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由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国体育产业交流大会(原“中国体育产业峰会”,以下简称“大会”)在成都海湾大酒店举行。作为每年大会的“规定动作”,联合会主题分享环节再度升级,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主席李桦发布了联合会理论研究最新成果《中国体育用品业年度发展报告(2023)》。
以下为李桦主席演讲内容的实录:
欢迎各界朋友出席第十一届中国体育产业交流大会,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大会的主办方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向莅临大会的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和长期以来关注、支持大会发展的各界人士及媒体朋友表示诚挚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为更好引领行业发展,充分发挥战略引领等方面的重要价值,联合会深入推进理论研究工作,本年度推出《中国体育用品业年度发展报告》,整合会员企业调研、行业权威数据与行业专家调研等内容,旨在全方位解读体育用品业现状与未来态势。今天将简要介绍报告重点内容:
第一,体育用品业整体表现良好。
2022年中国体育用品制造业总产出14259亿元,同比增长为5.1%,在体育产业总产出的占比为43.2%,较2021年的43.5%基本持平。体育用品制造业增加值为3686亿元,较上年度增长7.3%。体育用品制造业增加值在体育产业增加值中的占比为28.2%,较2021年提升0.2个百分点。近几年,除了2020年受疫情爆发初期影响导致体育用品制造业增加值出现8.1%的负增长,其他年份都保持了较好的增长态势。
这一良好态势,也展现在即将于明天开幕的中国体博会上。2024年,中国体博会展览规模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展会面积达18万平米,企业参展数量超过1600家,专业观众预登记人数均创造新高,这是体育用品行业携手同心的共同成果,同样也是各方发展能量充沛的鲜活证明。
体育用品行业各细分领域,同样展现诸多亮点,例如健身器材规模显著扩张、球类用品出口快速增长、运动地材行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等。特别是份额占比最大的运动鞋服板块,呈现强劲增长态势。根据欧睿公布的数据,2023年我国运动鞋服市场规模达到4926亿元,运动鞋业和运动服装业市场规模增长率分别达到15.1%、13.1%。根据国内多家体育鞋服品牌公布的2023年财报,业绩整体创造新高,其中安踏集团营收同比增长16.2%,达到623.56亿元人民币,连续两年位居中国体育用品业首位;市场份额方面,安踏、李宁分别排名第二、三位,国产品牌整体呈现上升趋势。
在科技创新驱动方面,体育用品行业走在时代前列,作为体现产品与技术创新的研发强度,2023年上半年体育用品业上市公司平均值达到4.09%,中位数为3.22%,大幅超过A股上市公司同期水平。
另一个需要关注的体育用品集群化发展加速,已形成了多个特色鲜明的产业聚集区,通过中国体博会展商分布,能够鲜明的展示这一特点,例如福建晋江的运动鞋服、厦门和山东德州的健身器材、浙江永康的跑步机轮滑鞋、河北多地的室外健身器材和体育器材等。产业集群化的扩大产业规模、增强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等重要作用正在持续凸显。
在本次报告中,联合会特别加入会员企业调研,从调研情况来看,在183个样本企业中,2023年度经营状况整体表现良好,超过90%的企业实现盈利,盈利比例和2022年基本持平。
第二、体育用品进出口持续回调。
2023年,体育用品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为281.91亿美元,较上年回落11.76%;出口266.51亿美元,进口15.40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12.20%、3.44%。
总体来看,2023年体育用品出口走势,整体上仍处于疫情期间出口异常暴增后的正常回调阶段。全年走势和全国货物出口走势高度相关。由于“高基数效应”,前11个月体育用品出口下滑幅度明显大于全国情况。但需要注意的是下半年体育用品出口回暖迹象明显,特别是12月份实现正增长,并超过全国货物出口增幅,体育用品出口已逐步回归到长期增长路径和合理的增长率水平。
在细分领域方面,足篮排球、健身器材、人造草三个类别出口逆势增长,较2022年增幅分别达到25.17%、15.59%、9.68%。其他领域则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户外用品下滑8.37%,乒羽网球及器材下滑7.38%。
在出口市场细分方面,传统欧美日三大市场普遍出现出口额大幅下滑,美国依然是中国体育用品最大出口国,占全部出口总额的29.77%,日本、英国分别居于第二和第三位。以俄罗斯和马来西亚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增长迅猛。
第三、体育用品需求正在持续调整。
一方面,2023年度全国体育采购项目数达到9172个,采购规模达178.05亿元。从采购部门情况看,政府机关(含体育系统)是政府采购第一大户,采购项目达4109个,采购金额91.49亿元,分别占当年全国采购项目数和采购金额的比例为44.80%、51.38%。从具体项目分类来看,政府采购集中在体育器材、设备采购和体育场馆项目,在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新征程,全民健身“新基建”成为各方发力重点。
