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体育局群体处副处长 柳昌贵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
我受熊伟局长委托,今天向大家介绍一下江苏省在体育公园建设方面的成功做法,我分享的题目是《加快体育公园建设 促进江苏体育高质量发展》。主要将从四个方面汇报。
第一是江苏体育公园发展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对于体育健身需求不断提升,全省各地也兴建了形式多样的全民健身设施。但是,这些设施离我们群众的满意度还比较远,群众“健身去哪儿”的难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主要体现在城区健身设施相对比较少,居民就近健身难,特别是南京、苏州等大城市城区,人口密度大,寸土寸金,新建公共体育场馆十分困难,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健身的需求。所以,江苏体育局紧紧围绕“健康江苏”建设目标任务,把建设体育公园作为丰富公共体育服务,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增强人民身体健康素质,发展健身休闲产业,提升城乡精神文明风貌的重要举措,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到目前为止,江苏省有体育公园1300多个,其中有一定规模、设施相对齐全的525个,小型社区体育公园800多个。这些体育公园的建设有以下几方面好处:
一是体育设施进一步完善,通过体育公园的建设,我省初步形成了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体育设施网络。
另外一个,体育公园建成后大大拓展了公共体育设施面积,我们通过图表可以看出,2013年江苏人均公共体育设施面积是2.01㎡,到了2020年已经达到3.15㎡,这个增幅是比较大的。
第三个方面,活动内容进一步丰富,依托体育公园广泛开展广场舞等各类全民健身活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达到了37.1%以上,群众满意度也进一步提高。
还有就是,我省合理利用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公共绿地及城市空置场所,建设以健身休闲为主题,以生态人文资源和运动设施为载体,融运动健身、体育竞技、健康养生、休闲旅游等多种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生态体育健身场所,应该说,生态为体育提供了环境,而体育为生态注入了活力,生态体育公园的建设,既彰显了生态的基本特征,又突出了体育的基本功能。
下一阶段,我省将进一步加大体育公园的建设力度,推动全省建成1000个有一定规模、功能服务相对齐全的体育公园,努力实现城乡社区体育公园的全覆盖,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健身场所和服务,为健康江苏建设增添动力。
第二,体育公园建设过程中的政府职能。
一是注重顶层设计,优化公园布局。为加快推进体育公园建设,江苏省政府于2017年5月就召开了全省体育公园建设推进会。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布局、配套建设”的原则,提前谋划、科学设计,制定了《江苏省公共体育设施基本标准》,出台5级体育公园建设标准,严格执行公园设计规范,严把工程设计关、建设关、质量关、验收关。推动各地把体育公园纳入城乡建设整体规划布局,尽量与周边健身步道、慢行系统等连接,构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绿色低碳立体全民健身网络。充分利用城市更新过程中产生的“金角银边”和城乡边角地,巧妙布局,策划定制,建设各类体育公园。在建设中注重生态保护,根据气侯条件合理安排绿化补植,提高体育公园绿化率,并因地制宜嵌入地方文化、体育运动等元素,努力将体育公园打造成集运动健身与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公共设施。
二是强化部门合作,落实工作责任。从2019年开始,我省体育局提请省政府将体育公园建设纳入年度民生实事工程,加强和相关部门配合,整合资源、共享推进,同时把体育公园建设纳入接受人大常委会每年对民生实事的审计考核和监督。去年年底,江苏省人大常委会专门对我省体育公园进行了一次全面系统的考评。同时,将体育公园建设列入体育局年度重点工作,明确负责领导和责任处室,加强各市、县(市、区)体育部门的联系,摸清各地设施需求底数,及时掌握工作进度。对照目标任务,制定实施方案,督促各地根据时间要求倒排建设计划,确保完成任务。
三是完善管护机制,提高设施使用率。体育公园不仅要建好,还要管好用好。我们要求各地明确体育公园管理责任单位,及时报送、更新公园名录等相关信息,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和考核,不断提升公园管护科学化、精细化水平。积极推广体育公园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推进“公园管家”及体育公园志愿者的招募,拓展其参与体育公园管理的深度和广度,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体育公园管理的良好氛围。充分利用体育公园阵地,广泛宣传科学健身知识,开展绿色生态的全民健身赛事和活动,推动体育生活化。
