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全民健身器材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澳瑞特体育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郝虎山
今天,我很荣幸代表我们研究团队来向大家发布《2021体育公园研究报告》。
首先,我简要介绍这次研究的背景、目标、范畴和宏观政策背景等。
宏观形势我相信在座的各位都有切身的感受,全民健身已成为群众的常态,追求更高、更科学的健身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面对场地设施供给总量还不足、结构还不优、载体还不新、质量还不高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引导和推动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的建设。
去年国办36号文,明确提出1000个体育公园的目标,今年发改委和体育总局又发了十四五的实施方案,提出要重点支持体育公园建设。
实际上,各省市体育部门从2017年就陆续开始发力推动体育公园的建设。我们专委会的成员企业也积极参与到其中的规划和建设工作中。在国办政策吹风会上,住建部科技司负责人说:城市体育公园的建设要破解选址难、建设难、资金难三大难题,在实践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比如体育公园概念分类不明确、政府部门权责不明晰,体育部门协调城建、园林难度大等,归纳起来就是体育公园“建什么、怎么建、怎么管”。
面对这些疑问,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牵头组织,全民健身器材专委会联合清华五道口体育金融研究中心共同完成了这次研究。整个研究工作非常高效,从1月中旬首次沟通需求开始,到今天发布,除去节假日,事实上只有12个工作周,我们研究团队通过线上访谈、问卷调查、实地调研以及查阅大量的文献,今天将这篇报告呈现给大家。
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感谢江苏省体育局、扬州和盐城市体育局的各位领导,以及我们专委会的成员企业,非常积极地支持我们的研究工作,其中大多数人都来到了今天现场,在此我仅代表我们研究团队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谢谢你们热情的参与和积极的配合!
下面,我分四个部分给各位汇报此次调研的成果。
我们研究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体育公园究竟是什么”。
这个框架图很清晰地说明了体育公园是众多公共场地设施服务中的一种,和其它各种服务一道构建成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体育公园是以体育健身为重要元素,与自然生态环境融为一体,集合各类运动场地和设施,具备体育健身、运动休闲、赛事竞技、娱乐休闲等多种功能的公园。
而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定义中,我想特别强调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政府,一个是公共。是政府为了满足“公共”需要,利用“公共资源”,向“公众”提供的“公共”服务和产品。
那体育公园的角色搞明白以后,我们把园与馆的特性进行了梳理,看这个雷达图可以发现,体育公园在灵活性、经济性、开放性和功能性上都很突出:
所谓灵活性,因地制宜、因需制宜,根据具体的条件与需求来规划体育公园的场地规模与设施类型;
.
经济性与开放性:露天场地,可以实现集约用地和弹性规划,节约了土地资源和建筑成本,同时又保证了场地设施的开放性与可达性,使得市民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经济便利地使用体育公园提供的运动场地;
至于功能性,体育公园除了全民健身功能外,还兼具绿化、游憩和防灾防震功能。
最后很关键的一点:体育公园是体育设施+绿化环境相融合的空间。绿色环境可以有效加强体育运动的心理健康促进作用,环境教育又可以提高市民生态意识,有助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在明确了研究对象之后,来看看我国体育公园建设的现状。
