不下,各企业围绕“新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展开的行动,也一直在稳步推进中。需要特别关注的是,科技创新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为大众消费者提供服务——这也就意味着,产业的数智化融合要紧密联系大众消费的需求而展开。
 
        借助于日新月异的科技手段,在互联网、大数据、AI等智能化技术的助力下,今年参展企业产品的数智化融合特征愈发明显,确为大众的体育消费选择提供了更多可能性——这也反映在了今年我们在对各大展区进行规划时,就充分地结合了最新的数智化融合特点和趋势,进行了精细化的设计和规划:
 
        一,在家用健身展区中,通过近几届展会大家可以看到,“数字化”改革已经渗透到家用健身展区的多个细分领域,依托于相关科技技术,各细分行业迸发出了新的活力。在科技的赋能之下,行业被插上了“数智化”的翅膀,相关产品也得以快速迭代、更新;借助于智能科技手段,可以助力身体机能提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此,家用健身展区参展企业越来越多的新产品体系陆续面市。
 
        其中,新一代人工智能“AI+健身”正逐渐成为健身行业的新风口。数字技术不断改变着大众的健康运动方式,助力健身运动参与者拥有更加沉浸的体验感。为了更深层次地探索“AI+健身”的更多生态模式,我们今年在家用健身展区的内容规划与设计上,打造以“AI+健身的全息交互,居家定制的多重境界”作为展区主题——在AI技术愈发成熟的条件下,“科技改变大众健身生活方式”将会在家庭式健身场景中得到率先体现。对于如何创新构建“AI+健身的全息交互”这一展区展览展示的核心主题及定位上,今年的家用健身展区将有如下的呈现:
 
        其一,智能家用健身器材与居家生活的完美融合,量身打造家居计划,私人订制mini健身房——凸显了“智能化+数字化”的发展趋势。
 
        其二,AI让智能助手、云健身、运动数据监测成为可能,为大众选择家庭式健身提供了便利,也赋予家用健身器材更多的商业价值,例如当家用按摩椅配搭或联名运动穿戴设备时——在AI技术的指引下,实现了向“元宇宙”世界的看齐,这也让家庭健身多了一些“社交互动性”。
 
        其三,AI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企业提供了便捷,不仅提升了企业生产制造产品的效率,还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减少了硬性成本。因此,“AI+健身的全息交互”可以称得上是一次属于健身行业的“技术革命”——不过,市场上对这类型产品的生产标准缺少统一的规范,为此,我们在展会期间将发动业界力量,共同健全AI健身用品的生产规范制度体系。
 
        其四,利用AI技术,可以更好地促进健身与健康的融合发展,通过大数据算法,家用健身器材的医疗检测功能自动形成针对不同人群的运动处方,能够精准有效地帮助大众改善健康状况,未来将在医疗上被普遍应用,或将实现对疾病的提前干预。
 
        二,商用健身及全民健身展区将凸显新的数智化发展方向——在数字化、智能化趋势下的商业健身俱乐部、无人健身房、系统化管理健身房的健身场景,以及老年健身房、健身中心、社区健身房中共享大数据的康复设备;健身器材配件板块将全面诠释健身配件数字化升级时代的定义,聚焦屏显系统、控制面板、互联系统等专业窄众品类,并打造专业化的“智造”分工。
 
        三,体育消费及服务展区所揉入的创新进阶元素,最明显的就是智能化、科技化趋势——在传统体育与新兴体育这两条展示内容的主线上,数智化融合的特征十分凸显,进一步诠释了今年新潮体育与传统体育的交融。比如今年展会期间围绕户外运动休闲方式及周边产品服务的发展趋势,所打造数智化、场景化的展示空间;再比如今年展会期间国潮新品进行发布及现场体验等营销活动时,无论是现场的氛围营造还是重磅推出的产品和服务,主打的就是智能化、科技化的感官体验。
 
        四,体育场馆设施及器材展区,今年既集中展示体育场馆的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和集成系统,又将体育场馆智慧化应用场景更加下沉、接地气——通过打造独立成型的体育场馆智慧化专区的方式,助力中国体育场馆智慧化运营水平,实现线上、线下大数据分析同步,推动体育场馆大数据管理系统研发能力,提升运动场馆的“运营寿命”。
 
 
        Q7:今年两会期间,全社会、全行业都在刷屏一个写进政府工作报告的关键词——新质生产力,还被列入了2024年政府工作的十大任务之首。当我们在讨论新质生产力时,属于体育用品业的新质生产力,其清晰定义应该是什么?众所周知,新质生产力的数字化,其实此前很多届体博会已经有了很好地表达,但是新质生产力中其他时代特征,比如绿色化、低碳化等元素是否会是这次展会新挖掘出的亮点,再或者体育制造业工厂中很难出现的技术的革命性突破,亦或者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是否都是突破口,在本届展会上得以一一展现出来?
 
        A7:自新质生产力写入政府报告以来,更加强调创新是行业和市场转型的原动力,体现出了中国经济的转型要着眼于从纯产值的提升到利润的提升,把握高科技研发的主导权——这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核心抓手。
 
        因此,如何从各个行业寻找创新的突破口是关键,而能够肯定的是,创新是掌握品牌话语权的必要途径。以中国体博会为例,作为时代迭代、行业不断发展的产物,三十余年的历史发展经验反复验证这一点:企业参展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卖货和贸易,体育产品必须进行营销才能提升其附加值,单一的“产品加工”意识需要摒弃。
 
        所谓“新质生产力”,其实从某种层面上来讲,是对服务业创新的一次延伸,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找到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同时,落实“新质生产力”的最终目的,终究是为了“知企业所想,满足大众所需”,借助于各种创新手段,以挖掘更多消费点。这是一个久久为功的过程,或许还需要新的消费模式去触发,而这,也是我们近期正在积极探索的。
 
