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读
通知公告
政策解读
标准化动态
行业动态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协会新闻 > 政策解读 >

推动“三大球”改革和振兴 统筹解决群众“健身去哪儿”难题——访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李颖川

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时间:2020-05-30点击:
  来源和:中国体育报 作者:曹彧 顾宁
 
  “三大球”如何振兴,疫情防控常态化情况下体育产业如何高质量发展,体育总局如何指导大众科学健身,群众“健身去哪儿”难题如何解决,“两会”期间,中国体育报记者就大家关心的有关体育话题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李颖川。
 
  记者:“三大球”振兴大家十分关注,体育总局将如何进一步推动“三大球”改革发展和振兴?
 
  李颖川:“三大球”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也是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去年9月中国女排以11连胜夺取2019年世界杯冠军,今年2月中国女篮在奥运资格赛上的精彩表现,都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振奋了民族精神。但客观讲,当前我们“三大球”发展还存在很多突出问题。比如,还缺少系统性的顶层设计,竞技实力与我国经济社会水平还不相适应,青训体系薄弱,后备人才大幅萎缩,职业联赛与国家队水平还没有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关系,等等。我国“三大球”的改革振兴,关键是要走出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下一步,体育总局将重点推动以下工作。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分项目制定“三大球”振兴发展实施方案。体育总局正在会同相关协会,梳理“三大球”发展“卡脖子”的体制机制性障碍,研究出台相关工作方案。包括前段时间中央深改委刚刚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也是“三大球”发展振兴的重要政策文件,体育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将为“三大球”发展振兴提供重要的全方面支撑。
 
  二是完善体制机制,把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三大球”发展振兴,是一项久久为功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市场、学校各方面形成合力。根据国务院行业协会脱钩工作方案,今年底各单项协会都要完成脱钩。下一步要把体育总局和单项协会的职责梳理清楚,各自发挥优势,给市场主体更多的资源和空间。另外,还要充分调动各省市区地方开展“三大球”的积极性。现在很多省份和城市都提出建设“体育强省”“运动城市”的目标,要加强与基础好的省市区合作,充分发挥人口基数大、政策灵活的优势,把一些政策措施做深做透,探索改革发展经验。
 
  三要加强国家队建设,打造能征善战、作风优良的国家队。关于这方面,重点谈三个问题。一是要推动男女队均衡协调发展。现在女队的各方面条件与男队还有差距,但水平却普遍要高于男队。下一步还要加大对女队的投入力度,不断提高训练和服务保障水平。二是要高度重视本土教练员的培养。这既是形成稳定技战术风格的需要,也是“三大球”发展振兴最重要、最关键的支撑。三是要加强国家队精神文化建设。学习“女排精神”,要把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职业素养培养融入各个环节,严格国家队管理。
 
  四要推动联赛改革,形成国家队与职业联赛的良性互动关系。职业联赛具有多元价值和功能,既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更是提高我国运动员水平的重要平台。这三个目标缺一不可,不可偏废。我们不能全盘照搬欧美联赛的发展模式,要在扬弃的基础上探索我们自己的职业联赛发展道路和运行机制。下一步,既要进一步增加比赛场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要完善限薪等各项措施,让运动员薪酬回归合理区间,促进联赛健康发展;还要研究相应激励政策,使联赛发展能反哺国家队发展,鼓励俱乐部重视后备梯队建设,鼓励俱乐部送运动员到国外高水平联赛去锻炼。
 
  记者:疫情期间,体育产业受到一定影响,随着疫情逐渐好转,体育总局如何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持续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李颖川:这次疫情对体育产业冲击很大,体育赛事全面调整,东京奥运会已延期至明年,全国体育赛事活动取消或延期。各类室内外健身场所、体育场馆、线下体育培训机构暂停运营。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延期开工,受到了不同程度损失。随着疫情逐渐好转,体育总局将就完善政策环境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持续落实好应对疫情的各项惠企政策。为应对疫情影响,中央及各地都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其中的很多政策对体育企业直接有效,包括房租减免、税收优惠、社会保障费用优惠等方面的举措。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免征体育等服务增值税,执行期限延长到今年年底,这将进一步减轻体育企业的经营压力,我们将持续梳理、跟踪这些政策措施,推动各省市区体育局贯彻落实。
 
  二是落实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 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与公安部、林草局加强沟通,推动研制赛事活动安保、自然资源向户外赛事活动开放等配套政策措施。同时开展促进体育消费试点工作,目前我们已经启动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申报工作,通过确定一批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推动体育消费机制创新、政策创新、模式创新、产品创新,形成若干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促进体育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推动全国体育消费规模持续增长。
 