首先,体育公园概念是90年代才提出的,2003年的时候全国公园中体育设施才5000多个,仅占全部体育场地的0.7%;
十年之后设施数量上翻了两番,占比翻了一倍;
到2014年全国真正算得上我们所定义的体育公园,只有1600多个;
2014年全民健身升级为国家战略;
两年后,各地建设规划体育公园开始落地;
到今年,经过五年发展,部分省市已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果,特别是广东、江苏和重庆三个地方,合计建成社区体育公园4000多个。
我们预计,在未来5至15年,我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需矛盾有望得到明显缓和,这是我们整理出来全国各省市有官方宣传或媒体报道的一个体育公园建设情况汇总:
红色的是江苏和广东,是体育公园建设工作非常突出的省;
刚才提到的重庆也很突出,但是考虑是直辖市,落地难度相对小,我们把它和其它大量的已经有成功试点的省和直辖市放在一起,用金色标注;
剩下没有标的就是暂时没有数据和报道的,有可能是没有宣传,也可能是工作确实还没太多进展。
从分布上大家很容易看出,基本上经济比较好的地区都已经有了成功的试点,另外就是每个地区的工作重点和思路还是很不一样的。大家从名字上可以很直观地看到,安徽、浙江、湖南、山东比较侧重综合型体育公园,其它省份,有的叫健康主题公园,有的叫城市体育公园,还有生态体育公园、休闲体育公园、体育文化公园、智慧体育公园等。
这些已建成使用的体育公园,在规划、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已经逐步探索出了很多解决方案,那么我们根据各地区这些已建成的体育公园,并且参考部分地区已有的建设标准,总结提出了一个体育公园建设标准。
我们把体育公园分为三个类型:社区型、综合型和主题型,分别在占地面积、体育设施占比、绿化率、用地性质和建设成本上进行了大致的标准划分,体育公园纸质版研究报告里有更加详细的一个表格,那接下来我们来具体看下每个类型的体育公园的特点和案例。
在各类体育公园中,社区体育公园是建设成本最低、建设周期最短、建设审批最简易的类型,广东、江苏和重庆等地都以社区体育公园为切入口开展全域体育公园建设。
社区体育公园,更小的有些地方叫口袋公园,这类用地性质灵活,居住用地的附属绿地、3亩以下的边角地等都可以建设。比如图中这个武汉磨山社区体育公园,就是利用社区之间的边角地建成,体育场地占比90%,绿地率只有10%。公园包含小足球场、标准篮球场、乒乓球台、跑道、22件智能健身器材。共投入300万,省、市体育局各资助100万,区和下辖公司出资100万。
再举个重庆的例子,重庆焕章体育文化公园也是利用的边角地。公园占地1.3公顷,设置足、篮、羽、乒球场,以及休闲跑道和多功能健身区。除体育场地设施外,公园还沿河道种植草坪和树林,为市民提供绿色全民健身场地。
2018年至2020年,重庆市建成类似的92个社区体育文化公园,共设置球类运动场地334个,健身设施375余套、儿童设施87余套,跑步道、健身步道68条以及多种特色活动场地。
资金方面,重庆社区体育文化公园采用“市区共建项目”模式,建设资金由区级财政专项资金负责,市级财政按实际建设支出的50%进行补助,项目纳入当年财政预算予以保障。
第二类,综合型体育公园,是按照“体育设施进公园”、“公园兼容体育设施”模式改建或新建的体育公园。
2020年我国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4.8平米。但是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只有2.2平米。那么“体育设施进公园”,就使得城市公园在发挥其生态、景观、防灾和美育功能的同时,能够进一步满足民众的健身需求。
由于我国公园绿地率必须达到65%以上,对于小公园,除去绿化、道路和建筑面积,给体育场地设施留下的空间已所剩无几,但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公园中的体育场地面积一般都在1公顷左右,不管公园总面积多大;所以占地面积大于5公顷的城市公园更适合建设为综合性体育公园。
综合型体育公园因为体育设施多,又有大片绿地,能够同时服务的市民很多,所以经常是市区级政府作为民生实事项目在推动。