第三,我们汇报一下江苏体育公园建设的部分成就。
这里主要是讲几个案例,首先说一下扬州。近年来,扬州市委市政府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宗旨,理念超前,思路超前,规划超前,措施超前。他们有三个舍得:舍得把最核心、最金贵、离老百姓最近的地段拿出来建设,舍得投入资金配置设施,舍得投入心思规划建设。截至目前,扬州市这个只有6500多平方公里、460万人口的中小型城市,体育公园有306个,其中综合公园34个,社区公园180个,口袋公园58个,还有34个专类公园。这些公园的建设不仅解决了“健身去哪儿”的难题,还形成了一整套建设模式和经验,得到了《人民日报》等中央权威媒体的宣传推广。
扬州有一个宋夹城公园,这个公园在瘦西湖景区的旁边,本身也是一个4A景区,现在里面的体育设施规模是相当大的。这是一个典型的“景区+体育公园”;
而扬州体育公园则是2017年扬州市在筹办省运会过程中建成的一个与主场馆融为一体的全民健身公园,这个公园有四个区,赛事训练区、全民健身区、中心广场区和儿童游乐区;
扬州三湾公园是一个“河畔景区生态+体育公园”,公园建在一个老工业区里,当年改造这个地方的时候,体育部门主动介入,在里面加了很多体育元素,这里也是扬州半程马拉松赛的终点;
扬州嘉境邻里公园处于核心城区,周边人口超过8万人,在这样一个寸土寸金的地方,政府依然留了一个2.7万平方米的区域打造体育公园,现在这里已经成为老百姓聚集的网红点,这个公园的管理也很有特色,全部由社会体育指导员提供志愿服务。
除了扬州市,江苏省还有其他一些特色体育公园值得大家关注:
盐城的盐龙体育公园是“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的典型范例。这个公园占地很大,面积很大,投资也很大,大概投资有10个亿,其中工程建设达到了5个亿。里面除了游泳馆、球类馆,还有二十多片足球场、篮球场,此外加上轮滑、青少年拓展区等配置,形成了一个大型综合性体育公园的构架。
苏州市运河体育公园则是典型的“河畔城市生态+体育公园”。这个公园建成较早,1987年就建好了,到2017年改造的时候,体育部门主动介入,注入很多体育元素。这个公园最大的特点就是智慧化,达到了WIFI全覆盖、智能购票、超级视频,智能监控,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智慧化公园”。
第四个案例是无锡羊尖体育公园,这个公园也是一个典型的闲置土地改造成的体育公园。之前这里是一个高压线下的地方,一般建筑物做不起来。无锡市有关方面最终把这个地方打造成了一个运动主题公园,在当地也是属于一个网红打卡点,尤其受到了青少年的青睐。
第五个案例是常州青枫健康主题公园,这是一个传统的老公园加体育元素的范例。一般情况下,在建设体育公园的过程中,传统公园规划已经搞好,绿化已经搞好,不能挖一棵树,铲一块草。而常州的园林部门在这个公园做了一定尝试,在传统景观休闲设计的基础上,注入更多体育元素,形成“测—存—开—炼—测”的科学健身服务“闭环”,推动体育科技、健康、园林、健身的深度融合。
第六个案例是淮安市的洪泽炫彩空间体育公园,这个公园是高架桥下的体育公园。利用高架桥的特点,公园设置了“一环、一轴、十六项健身点”。这个地方建设的时候,注入了很多儿童元素,所以老百姓喜欢去,这里也是去年江苏省评选出的最美乡村健身公园。
第七个案例是连云港海滨骑行公园,连云港是一个海滨城市,这个公园以海滨大道沿线风光为基础,以骑行绿道为主体,整体设计充分结合当地特色文化,与骑行文化相融合,展示区域魅力,是一个特别有连云港特色的地方。
第四,我们汇报一下体育公园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是加强规划引领,把体育公园作为民生幸福工程和城市名片纳入城乡建设整体规划布局,与周边健身步道、慢行系统连接起来,构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绿色低碳立体全民健身网络。充分利用山地园林、江河湖海、历史文化资源和大型体育设施和城市更新产生的“金角银边”,巧妙布局,策划定制选址改建或新建各类体育公园。结合区域位置、地形地貌、资源禀赋、人口分布等要素,突出特色、错位发展。
二是将体育公园建设列入“十四五”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加大体育公园建设力度。江苏“十四五”期间将在全省建设规模以上的体育公园500个,结合我们的公共体育设施基本标准的要求,积极推进体育公园建设,并大力在原来的传统公园中添置体育设施。
三是推进传统公园增加体育设施专项行动,推广建设覆盖全人群的体育设施,根据不同年龄、性别、身体状况、游园目的,设置不同人群的体育设施和活动空间。积极发展体质测试、运动能力评估、科学健身指导等服务,配套完善卫生、医疗、餐饮、休息空间、文化宣传等服务。充分发挥体育社会组织作用,参与体育公园健身设施的使用和管理,广泛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我的汇报就这样,最后非常感谢组委会的安排,也真诚地邀请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到江苏指导工作,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