  三是鼓励各地创新支持举措。各地体育部门因地制宜,专门出台帮扶措施,截至5月15日,有6个省市区体育局单独或与相关部门联合出台支持体育企业平稳发展、渡过难关的举措。如北京市出台11条措施,上海市出台12条措施,江苏省出台15条措施,山西省出台12条措施,内容都非常给力,包括加大政府采购力度、安排专项资金、利用体育产业引导资金等。河北、山东等省市区体育局也创新帮扶举措,通过发放体育消费券等方式促进体育消费。经初步统计,截至5月15日,共有16个省市区及相关地市组织发放了体育消费券,财政资金投入超过9亿元,预计拉动体育消费近百亿元,比例达1比11,参与市场主体5000多个,体育消费人次超过1100万。
 
  记者:疫情防控情况下,体育总局如何指导大众科学健身?
 
  李颖川:疫情防控期间,为满足群众健身需求,体育总局迅速行动,向广大群众宣传居家健身的合理化建议,组织专家编制筛选居家健身知识和健身方法,联合中国体育报等各大媒体向社会发布,做好宣传推广。1月30日,体育总局印发《关于大力推广居家科学健身方法的通知》,部署各地体育部门积极倡导居家科学健身,结合当地实际,普及科学健身知识,推出简便易行、科学有效的居家健身方法,倡导疫情防控时期的健康生活方式。《通知》印发后,各地体育部门积极响应,通过不同渠道、手段宣传居家健身知识和方法。各地充分发挥知名运动员的影响力和带动力,通过广播电视、新媒体等渠道,开办家庭亲子、中老年人、青少年等“居家健身运动法”和科学健身等栏目,拍摄广播体操、太极、瑜伽、健身操等视频,为人民群众提供内容丰富、针对性强的科学健身指导,有效缓解焦虑情绪,增强身体素质。
 
  体育总局共收集整理各地报送的健身方法2000多条,健身方法大多采用图文和视频的方式,一方面传播健身理念、健康知识,教授解读具体健身项目;一方面通过更加直观的方式引导居民跟随视频中的演示,全家一起动起来。随着媒体传播手段的创新,很多地方通过H5等新方式设计制作的健身方法更具时尚感、互动性也更强。体育总局及时利用全民健身专业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等向社会进行发布,通过人民体育等主流融媒体平台每天推送居家亲子体育活动、近视防控操等健身内容和方法,联合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在更大范围推送居家健身方法,同时组织开展线上“在家健身”全民挑战等网络赛事活动,提高健身方法的知晓度和参与面,对丰富疫情期间人民群众生活,增强居家人群防病、抗病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此次居家健身方法推广中,不少奥运冠军、世界冠军加入其中,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由奥运冠军、中国女排队员张常宁、龚翔宇示范,拍摄并制作了五集“小动作 大健康 抗疫情”系列短视频,帮助大家“宅”家也能做运动。跳水奥运冠军吴敏霞、乒乓球奥运冠军王励勤、拳击奥运冠军邹市明、帆船奥运冠军徐莉佳、射击奥运冠军陶璐娜、短道速滑奥运冠军杨扬等参与制作了“冠军Jiao你做运动”短视频,为大家出谋划策一起动起来。“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的专家、学者积极参与到本次居家科学健身指导中来,各地体育部门还充分动员社会体育指导员参与居家科学健身方法的推广,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记者:为方便群众更好地参与体育锻炼,如何统筹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解决“健身去哪儿”难题?
 
  李颖川: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群众健身环境,更好地满足群众的健身需求,是各级人民政府应履行的重要公共服务职能,是落实健康中国和全民健身战略、建设体育强国的必然要求。围绕解决群众“健身去哪儿”难题,体育总局将推进以下工作:
 
  一是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完善政策。体育总局会同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研究起草了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推进社区体育发展的政策文件,目前已进入报批阶段。体育总局将会同有关部门抓好相关政策落实,推动解决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规划、用地、资金投入、开放服务、社会力量参与等方面的政策瓶颈问题。
 
  二是统筹推进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贯彻落实《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的要求,推动将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纳入“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明确“十四五”城乡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任务。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实施全民健身提升工程,推进智慧健身设施建设。
 
  三是提升公共体育场馆开放服务水平。指导推动地方推进大型体育场馆信息化建设,推行有关标准规范,推广使用具备场馆预订、客流监控、赛事活动服务等功能的“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会同财政部,进一步研究完善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绩效评价及资金补助政策,提升公共体育场馆的使用效益。
 
  四是进一步完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及管理服务标准。包括公共体育场馆建设和管理服务、老年健身场所器材配置和服务、滑冰场建设管理等方面,为地方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的建设管理提供专业技术指导。(转自5月27日《中国体育报》01版)
 

Copyright © 2013-2019 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 版权所有 ( 京ICP备05083596号-1)