这里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深圳市罗湖区,土地资源很紧张,人均文化体育休闲用地面积全市最低,为了缓解市民的健身难题,罗湖区政府2015年集约利用水库土地资源,投资建设了占地面积17公顷的罗湖体育休闲公园,由区城管局承建,建成后移交区文体局管理;
第二个,广州老城区越秀区,也是寸土寸金,独立规划体育用地阻力较大,越秀区政府在2020年将二沙岛的一块绿地改建成二沙岛体育公园,不仅丰富了珠江体育旅游体验,还成为广州市环二沙岛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的重要项目,接下来区政府还将继续改建二沙岛上的其它五个公园,将整个二沙岛打造为多功能国际运动休闲岛。
最后一类,主题型体育公园,也叫体育主题公园,用地类型是体育用地、商业用地甚至工业用地,因此不受绿化条件限制,体育场地设施占比通常超过45%,建筑比例也高于公园绿地。
体育主题公园主要介绍两个小类:
第一类,单项运动公园,是以特定体育项目为主题,最典型的是足球,有政策和财政支持,我国新增足球场近两万块,足球公园可谓遍地开花,另外,篮球、网球也非常适合打造单项体育公园,并且随着滑板、攀岩、小轮车等新兴运动流行、入奥,极限运动公园也成为北上广深等城市的选择。
第二类是全民健身中心型体育公园,将室内和室外场地结合起来,像健身、游泳、乒乓球、羽毛球、舞蹈等项目,都更适合在室内开展,同时提供室外场地和室内场馆,能够更全面地满足群众需求,但是由于包含室内场馆建筑,新建投资动辄上亿,为了减轻财政负担,政企合作模式是一个选择,比如李宁体育园就是一个范例,已经在全国多个地方成功落地。
第三部分我们简要介绍下国内两个典型地区的发展情况。
一个是比较突出的江苏,刚才江苏体育局柳处长已经进行了很全面的介绍,我从研究角度补充几个小数据。另一个是北京,作为超一线城市的代表,如何在土地稀缺的前提下做好体育公园建设,为全民健身服务,事实上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关于江苏,我们简要归纳了三个发展特点——
第一就是数量多,2017年525个成规模的,已经很多了,之后每年大概新增100-200个,目前成规模的体育公园已达到1016个。加上柳处长刚提的800多个小型的社区步道路径公园,就已经超过1300多了。
第二个特点是类型全,就以刚才柳处长点名表扬的扬州为例,从公园面积和投资额的分布上大家能很直观地看出,扬州建设的200多个公园既包括小而美的社区体育公园,也包括大而全的综合体育公园和体育主题公园。
第三个特点就是分布广,除了无锡和扬州几个表现突出的市,其它市也都很好,当然柳处长刚才还把发展不均衡作为一个问题要在未来重点解决,但是事实上与国内其它省份比较,江苏已经做到了很全面的发展,大多数省像我们最开始的那张地图所反映的情况,只有个别市做了试点。所以真正的发展不均衡现在是全国不均衡,接下来那些有成功试点的省将会迎来一次大发展。
再看北京,2008年奥运会促成了北京市13个大型场馆的建设,给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打下很好的基础。奥运前后10年,北京市系统地建设了城市级体育场馆和社区级体育场地,大家看最右面这张图,北京市体育场地数量增长还是非常显著的。
2003到2013这十年,数量增长最多的场地类型是健身路径;但是看中间这张图,2013到2019年,健身路径的增幅就很低了,北京市体育设施建设在这期间侧重的是球类场地,足球场、乒乓球台和篮球场的增幅很大。
再看最左边这张表,这是历年的北京市全民健身民生实事项目,黄色的是体育生活化达标社区、绿色的是步道、蓝色的是场地,只有2018年提及了一次公园。所以在过去的这两个发展时期,体育公园都还没有开始真正发展。
北京市各类公园数量超过800个,目前虽然大部分公园增设了篮球场、乒乓球台或棋苑,但与国内外综合型体育公园相比,体育场地占比过低,还不能被认定为“体育公园”。
北京市体育公园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用地问题,目前北京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32㎡,但专门的体育用地面积却远低于此,大家看图上,除了怀柔和朝阳区,基本各区人均体育用地都在0.2左右。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提出,到2035年北京市人均体育用地面积要达到0.7㎡。而且原来体育用地一般是用于建设竞技型体育场馆和训练基地,以后的体育用地规划将向全民健身体育设施倾斜。规划明确提到,大中小型体育公园都应独立占地,设施配置以室外体育场地为主,绿地率不宜高于20%—30%。