另一方面,体育用品企业对市场需求判断整体略偏于谨慎。认为市场需求旺盛和略有增长的企业合计占比33.80%。但是,由于对通胀和库存过剩的担忧,体育用品企业并非普遍乐观,认为市场需求明显下降和略有下降的企业占比合计46.01%。20.19%的企业认为市场需求基本持平。
从中长期来看,体育用品市场需求变化,主要取决于市场新增需求与存量资产更新换代与报废产生的需求:
一是场地设施建设从全面推进向优化结构调整。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将加强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公共健身设施建设,补齐全民健身场地器材短板,推动城乡健身设施从“有”向“优”转变,实现提质增效。由此可以判断,未来一段时期仍会有较大新增需求投放市场。
二是更新换代和报废周期叠加引发需求。从我国体育场地设施使用情况看,许多场地设施处于超期服役的阶段,积累了较多安全隐患。目前,我国已进入体育设施设备更新换代和报废周期,形成新一波体育用品市场需求。
三是人口结构变迁影响体育用品中长期需求。2016年之后,我国出生人口逐年下降,人口结构变化对教育布局和教育资源调整将产生深刻影响,当前幼儿园供给数量已经开始减少,中期对中小学供给数量影响也开始显现。这一变化趋势将持续影响教育系统的需求。与之同时,老龄化社会持续发展,体育用品“适老化”需求显著增长,例如划船机、走步机、康体仪、按摩椅以及现有健身器材的“适老化”改造,有望释放出更多增量空间。
第四,体育市场景气指数表现强势信心。
为进一步加强对行业发展趋势的预见性,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发起体育用品业景气指数调查项目。景气指数包括综合景气指数和个体景气指数,取值范围在0-200之间,以100为临界值,大于100时反映企业景气状态是良好的、乐观的,反之则是不佳的、悲观。
综合景气指数调查结果显示,2023年度企业景气指数为145.6,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20.8,均处在景气区间,且对2024年的预期好于即期,反映出企业家对2024年企业经营和行业发展均较为乐观。个体景气指数调查结果显示,预期订单指数为138,预期用工指数为134.2,预期固定资产投资指数为126.6,同样也是均处在景气区间。
以上是关于《中国体育用品业年度发展报告》的简要分享。站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起点,对于中国体博会和体育产业交流大会都提出全新的战略命题,当然这更是重要的发展机遇,为此,我们对行业提出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是要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目前我国公共体育设施、学校体育设施以及商业体育健身设施基本完成了规模快速扩张期,“数量缺口”已基本填满,将逐步从全面推进转向结构优化升级,以应对产业需求结构的调整。因此体育用品业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顺应体育用品消费个性化、多样化、智能化、数字化的发展趋势,实施全产业链质量提升,促进技术迭代和质量升级,向价值链高端迈进。
二是要重视新兴市场发展机会。一方面既要把握体育用品制造产业链转移和调整的趋势,定向提升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减少对单一市场的过度依赖,重点加强针对东盟国家、拉美国家市场等经济增长速度高、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经济环境逐步完善、市场发展潜力巨大的新兴市场进行重点开发。
三是要积极把握体育消费趋势。近年来新型体育消费热点快速兴起,引领新潮流,激活新增量,展现极强的场地、装备、培训、赛事活动等多维引领作用。因此需要高度关注“00后”等青年群体消费理念、时尚潮流的变化趋势,用好社交媒体、电商平台等数字终端,紧密关注和用好消费者需求新变化、新热点。
四是要形成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的核心竞争力。继续加强研发力度,推动更多科技创新在体育用品领域深度应用,催生更多新模式、新动能,实现从“弯道超车”到“换道超车”的根本转换。我们也期待在中国体博会上,更多的体育用品科技创新成果来到“C位”。
五是要加强产业要素间的协同优化。体育用品业向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的进程,对于优化产业要素投入结构提出更高要求,特别要提高知识、数据、金融等要素的贡献水平,提高要素利用效率,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人才链有机融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各方同仁们,本年度大会的主题“绽放体育新力量”,是大会在全新发展阶段的前行心声,是开启十年的中国体育产业交流大会的坚定信心,更是期待与各方携手“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热切期盼。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将继续深化与行业内外各方的紧密合作,共同绽放体育新力量,让我们一起加油!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