        归根结底,其内核不仅是新,更有新时代的新内涵——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呈现出数字化、绿色化、低碳化和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时代特征,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
 
        我们都知道,人的生产过程离不开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个要素。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赋予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以新的内涵,优化或使其组合方式得以跃升。因此,毫无疑问,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做好统筹谋划、协同推进。
 
        因此,如果要给体育用品行业的新质生产力一个定义,我想它应该是通过创新引领,迭代传统体育制造业发展惯性思维,以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与新时代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培育与新时代相匹配的人才队伍,优化与新时代相关的生产要素供给为路径,形成满足新时代中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正如你所说,过去几年,很多企业正是通过展会,向社会各界展示了中国体育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如今,中国体博会参展企业多为国际、国内双向市场并驾齐驱的类型。正是数字化转型,为传统制造业提供了机遇,助力其从单纯的产品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这也是对行业下一阶段新发展模式、新生态的探索,希望能在中国体博会上围绕“新质生产力”打造优良样本,从而解决“智能化内容、服务端如何触达”的从业者疑问。
 
        令人欣喜和惊奇的是,有很多展商通过中国体博会,向公众展示了:品牌强大的研发能力、敏感的时代嗅觉和数字化转型的决心。我尤其注意到,这些企业中不仅有新生力量,更有很多在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老企业。
 
        我特别欣慰的是,一方面,体育制造业中很少看到有企业患上“大企业病”,在改革转型路上步履维艰;另一方面,体育制造业的创新成果不止存在于实验室里,更活跃在生产线上和市场之中。这意味着,我们国家的确有着快速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基础。一来,我们有高效互联的基础设施;二来,我们通过创新链到产业链的一体化布局,不断补齐产业发展的政策、资金、人才等领域的“短板”。
 
        在本届展会上,我相信,会让大家看到更明显的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更多的电子化、数字化的展品和服务,会出现在展会上。体育制造业将会史无前例地展现出“+服务”、“+人工智能”的清晰转型路径——数据要素将第一次在体育制造业的生产活动中,展示出资产化意义、基础性地位和推动创新发展源动力的能力。同时我也坚信,中国体博会也可以成为行业加强数据开放共享,打破数据要素壁垒,激发数据要素的创造和流通的平台,使数据在流通中产生更大价值。
 
        这些都能帮助中国体博会完成由“硬”向“软”,由“传统”向“数字”的转型。
 
        另外,很多此前从未亮相过中国体博会的新兴产业,也将在本届展会期间有所体现。新质生产力要求绿色化、低碳化,这进一步加强了企业,尤其是场馆营造领域企业向产业链上、中、下游延伸,与产业链上、中、下游合作伙伴加强沟通协作的动力——对绿色、环保技术的追求,不仅倒逼研发水平不断攀升,更不断拓展体育产业的链条长度和广度。与此同时,工业设计、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大语言模型人工智能等各领域企业,都希望通过中国体博会的平台,与体育制造业形成新的化学反应。
 
        总之,我希望大家借助中国体博会的机会,和我们众多展商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有机会可以去他们实验室和工厂走一走,看一看。那里,可以看到更立体全貌的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的高效运转,体会到企业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四链深度融合,并真正意义上感受到企业运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深入推动传统制造业在生产、流通、消费等全链条的数字化转型升级。
 
        Q8:体育总局高志丹局长在不久前的两会部长通道答记者问时提出了体育产业的发展要求,要实现促进经济发展的“三个效应”——乘数效应、融合效应、带动效应。这也是总局局长第一次在两会期间公众面前提及体育产业,这向业界传递了一个什么样的信号?未来会对体育用品行业的发展,起到怎样的指示和引领作用?
 
        A8:事实上,高志丹局长提到了乘数效应、融合效应、带动效应等三个效应,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均提出的“培育体育赛事等新的消费增长点”的要求是相呼应的——这就需要行业上下更积极地共同推动“体育+“融合业态,以体育为核心,促进商务、文旅多业态融合发展。
 
        而要想发挥体育产业千姿百态的乘数效应、融合效应、带动效应,就要用好大型体育赛事、体育活动,借助城市影响力和发展势能,从供需两端发力。
 
        我关注到今年3月,武汉举办了体育消费周,将包括武汉马拉松在内的数十项体育赛事和美食、体育展会、体育购物、体育旅游紧密融合在一起,释放了巨大的消费潜能。此外,北京也举办了“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活动。
 
        我之所以举武汉和北京的例子,都是想说明,目前体育产业的各类发展模式中,以体育赛事为核心,将体育与电商、文旅、商贸深度融合已经是越来越显著的趋势了。
 
        毋庸置疑,作为体育用品业、体育产业综合型展会平台——中国体博会无疑也有巨大的乘数效应、融合效应、带动效应潜力。事实上过去几年,我们组委会就通过不断打造中国体博会的C端平台功能,成为了展商、协会、城市举办各类赛事活动的舞台。
 
        例如今年,我们会进一步将配套活动的组织、挖掘,努力将中国体博会与更多业态深度融合,进一步发挥中国体博会的聚合价值,届时将举办2024中国体博会运动嘉年华系列活动,将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与体育运动、潮流时尚及成都本地文化相结合,并邀请国内外顶级大众体育赛事主办方及赛事组织、体育培训服务机构到场,为体育爱好者提供丰富多样的体育运动互动体验——运动嘉年华活动将为成都市民打造一个丰富多彩,共同分享兴趣与欢乐的“运动周末”,助力2025世界运动会在成都举办,与“世界赛事名城”的定位相得益彰。

Copyright © 2013-2023 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 版权所有 ( 京ICP备0508359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