所以接下来,体育公园将会是北京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完善期的重点工作,而且是有体育用地保障的,新载体成长空间很大。
最后我们来总结回答一开始提出的问题——“建什么、怎么建、怎么管”。
关于建什么,建公园前要先建标准,先建技术规范,体育公园形式多样,出资主体各不相同,没有明确的体育公园标准,规划、建设都无从谈起。
本次研究通过梳理现有体育公园案例和地方标准文件,提出了一个比较通用的标准体系,为有关部门和机构建立标准体系提供参考。在制订地方标准时,有关机构还需结合建设目标和现实条件构建体系化的体育公园规划标准,注重公园的全民性、全龄性,注重人群健身的科学性,注重公共设施的耐用性、耐候性,平衡体育用地和绿化用地,不宜片面追求公园面积或绿地率等单项指标。
第二个问题,关于怎么建,谁来建,从国际经验来看,基层执行单位的统一性是日、美能够全面推广体育公园建设的原因之一。稍后大家可以看到具体的日美体育公园案例分享,日本运动公园建设的具体执行工作由都道府县的建设局负责,美国城市体育公园由专门的体育与休闲局建设、管理,这就有效避免了体育公园建设中部门权责不清、工作推进不畅的问题。
体育公园在我国属于新型全民健身载体,尚未形成明确的建设机制,建设工作牵涉发改、城规、住建、自然资源和体育等诸多部门,所以我们更要完善体育公园建设机制、明确部门职责划分、建立跨部门信息共享平台。
在现阶段,建议各地市可将体育公园纳入民生实事项目,对体育公园的审批、资金和用地做到特事特办,不断探索推动体育公园建设的有效机制。
另外咱们体育部门和体育企业要充分发挥专业性优势,打造专业、科学、安全、吸引群众的体育公园。在公共体育服务发展较为滞后的城市,建议体育部门积极提请把体育公园建设纳入政府重点工作,加大建设推进力度。
在这次调研走访中,体育部门和企业都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体育公园的运营维护经费谁来出”、“体育公园的场地设施该不该收费”
我们说公共体育服务由政府主导,但并不等于公共体育服务只能由政府提供,我们建议政府、市场和社会应该合作探索,把政府服务的公益性和企业服务的效益性有效融合起来。
政府体育部门可与各类体育企业和组织合作,共同提供体育组织、运动指导、赛事活动、健身信息和体质监测服务,让体育公园不仅仅只是“有体育场地的公园”,而是群众能够加入体育社团、获得运动指导、参加业余比赛和学习健康管理的公共体育空间。
另外,在体育公园的智慧化运营方面,2018年二代室外健身器材开始全面推广,但是根据现场调研,政府部门和体育企业暂时并没有能力开发和有效利用这类数据。
正如这个表格总结的,运动参与率和体质这两大类数据对于群众、政府和企业是非常有价值的,我们建议政府积极引导新兴科技公司与传统体育器材公司共同参与进来,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发挥各自优势,对数据采集、存储和使用建立规范,在保障群众数据安全和数据隐私的前提下,借助数据有效提升体育公园设施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
长期来看,体育公园将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新范式,并且潜移默化地影响城市的个性,成为城市与市民新的融合点。
目前我国城市化率已超过60%,城镇常住人口超过8亿。对于城市居民而言,城市公共空间是他们参加公共活动、享受公共服务的开放性场所,体育公园是他们展现自我魅力、参与活力竞争、传递志愿精神、凝聚团结力量的公共空间。
如何打造与城市共同成长、向居民传递真正体育价值的体育公园,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在未来共同书写答卷。
以上是《2021体育公园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分享,希望能够对各界朋友全面系统了解体育公园建设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有所帮助。此次报告编制与发布,是联合会和全民健身专委会在助力体育产业发展、践行社会责任方面的新尝试和新实践,还有很大的提升与改进空间,在此诚挚邀请产业内外朋友积极参与,共同为体育产业发展注入更加丰沛的智慧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